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以“桃園三結義”開篇,這就是告誡世人:人生在世,情義無價。劉備、關羽、張飛他們三個人性格各異,只因彼此包容,彼此成全才走到一起,最重要的一點是因為他們三人都重情義。
劉關張兄弟三人手足情深,致使關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追尋劉備,事跡感天動地。所謂浮華三千,不及肝膽相照。
人與人之間,愛情也好,友情也罷,只有相互包容、相互體諒、記取對方優點,寬宥對方缺點才能久遠。而物欲橫流的當下,多少人為了一己私利背信棄義。
華容道上,關羽冒著被斬的風險放走曹操,只為報其往昔恩情。于他個人而言是大義,于天下卻是不仁。如果曹操被關羽殺了,或許戰爭就不會持續那么久,老百姓也就不需要遭受那么多年戰亂之苦。法治時代,事關國家、民族大義之事,定不能只講情義,而應講原則。
三國以“三國歸晉”收篇,最終司馬家一統天下。這是曹操、劉備、孫權當初萬萬沒有預料到的。司馬懿這個人非常復雜,他足智多謀,深諳韜略,卻一直藏而不露,善于隱忍。一步步隱忍,蓄勢待發。在與諸葛亮的諸多戰爭里頻頻挽救魏國于危難之中,從而一步步掌控了曹氏集團。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就是他的長壽,曹丕和曹叡都先他而去。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長壽也是打敗敵手的不二法寶,假如自身體質不如別人,請盡早停歇與他人的爭斗。
人生無法預估的事太多,千古帝業終歸一棒黃土,我們凡夫俗子又能如何?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爭斗、較量終究只為“名利”二字。當狼煙四起,戰火紛飛,那些陣亡的尸骨都是父母的孩子、妻子的丈夫、孩兒的父親,世間因此又會多一些悲涼與凄苦。當繁花落盡、繁華啟幕、心如止水鑒常明時候,那些曾經的爭斗,那些歇斯底里的爭強好勝都無一例外的成為了過眼云煙。
三國鼎立60余年的歷史時光里,期間是曹操、劉備、孫權之間無休止的相互討襲和制衡。三個人都想一統天下,稱霸華夏。60余年的時光里發生了30多場戰役。其中有三大著名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正是這三大戰役,決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官渡之戰,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軍事生涯最輝煌的一頁。不久,他便統一了北方,開始南下意欲一統天下。
可萬般皆有命,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借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后實力迅速壯大,進而謀取益州,孫權屢次親率大軍進攻合肥,數戰不利,損兵折將。曹操在退回北方后,休養生息五年,平定關中后才大舉南征孫權。此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形,從而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夷陵之戰,東吳守住了荊州,而蜀漢受到重創,元氣大傷。此戰兩國實力都受到影響,為雙方日后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讀懂了《三國演義》,就讀懂了人生。
曹操敢做敢當,智勇雙全,惜才如命,志在一統天下。不愧為“治世之能臣 ,亂世之梟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這些詩詞氣魄雄偉,慷慨激昂,不愧是“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當硝煙暫且褪去,身為一代梟雄的曹操也不免感嘆:“年年征戰,百姓受苦啊”!如此看來,錚錚鐵骨如曹操有時也會懷揣柔情悲憫。
劉備早年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投靠過很多諸侯。他的慈悲為懷,仁義道德感動了徐州牧陶謙,陶謙死后,劉備接管徐州才有了真正的立足之地。他廣而求賢,志在攻克中原。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但劉備的眼淚絕對是他最為鋒利的武器。
孫權性格豁達開朗、樂于接受意見又善于用人,體恤將領士兵。所以兵士和百姓都愿意為他效忠。他嚴申軍令,不得擄掠民間財物,因此受到百姓的愛戴。只用了短短三四年的時間,基本上控制了揚州的廣大地區,為孫吳立國奠定了基礎。孫權不僅是當時幾大政治軍事集團中實力發展最快的一個,而且是魏、蜀、吳三國創業者中最年輕的一個。
“諸葛亮”這三個字一直以來都是料事如神的代名詞。人人說他有奇門遁甲,其實不過是打仗前深入前沿察看地形,知天文,曉人心。他博覽群書,精通古今,是勤奮成就了他一世英名。
在我看來,蜀國成也諸葛敗也諸葛。諸葛亮天資聰慧,他表面低調謙虛,其實骨子里有一股常人無法具有的傲氣,正是這股傲氣讓他沒有覺察自己也會一步步老去。或許他還是自私的,他畢生心愿是幫劉皇叔一統天下匡扶漢室。任何集團,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他沒有意識到這點。他更是自負的,自負得六出祁山欲攻克中原都是大小事包攬,不愿意培養接班人才。最后釀成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悲劇。所以三國里面最先滅亡的當然會是蜀國。就連魏延他都信不過。久而久之,下面的將領會有依賴,依賴久了,是無法成長起來的。如果他不操之過急,認清形勢,先與民休養,培養人才,讓曹吳先斗,可能能像劉邦一樣,一統天下。
他的一生可以這樣概括:勝而不驕,敗而不餒。效忠執著,殫精竭慮,油盡燈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關羽走麥城那個場景最是凄涼,周遭茫茫的一片雪地,鮮紅的血灑在純白的雪地上,那么的刺眼,那么的令人痛心,那一幕注定了蜀國終將走向滅亡。
張飛英勇率真,與關羽兄弟情深。關羽死后劉備為了替關羽報仇,命張飛出兵伐吳。為了替關羽報仇雪恨,張飛決定全體將領白旗白甲掛孝伐吳,由于下屬范強和張達兩天內無法準備那么多的白旗白甲遭到張飛毒打,最終張飛被他們殺害。一代猛將就這樣死在自己人刀下,實在是可悲可嘆,或許是他的魯莽害死了他自己。
曹丕的一句話:我就痛恨司馬懿明明趴在我腳下,還能控制我的人生。可見司馬懿在君主跟前的表現出來的卑微是有多么的可怕,這樣的人誰能與之抗衡?
