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前的這位媽媽,正向我訴說著她的煩心事兒:
“他挑的那個女朋友啊,我怎么看都不順眼,我就跟我兒子講,你不能光圖眼前快樂,要把目光放長遠,跟這個女孩子交往交往還行,做老婆肯定不行。你現在還不懂什么是真正的人生幸福,那個女孩子很會玩,她不適合你,你們倆得分開,媽媽都是為了你好。”
“你兒子聽嗎?”
“不聽。真是鬼迷心竅了?!?/span>
“那你怎么辦?”
“拆!不拆也得拆!我得拆開他們。跟那個女的在一起,我兒子就毀了。”
……
在她憤憤不平的絮叨中,我聽到了熟悉的一句話:都是為了你好。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經常碰到這句話。例如:
“蔬菜很健康,為了你身體好,就吃了吧?!?/span>
“別不聽話,今天冷,為了你好,把外套穿上?!?/span>
“為了你記住這個單詞,罰你抄寫100遍?!?/span>
“這個專業不好找工作,為了你好,你就寫##專業志愿?!?/span>
……
看似關心的一句話,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強制地壓在孩子頭上,而且還以“愛”的名目,這句話不知摧殘了多少孩子。
我所認識的一個家庭,就剩下兩口子,他們唯一的孩子離家出走,現在在哪個國家都不知道。當初他們辛辛苦苦移民,為的就是給孩子創造一個不錯的環境,他們太想讓孩子執行自己的意愿了,矛盾越來越尖銳,直到孩子扔下他們自己“遠走高飛”。他們除了埋怨孩子,還是埋怨,現在仍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
問題就在家長的身上。
家長有太多的“經驗”,有太多的“高瞻遠矚”,很想為了“孩子好”,讓孩子少走“彎路”,強制地推給孩子——你照這樣做,就行了。孩子不是大人的回車鍵,一按就蹦到下一行,孩子有自己的思考,家長是否給孩子機會思考?是否給孩子說話的機會?是否有勇氣讓孩子嘗試去摔一跤?是否尊重孩子?
如果有了什么問題,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開會討論,孩子說說自己的想法,說說原因;大人也陳述一下父母的想法,同時列張單子,寫上雙方的解決辦法,然后協商出大家都認可的方案,既商定了就堅決執行。這是一種相互尊重的方式,孩子也會學到用這種方式與別人打交道。如果父母多年一味強制,來自孩子的反抗就越大,最后父母極有可能把自己的孩子“推”出了家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