針灸學筆記
2018.2.27
1. 關于腧穴,需要了解“腧”“輸”“俞”的區別。
腧穴,是對穴位的統稱;輸穴,是對五輸穴中第三個穴位的專稱;俞穴,專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2. 奇穴:是指既有一定名稱,又有明確的位置,但尚未歸入或不便歸入十四經系統的腧穴。
3. 四指相并名曰一夫,為三寸。
4. 腧穴主治特點:1)近治作用;2)遠治作用;3)特殊作用(如雙向良性調節作用)。
5. 熟練掌握十四經腧穴分經主治規律。
6. 骨度分寸歌:
用針取穴必中的,全身骨度君宜悉:
前后發際一尺二,定骨之間九寸別。
天突下九到胸岐,岐至臍中八寸厘,
臍至橫骨五等分,兩乳之間八寸宜。
脊柱腧穴椎間取,腰背諸穴依此列。
橫度悉依同身寸,胛邊脊中三寸別。
腋肘橫紋九寸設,肘腕之間尺二折。
橫輔上廉一尺八,內輔內踝尺三說。
髀下尺九到膝中,膝至外踝十六從。
外踝尖至足底下,骨度折作三寸通。
7. 特定穴:五輸穴、原穴、絡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會穴、八脈交會穴、交會穴。
8. 井、滎、輸、經、合
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為經氣初出;
滎穴分布在掌指或跖趾關節之前,為經氣開始流動;
輸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關節之后,為經氣漸盛;
經穴多位于腕、踝關節以上之前臂、脛部,其經氣盛大流行;
合穴位于肘膝關節附近,其經氣充盛且入合于臟腑;
9. 原穴(十二原)
多分布于腕踝關節附近,陰經之原穴與五輸穴中的輸穴同穴名,同部位,實為一穴,即所謂“陰經以輸為原”,“陰經之輸并于原”。陽經之原穴位于五輸穴中輸穴之后,即“另置一原”
10. 十五絡穴,十二經絡穴位于肘膝關節以下;
11. 十六郄穴,除胃經的梁丘外,郄穴都分布于四肢肘膝關節以下;
12. 十二背俞穴;
13. 六臟六腑各有一募穴,共十二募穴;
14. 六腑下合穴,共六個下合穴;
15. 八會穴是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等精氣聚會的八個腧穴。
16. 八脈交會穴是與奇經八脈脈氣相通的8個輸穴,又稱交經八穴,均位于腕踝部的上下;
17. 交會穴是兩經或數經相交會的腧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