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些父母溝通時,經常發現控制自己的憤怒是一件十分具有挑戰性的事情,有的父母選擇“罵”、有的選擇“打”、有的選擇“吼”,父母之所以選擇這些辦法來對付孩子的錯誤行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從上一代習得的。因為自己的父母當時對自己就是采用這種方法,當自己有了孩子就自覺不自覺地這樣做了,而且有的人還堂而皇之地說:“我小時雖然挨打,但是,現在不也是事業有成嗎?父母的打罵沒有阻止我事業上的成功啊!”。這里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自己認識到當年父母對自己的打罵是不對的,而且自己也曾經發誓等自己有了孩子一定不要打罵孩子,但是,當自己真的有了孩子以后,對孩子照打、照罵不誤。
2)觀念上的問題。“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是我們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的養育理念,雖然近幾十年來人們已不再提倡了,但是這種思想在許多人的頭腦中還是根深蒂固。有一些人認為,打罵就是管用,打完、罵完孩子不哭了,打完、罵完孩子認錯了,這種效果是立竿見影的。
3)情緒的奴隸。有的父母打完孩子之后就后悔,這就是所謂的情緒失控。這種父母在看到或聽到孩子的所作所為后,火冒三丈,對孩子非打即罵,完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整個行為完全由情緒來控制。這是導致許多父母打罵孩子的原因。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落在他身上的,并非預期的耳光,而是一個緊緊的擁抱。
我想問一下我們的父母,當自己的孩子犯了類似的錯誤時,我們還能給孩子一個擁抱嗎?我們能控制住自己的憤怒,采用建設性的態度和孩子談話嗎?不一樣的父母培養不一樣的孩子,請父母們在快要發怒時想想這段故事,你對孩子發泄憤怒孩子能記一輩子、影響幾輩人,你用智慧來處理憤怒同樣能起到這種效果,選擇哪一個?這是您的抉擇。
---父愛本色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