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都有帶孩子外出購物的經歷,本來是件輕松的事情,往往不輕松,往往演變成大戰:孩子見啥要啥,不給買就哭鬧,嚴重的還會打滾撒潑。家長說也不是,打也不是,真是尷尬的要命。
有的家長不想讓自己丟“面子”,很想盡快平息這種哭鬧,就由著孩子性子買了孩子想要的東西。孩子得逞了,孩子學會了——哭哭鬧鬧有用,下次為了要別的東西,還會哭哭鬧鬧,不給,就變本加厲地撒潑。實際上,家長的妥協助長了孩子的哭鬧行為。這是家長的原因。
有的家長無名火氣,訓斥孩子,還與孩子爭辯。孩子通過哭鬧是想獲得家長的關注,家長的訓斥也好,爭辯也好,實際上是給了孩子額外的關注,用這種訓斥和爭辯獎賞了孩子的哭鬧。這還是家長的原因。
那麼怎么辦呢?
就地平靜——家長需要克服所謂的面子問題,不在乎別人怎么看,讓哭鬧的孩子就地平靜,自己則靜靜地站在一旁。
拉到一邊平靜——如果那個購物現場有很多顧客,家長把孩子拉到一邊,讓孩子平靜,自己還是靜靜地站在一旁。
孩子要平靜多長時間呢?一些教育機構采用的是如下的規則:2歲以下的孩子須平靜1分鐘,3-5歲的孩子須平靜3分鐘,5歲以上的孩子須平靜5分鐘(這里的平靜時間是從孩子安靜下來始算,孩子的哼哼時間是不算在內的)。
孩子冷靜完成后,家長要及時肯定孩子為平靜付出的努力,然后和善而堅定地告訴孩子:我們不買什么什么,我們要買什么什么。這時家長不要再提及孩子無理取鬧的行為,這是為什么呢?孩子通過平靜剛剛調整好情緒,家長再數落一遍孩子,把孩子調整好的情緒又打落下去,這樣為孩子再一次調整情緒帶來了障礙。所以,建議這時的家長不要再揪住孩子的小辮子而深度教育了。
以上是出現問題的應對方法,那么怎樣才能讓購物變得輕松而愉快呢?功夫須下在前面。
外出購物前和孩子商量一下,家里需要買什么,然后列一個清單。如果孩子想買什么東西,在商量一致的情況下,把這樣東西列入清單,大家按照清單去購物。建議家長明確地告訴孩子,如果出現見啥要啥的情況,爸爸媽媽就會用到上述的方法,而孩子就會承擔上述的后果。
我這個家庭曾經和另一個家庭外出購物,對方的孩子也哭哭鬧鬧,他要的不是什么玩具、也不是什么吃的定西,他要的是家長的智能手機。那位家長不想讓孩子打擾兩個家庭購物的愉快氣氛,就把手機給孩子玩了。那位家長說:“這個孩子可會看了,他一看到我跟別的家長聊天,就過來哼哼,磨著要我的手機,我怕他煩我,就給他玩手機了。”家長的怕,家長的圖省事,倒助長了孩子的哭鬧行為,也獎勵了孩子玩手機游戲,這種妥協沒有任何好處。
----父愛本色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