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總是想要找一些概括性的詞語來描述自己,比如“外向的”“謹慎的”“容易情緒激動的”“對新鮮事物接受度高的”,這就是人格,人所具有的與他人相區(qū)別的獨特而穩(wěn)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
人格理論有許多,但廣為人知的并不多。而九型人格,就是其中一朵被許多人所知道甚至推崇的“奇葩”。
“九型人格”是什么?
九型人格學(英語:Enneagram)是一個關于人類個性的模型,一般把其理解為一套把人類劃分為九種相互關聯(lián)的人格的類型學,當代的理論主要來自Oscar Ichazo 和 Claudio Naranjo。
然而,在九型人格學這個理論下,有許多“導師”,他們中許多是商業(yè)背景,但卻把人格講得聽上去很有道理;他們的思想并不完全不同,因此他們在講理論時,一些概念也并不總是一致。
其中廣為流傳的一種“九型”是:完美型、助人型、成就型、自我型、理智型、忠誠型、活躍性、領袖型、和平型。而就在百度百科中,接著就列出了另一種“九型”:完美型、全愛型、成功型、藝術型、智能型、忠誠型、豐富型、能力型。而詞條圖片里,類型又有不同:完美主義者、給予者、實干者、悲情浪漫者、觀察者、懷疑論者、享樂主義者、保護者、調停者……
人們?yōu)槭裁礋嶂浴熬判腿烁瘛保?/p>
我們先看“九型人格”的各種類型是怎么描述人,比如“助人型”和“成就型”:
“助人型”的特質:溫和友善,隨和,絕不直接表達需要,婉轉含蓄,好好先生/小姐,慷慨大方,樂善好施
“成就型”的特質: 自信、活力充沛、風趣幽默、滿有把握、處世圓滑、積極進取、美麗形象
友善、隨和、婉轉,有哪個詞跟自信、幽默、圓滑是相沖突的嗎?沒有。甚至婉轉含蓄跟處事圓滑就是近義詞吧!哪種類型套到自己身上,都可以讓人覺得:誒,好像我就是這樣的!
人們相信,這就大部分是巴納姆效應和積極性偏差的功勞了。
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曾經(jīng)給學生們進行過一項“人格測驗”,并讓學生們評價自己拿到的測驗結果與自己特質的契合程度, 結果平均評分達到了 4.26 / 5分。然而實際上,所有學生得到的“個人分析”都是相同的: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雖然人格有些缺陷,大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你擁有可觀的未開發(fā)潛能尚未就你的長處發(fā)揮。看似強硬、嚴格自律的外在掩蓋著不安與憂慮的內(nèi)心。許多時候,你嚴重的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正確的決定。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動并在受限時感到不滿。你為自己是獨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jù)的言論。但你認為對他人過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充滿社會性,有些時候你卻內(nèi)向、謹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負是不切實際的……
人們會很容易同意一個籠統(tǒng)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這就是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 。
九型人格的好多種類型描述并不沖突,而且還有一點,用的幾乎都偏向褒義詞。
人總是看重和追求好的一面,在生活中也傾向使用褒義詞,尤其是當在評價人的時候。當這些褒義詞用于評價自己……啊那我不就很棒棒!當然是信了!
存在“完美”的人格嗎?
商人們用九型人格牟利的最大的點就在于:訓練人從一種人格變成另一種人格,甚至還畫出了升華/惡化的方向圈。
然而,人格理論有一點心理人都牢記于心的原則:人格無好壞之分。
人與人之間是有差異的,不能概括地說怎樣的人格更好,因為不同的人格在適應不同環(huán)境時效果也是不同的。既然無好壞,更不該打著升華的名義來收取培訓費。
“九型人格”的測試靠譜嗎?
通過測試來測人格,就要提到測試中最重要的一點:效度(Validity),即有效性,它是指測量工具或手段能夠準確測出所需測量的事物的程度。也就是說,測什么就要保證題目是“能測出這個東西”的,盡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擾。
很多偽心理學測驗都是很不靠譜的,比如從“我選擇吃蘋果”到“我是個平和的人”就很牽強;再比如,之前刷屏網(wǎng)絡的某“榮格”心理學測試也不怎么能:比如,為啥選第一幅圖就是喜歡早晨呢,我只是覺得右圖的天空恰好畫得丑了一點;再退一步就算選左圖就是喜歡早晨,喜歡早晨也不一定是喜歡它“朝氣蓬勃”,這跟人格的關系就更遠了…… 這道題,效度就真的很低。
想測什么就該好好測嘛,“我選蘋果”就是因為“我喜歡蘋果”,而不是“我平易近人”。
而九型人格的測驗,在效度上可能確實無可厚非,以“成就型”為例,“喜歡有所事事”“ 喜歡與伙伴一起工作,覺得自己要成為好伙伴 ”確實就是“積極進取”“處事圓滑”的表現(xiàn),結果只是把題目抽象化了一些。但是,它在另一點上有問題:雖然每一道題目都可以對應特質,但特質分類成類型的過程可能不成立。
如果把九型人格測驗所有的題目拿去做因子分析,很可能只能提煉出一兩個因子,而非九個。
因子分析是指研究從變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統(tǒng)計技術。心理學家斯皮爾曼提出。他發(fā)現(xiàn)學生的各科成績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一科成績好的學生,往往其他各科成績也比較好,從而推想是否存在某些潛在的共性因子,或稱某些一般智力條件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成績。 人格測驗上也是如此,“看到他人受困,或立場痛苦,就想伸出援手”(“助人型”測驗題中的一道)的人,往往也是“覺得自己要成為好伙伴” (“成就型”測驗題中的一道) 的。
也就是說,很可能九型人格,就是“一型人格”。
“九型人格”的理論依據(jù)站得住腳嗎?
“九型人格”最核心的點在于,把人分成了九類。然而六十億人,就只有九類嗎?
其實,人格測試逐漸變成了以“特質說”為主流,因為類型是有限的,而人格特征卻是無限的,類型說忽視了每個人的獨特性,限制了人格的多樣性。
比如,就有研究者通過詞匯學的方法,發(fā)現(xiàn)大約有五種特質可以涵蓋人格描述的所有方面,就是大五人格(OCEAN),也被稱之為人格的海洋。但這并不是把人分為五類,而是看人在這五個方面程度的高低。
綜上,“九型人格”是一個很不專業(yè)、不為心理人所認可的“人格理論”,它的成功可能是一個商業(yè)案例,但不是一個好的心理學應用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