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家系世代做周王朝史官。因此,隨王朝遷動,從關中鎬京到東周洛邑。傳說在魯昭公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20年,發生一件大事,當時的周天子周景王死了。他的孩子們紛爭,爭奪王位,發生嚴重的王室內訌,爆發長達十多年的拉鋸式內戰,史稱王子朝之亂。王子朝本人最后戰敗,據說他攜帶著周王室大量典籍逃亡,逃到楚國,而老子是周王室史官,相當于現在的國家檔案圖書館館長。如果書籍的文檔全部被帶走,老子自然失業。于是,老子辭官開始周游列國。
老子,也有很多弟子的。我們知道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其實老子的弟子更有名。比如,楊朱,史稱楊子,比如文子,文子何許人也?越王勾踐有一位重臣叫范蠡,范蠡的老師據《史記》記載叫計然。而計然就是文子,換句話說,范蠡是老子的徒孫。再還有尹喜、亢倉子、涓子、柏矩等等。所以,老子的弟子也很多,包括孔子也可以算。
老子是一個隱君子,因此,他和孔子全然不同,他不允許弟子追隨他,有問題來問,問完立即走人。史書曾有記載,說老子最重要的弟子楊朱,曾經要追隨老子,被老子喝斥。可見老子作為隱君子是隱得非常徹底的,連帶弟子的方式都異乎常人。
《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載,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隨去。他下面講:至關,關令尹喜曰……也就是老子辭官以后,據有關學者考證,老子辭官大約是在他50到57歲,西出函谷關進入秦地這叫至關。所謂關令尹喜,就是函谷關的關長叫關令,這個人的名字叫尹喜。
老子晚年追隨他的弟子,只有這個尹喜。傳說是這樣,就是尹喜曰,子將隱去,強為我著書,把老子扣在函谷關,讓老子寫書,于是“老子逎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所終”。
遍觀2500多年前的世界,我們除了敘事性文字以外,我們幾乎見不到思想性巨著。當然,老子除外。因為,他的家系是史官,他們的工作就是史錄——動筆記錄。所以它們是遠古時代我們唯一見到的,用文字記錄自己思想的先賢。
五千字——在今天看來是一片小小的文章——可作為思想性文本在當年算得巨著。這是老子用一生甚至若干人幫助,甚至,整個老子家系不斷表述自己的文本,成百年樹百年才能形成這樣的文本。
老子,還可能并非只老聃一人,而是老聃家系的總稱。古代官員是世襲的,血緣世襲,老子很可能是家系都做史官,這才是老子。
老子家系之原籍來殷商遺族。周滅商后,被遷往西周中央所在之秦地,而后又隨周王室流轉東都。老聃晚年辭官,浪跡多國,死奔西秦,落葉歸根。
老子家系之姓氏名號不詳。李姓可能是其祖上曾為先朝禮官之遺跡,李耳、老聃皆乃孔子師的綽號。
老子書應為老子史官世家的思想記錄,未必全是老聃一人之手筆,而且不能排除包括周太史聃在內的戰國乃至漢魏之后多人的委托串演,但原意即古意并未失。
現存的老子文本,無論是傳世通行本,抑或是出土古善本,都不能被確定為是截止于老聃的家傳原本或初始手本,而只能視其為流傳個階段的不同謄抄本或刪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