興旺誰能定,盛衰乞無憑。到最后三國之爭實質成了司馬懿跟諸葛亮的較量。
夜深人靜,望著星空,撫摸著手里的愛龜,司馬懿時常感嘆:年年戰亂,殺戮不息,真是罪孽。每次征戰他懼輸又懼贏,輸了不僅折兵損將,還要受到曹叡責罰;全面取勝后又怕會是鳥盡弓藏,所以他一直與諸葛亮保持拉鋸式的輸贏。
仇恨是一把利劍,在傷人的同時必定也會傷了自己。曹叡的死與他心中的仇恨有直接關系。他不滿輔臣牽制約束,辟邪安慰他說:他們都年過半百,總有一天拿不起劍,上不了馬,他們等不起,您等得起。可惜,暴躁暴戾的曹叡卻沒有活過司馬懿。曹叡臨死前要司馬懿再背他一次,司馬懿背起了大魏的天子,從那一刻起其實也背起了大魏的江山。
司馬懿心胸豁達,淡泊名利。而楊修心胸狹窄、急功近利、恃才無恐、恃寵而驕,不知敬畏導致被殺。如果楊修活著,歷史或許就要改版,他在很大程度上會制約司馬懿才能的施展。所以說往往淡泊名利就會獲得最大的名利。看來要學司馬懿的寧靜致遠,平心靜氣才會健康長壽,才能取得事業上的成功。
在所有戰役里最為驚險、最具傳奇色彩的當屬諸葛亮在西城使用的“空城計”。他臨危不亂,彈奏的曲子舒緩悠揚,讓司馬懿害怕會中他的埋伏而最終選擇徹底退兵。整個過程盡管他早已嚇得汗濕衣襟了,但還是努力掩飾內心的慌亂,裝出從容淡定的表情,始終把琴聲控制住,琴聲悠揚,平和流暢。一座城,一個人,一張琴嚇退15萬雄師。這個空城計告訴我們:不管面對強敵還是面對困難,只有淡定自如,沉著應戰才可能會有一絲轉機。如果遇到一點困難就嚇得六神無主,那首先就會敗給自己。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奈何曹操要一統天下,劉備要攻克中原,司馬懿和諸葛亮各為其主,沒有對錯,只爭輸贏。
依依東望,望的是一生的抱負,一生的榮耀。依依東望,都已是白發蒼蒼的暮年,望的是畢其一生也要忠心護主的坦蕩和決心。
司馬懿與諸葛亮的對弈,是決定天下走向的對決,司馬懿于公于私都要與諸葛亮博弈一場。渭河河畔大聲念讀諸葛亮的《出師表》,把其心底的隱痛剖析于眾將士面前,不僅加速了諸葛亮病情,把他氣得當場暈倒,也大大擾亂動搖了蜀軍軍心。
諸葛亮體力嚴重不支時發出感嘆:少壯時兮奈老何。年年征戰,將士勞苦。隨著諸葛亮的駕鶴西去,三國鼎立的局面轟然坍塌。
司馬懿的一生都是在平和寧靜中與人斗智斗勇,在大風大浪中依然保持著淡定從容。在與大將軍曹爽的較量中教導兒子司馬昭說:與愚蠢硬碰硬,拼個頭破血流,豈不更愚蠢?人這一生難免遇上愚蠢之人攤上愚蠢之事,適當向愚蠢低頭未嘗不是一種睿智的選擇。
司馬懿與司馬師談論死士時告誡司馬師:秘密之所以稱為秘密,那是因為知道秘密的人就要承擔全部的責任,不告訴親近的人才是對他們的保護。
263年司馬昭為建立軍功準備篡位,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亡。兩年后司馬昭病死,司馬懿孫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史稱西晉。西晉于280年發動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
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三國終于結束了72年的混戰,天下一統,萬民歡呼。
“請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多少的亡魂埋骨他鄉。自古至今,唯有興盛和平才是萬民的福祉。戰爭是殘忍、是破壞、是殺戮,祈禱我輩、下輩、下下輩都不要經歷戰爭,祈禱炎黃子孫永享太平盛世。
2021.10.17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