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有“有胃氣則生”的說法,人罹患重大疾病無論是手術,還是放化療后,胃氣必然會受到一定傷害。脾胃為后天之本,是攝取五谷精華營養(yǎng)機體的重要器官,胃氣受損,攝食和運化功能就會減退,加之手術耗氣傷陰,導致患者氣血不足,陰陽失調,病人的體質會更加虛弱,必須進行適當的進步,以增強體質和抗病能力,促進康復。但是一味的十全大補可取嗎?
中醫(yī)進步講究虛什么補什么,不可隨意亂補,并且會根據疾病的進程有輕重緩急之分,分為峻補、緩補和平補之分。當癌癥患者大出血,出現血脫、氣脫或血氣皆脫時,應以“獨參湯”來補氣攝血,平日進補以黃芪、阿膠、茯苓、桂圓肉等施以緩補。癌癥患者手術后,多數存在脾胃虛弱的情況,過分進補常會出現虛不受補的現象,癥狀以服藥后胃脘作痛、食欲不振、腹?jié)M腹脹、消化不良為主。若是患者屬于陰虛內熱誤服辛溫之藥,還可能出現發(fā)熱、出血等意外。另外,癌癥患者最多出現的是虛實夾雜之癥,局部或全身的淤滯通常也是腫瘤的的病因,進補之時需要配伍相應的消導、化瘀、清熱、理氣等藥物。
此外,進補也分為藥補和食補,藥補的力量大于食補,癌癥患者在術后治療期應以藥補為主,在康復階段以食補為主,也可根據情況藥食并用。
當患者出現氣虛癥狀,表現為氣短乏力、動則氣喘、神疲懶言、食少便溏時,可用人參、黃芪、白術、大棗、黨參、山藥;當病人表現為面色蒼白、失眠多夢、頭暈心悸、支腿麻木等血虛癥狀時,加用當歸、桂圓肉、熟地補之;當出現五心煩熱、咽干津少、潮熱盜汗等癥,則是陰虛火旺,以太子參、蜂蜜、玉竹、百合、銀耳等滋陰;當病人表現為四肢逆冷、腰其酸軟、陽虛畏寒時,可用杜仲、鹿茸、肉蓯蓉、胡桃等進補。
中醫(yī)自古就有“藥食同源”的說法,食物也有四氣五味,大棗、山藥、蓮子、核桃、百合、芝麻等都具有滋補作用,可以制成藥膳或膏方。人體必需的主食谷物、肉類、魚類、蛋類、大豆類、菌菇海藻類、蔬果類則應在合理營養(yǎng)的前提下,合理調配,總體原則食物種類要豐富多樣,營養(yǎng)全面易于吸收,少食多餐,忌食生冷,辛辣刺激、不易消化、容易產生脹氣的盡量避免。
俗語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動補,動補不如神補”。這句話告訴我們:進補要全面而適宜,補劑不可濫用應適當控制,食補重在合理膳食均衡營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