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送大娃去打籃球,有一位媽媽因為孩子不愛打籃球與我攀談起來。這個孩子6年級了(相當于國內的5年級的年齡),在同齡的華人里算高個子了,好像孩子打了幾次還不是特別有章法。
我問:“他是否喜歡籃球?”
這位媽媽對孩子說:“你告訴叔叔,你喜歡籃球嗎?”
孩子一邊玩掌上游戲機,一邊低頭說:“還好吧!”其實孩子的口氣和肢體語言已經告訴了我:我不喜歡籃球,是媽媽讓我來的。
媽媽聽到這里,趕忙說:“這個孩子就是懶,他只喜歡打游戲…”聽到這位媽媽在孩子面前這么說話,我真想用一條毛巾堵住她的嘴,我趕忙打岔說:“要不再來幾次,如實在不行還可以試試其他的項目。”
這位媽媽可能是眾多家長的一個,他們十分希望孩子有一項興趣愛好,但是孩子總是找不到感覺,總是找不到興奮點。
記得當時大娃在1、2歲的時候,由于我個人很喜歡觀看管弦演奏,就經常帶孩子去聽音樂,可后來發現,孩子在音樂廳里只是爬來爬去,很少靜靜地坐在那里聽,后來隨著對育兒方法有了一些了解,對自己過去的想法感到有些可笑!孩子那時還這么小,怎么會像大人一樣靜靜地坐在那里聽音樂呢?但在這方面我還是沒有放棄,后來還經常帶孩子去琴行參觀樂器,管弦樂隊有了開放日也一場不落地帶大娃敲敲這個、試試那個,盡管我作為爸爸十分執著,盡管大娃樂感很好,但是孩子對觀看音樂會還是顯得興趣不大,我也多次問他彈鋼琴的事情,他每次均對我說:“不”。由于我聽過周邊很多父母,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決定讓孩子彈鋼琴,但有好幾家最后都是以賣掉鋼琴而告終,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還是尊重孩子的意見,后來又帶他去乒乓球館、羽毛球館等地方與教練聊天,讓他親近這些項目,好像還是沒有發現他對這些項目有何感覺。
有一次大娃二年級女同學的媽媽與大娃媽媽聊天,說起她的女兒打籃球,問我們要不要去看看,大娃媽欣然同意了。打過一次以后,我問大娃喜歡不喜歡,大娃點點頭,自打那次點頭以后,大娃一猛子扎到了這項運動中去。同時對這項運動絕不三心二意,因為當時我家旁邊有一個網球和壁球俱樂部,有時走路路過那里我就問大娃:要不要去試試?大娃同樣堅決地說:“不”。
后來我想了一想:大娃為何去了一次就這么喜歡籃球了呢?首先,這項運動與當時他特別愛玩的一個游戲:TAG(即小朋友之間互相追逐的游戲,被追到的孩子就得追其他的孩子)相類似,因為我多次看他在籃球場里,當別人緊盯他的時候,他都特別興奮,那時跟本不像是在打籃球,每每都像是在玩TAG,他經常圍著半場跑,一跑就是好幾圈,別人越追他,他就越興奮。第二個原因,別人的鼓勵。記得那天打完球,有個孩子的爸爸對大娃說:“你在這群孩子里個子最高,你以后就是高大中鋒,像姚明一樣,這個隊就靠你了。”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這句話被大娃當真了。想想我還真得要感激這個叔叔。
這個叔叔是個體育迷,他也十分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體育上有所建樹,但是這個孩子雖比大娃練籃球早了1年、與大娃同齡,但是籃球的進步卻十分緩慢,他是典型的好靜不好動的孩子。最近這位叔叔見到我說:“我兒子現在開始練高爾夫了,而且孩子還挺喜歡的。”我還看了一下孩子練發球,雖然只跟教練練過2次,但每次發球都打得又遠又直,我真為他們父子感到高興,祝賀孩子找到了自己喜歡的愛好。
在孩子選擇愛好的這條路上,作為父母要學會等待,我們要做的只是給孩子提供多多接觸不同項目的機會,愛好無所謂好壞,如果孩子喜歡,就會迸發出無窮的力量,如果孩子不喜歡,你著再大的急也沒有用。請讓孩子自己選擇,因為這是孩子自己的愛好,不是父母的愛好。
-----父愛本色的博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