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之后就是圣誕節了,可是在節日的喜慶氣氛之中,也有一些人被煩惱纏繞,煩惱的原因是,自家孩子沒有在圣誕節演出中擔任“主角”。
家長的煩惱孩子沒當上“主角”
長春市民王先生的兒子多多今年3歲,上幼兒園中班。前幾天,兒子回到家里告訴媽媽,幼兒園要交演出服裝費,并興沖沖地跟王先生報告:“爸爸,我們圣誕節要演節目了,你和媽媽都要去看哦!”
“那你演什么啊?”王先生問,多多支吾了半天也沒說出來。“你喜歡演什么?”“我喜歡演大樹!”原來,多多平時愛看《熊出沒》,里面經常會出現大樹。
孩子的想法簡單而天真,可這個回答惹怒了王先生:“到幼兒園跟老師說,咱不演大樹,演大樹誰能看見啊!”
被王先生訓了一頓,多多一臉不高興。后來王先生才知道,節目中根本沒有“大樹”的角色,老師讓多多演了一只小企鵝。“當時也就順嘴一說,不過我希望孩子爭取演‘主角’,而不是老師讓演什么就演什么。”王先生說。
長春市民張女士最近跟婆婆有點兒小摩擦,也是與女兒排練圣誕節演出有關。
上周五晚上,張女士下班回到家,婆婆一本正經地跟她說,給幼兒園老師送點兒禮。一問才知道,原來圣誕節要到了,幼兒園有一場集體舞蹈。那天婆婆去幼兒園接孩子,看到正在排練,結果她的寶貝孫女是最后一排,心里便有些不舒服。但老師說了,孩子個子高,站在前排會擋住其他同學。
“婆婆抱怨我沒給老師送禮,才導致孩子受冷落。”可張女士認為,這樣的集體活動重在參與,不應該讓孩子過早表現自己。
“現在的孩子都強調個性發展,你從小不讓她表現自我,長大了會不會落后?”聽了婆婆的一番話,張女士也有些迷惑了,“直到現在,我也不知道到底怎么樣才是對的。”
幼兒園的煩惱總有家長提類似要求
“幾乎幼兒園所有的活動和演出,都會有家長提要求。”長春一家幼兒園的園長賈巖說,幼兒園搞演出,一方面是為了節日慶祝,但最主要的是增加孩子們的勇氣,鼓勵孩子表達自己,增加閱歷。
“其實對于孩子來說,演什么都高興。可是家長會說,不應該讓孩子演‘石頭’,應該演‘美人魚’,這都是大人功利和望子成龍的心理。”賈巖說,為了避免這個問題,老師一般會讓孩子不斷換隊形,盡量讓每個孩子都有站在第一排的機會。
從事學前教育工作20多年的賈春紅,算得上行業內一名實戰型的專家。“我能理解家長們的心情,家長都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她表示,很多時候,家長用他們的期望代替了孩子自己的選擇,其實應該這樣鼓勵孩子:如果在前排當主角,就要好好把握;如果排在后面,也要享受參與的快樂。
聲音
要教育孩子適應各種環境
家長們對這件事,態度也不是完全一致。昨日,新文化記者隨機對十幾位家長進行了采訪。
周女士:我上學時也是學
校舞蹈隊的。換成是我,我就鼓勵孩子多加練習,如果跳得好了,老師自然就讓孩子站在前排了。
趙女士:我會跟老師溝通,但不會太直接,會找個理由,就說孩子站后面看不見老師做的動作。
王女士:如果按身高排隊,那就不要說。
孫先生:總要有人當配角、當綠葉,不演主角就能說明一個人不出色嗎?
鄭先生:孩子演什么、站在哪兒不是關鍵,金子就算是埋在沙土里還是金子,要教育孩子適應各種生存環境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