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新,寶應中學校長,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曾被評為市高中教學能手、省實施素質教育先進個人、市學科帶頭人、市教學能手,并在《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學校管理》、《中小學校長》《中國校園文學》、《江蘇教育》等數10種報刊雜志上發表論文近百篇。曾獲全國第三屆語文教師“四項全能”大賽板書設計一等獎、教學方案二等獎,全國教育創新論文一等獎,《人才》雜志優秀文章獎,指導學生多次在全國性的作文比賽、科技競賽中獲獎。有在多家省重點中學、國家示范高中、大專院校講座的經歷,2005年在蘇州中學百年校慶中外校長論壇做主題演講,并應中國駐悉尼總領事館邀請參加首屆中澳國際校長論壇。 作為一名教師,他通過多年的行走與思考,形成關于課堂改革的基本理念:學校教育的所有問題最終都歸結為課堂的問題,也都必須經由課堂來解決。自2008年起,他發起和引領了學校的課堂改革。寒假期間,天寒地凍,他放棄休息,帶著一批骨干教師到當時課改卓有成效的杜郎口中學、昌樂二中交流考察,關節不好的他,一直忍著疼痛一路顛簸;回到學校已快到春節,別人家都忙著過年團聚,他卻和同伴們在學校,一遍又一遍地謀劃著課改的目標、路徑等。經過幾年的摸索與實踐,逐步形成了校本的“理想課堂”特色,切實減輕了學生負擔,推進了素質教育。他還探索和研究區域差異造成的學生語文水平差異現狀,并針對現有條件著力推進語基和作文改革,打破了縣中語文不會超過市級同類學校的神話,為學校穩步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他通過自己的學術影響,圍繞“人文、綜合、體驗”這一主題,構建了人文綜合體驗課程體系,創建人文綜合體驗課程的學習環境、學習平臺和學習資源,讓學生從中體驗、感悟和運用所學知識,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學生智能,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由他主導,整合和新建社團45個,圍繞主題或問題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研讀“一帶一路”沿線的地理、
歷史、文化等,為我縣地方經濟發展獻計獻;研究《紅樓夢》與現代管理,為反腐倡廉出謀劃策;利用豐富的校友資源,開展“我是寶中人”校史名人研究,研究成功的方法和途徑;利用課余時間、節假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走進工廠社區、走進農戶村頭,了解目前中國城市和農村的真實生活;沿運河徒步旅行,實地勘察運河現狀,激發對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研究運河保護的措施;在水晶作品、亂針繡作品的創造過程中增加對我縣特色文化藝術的感悟和熱愛,發展動腦、動手能力;讀書報告會、紅五月藝術節、社團活動成果展等活動,提供學生自我展示、自我發展、相互交流、相互促進的平臺。課程實踐活動不僅發展學生的個性潛能,發揮他們的個性特長,提高他們的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實踐活動使學生知情意行的發展得到有機統一。該課程已被江蘇省教育廳確定為全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基地,過程考核也以高票獲得考核優秀等第。
作為一名校長,他以勇于開拓的精神,踏實向前的作風,創造了老牌縣中洼地崛起,成為江蘇省內名校,國內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學校。2012年寶應中學獲北京大學和臺灣輔仁大學“校長實名推薦”資格等多項榮譽。2008年起,寶應中學純文化本二達線人數連續6年過千,2009—2015年共有40人清華北大達線,周林、張雪晶、張啟鵬、王宇澄、胡曉航同學分別奪得2006、2010、2012、2014、2015年揚州高考狀元。學校連續3年被縣委縣政府授予“年度特別貢獻獎”。其事跡被《中國教師報》、《中國教育報》、《江蘇教育》、《人民與權利》等多家媒體報道。他積極向上級建言獻策,建議創辦人民滿意教育,要從三處著力,即素質教育、優質教育和公平教育。他建議要給基層教育工作指出更確切的方向,要大力推進公辦學校機制創新,出臺更切合實際并可操作的政策,他的現場發言,得到了省長的肯定。
今年,在“五一”勞動節來臨之際,潘文新又榮獲江蘇省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面對一系列的榮譽,他不驕不躁。多年來,他人性化的管理和精湛的教學技能,贏得了全校師生的愛戴,在潘校長的帶領下,寶應中學的明天必將更將美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