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是夸出來的(1)
差生是怎么產生的呢?當一個孩子反復遭遇失敗的打擊后就成了差生。認為他們是“笨得要命,沒有出息,沒有長進”的學生,所以在他們的潛意識之中就有了用功也不會有什么超越,考上普通本科也夠嗆——的信息,久而久之在潛意識之中也就接受了這些負面的信息,建立起了一個失敗的自我意象。一旦他在學習和行動的時候,他就會在自己的內心之中不斷地看到一個垂頭喪氣難當大任的自我,聽到“我笨得要命,沒有出息,沒有長進”之類的負面信息,這時候學生的心智系統是很少懷疑它的真實性的,他們只會根據這種自我意象去活動,結果他們所感受到的也就是沮喪、自卑、無奈和無能,當然也就的的確確出現了“考上普通本科也夠嗆”的真實局面,同樣也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造就出了差生),我們知道,每一個人都有想要成功的一面,具體到我們的孩子來說,成功就是要考上大學,但是孩子是怎樣考上大學的呢?作為師長我們都會異口同聲地說:考上大學的孩子是我們教育和培養出來的!這話我不反對,的確考上大學的孩子是我們教育和培養出來的!那么在此我要問:考不上大學的孩子是不是我們教育和培養出來的呢?有的師長就要說了,您這不是說廢話嘛!呵呵,我認為我不是在說廢話,其實在這里我要說的是:尖子生是我們家長、老師和社會教育、培養和欣賞出來的,差生也是我們家長、老師和社會鄙視出來的!在此我給大家舉兩個例子——
1831年英國的一次環球科學考察就要啟程了,一個叫約翰.亨斯洛的中學校長建議委派他以前的一個學生做博物學家。這個小伙子當時22歲,在學校時他笨得要命,盡管他熱衷于從鄉村采集甲殼蟲,但他的數學學得一塌糊涂,其他學科也沒有出眾的地方。他和差生的行為表現幾乎沒有什么兩樣:愛打獵、掏鳥窩也就是上房揭瓦調皮搗蛋的那類、喜歡體育活動等等。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家庭教育失調所造成的差生”,一方面他母親以溫和的性情教育和引導,要求他做一個牧師;另一方面父親暴戾專制,使他破罐子破摔,不讓他采集甲殼蟲他偏要這樣去做(這是典型的逆反心理)。但亨斯洛從這個學生的身上發現了閃光的地方,他說服了有關方面以及這個青年,參加了長達五年的環球科學考察,進而做出了十九世紀自然科學最偉大的三大發現之一的成就(進化論、能量守恒和轉換定律、細胞學說)。這個青年是誰呢?我想大家已經知道了他的名字——達爾文。
19世紀九十年代哈佛大學有一個身材矮胖、體質虛弱且愛多嘴多舌的女孩子,她經常丟三落四、上課遲到,聽老師的講課就像聽天書一樣,作業常常錯誤百出——他簡直就是那種典型的笨蛋,那種不能集中精力辦好一件事的女孩子,如果是現在我們可能會勸她留級或退學。但是她的班主任除了與她的父母溝通以外,還允許她考試交白卷,還給她的功課打了高分,并幫助她進入了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學習。就是在老師和家長的作用下,這個女孩子在離開哈佛十年后成了美國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她的名字是格特魯德.斯泰因。
前面我舉了兩個十九世紀的例子,大家可能會說離我們十分遙遠,現在我們來看一下我曾教過的一個學生,這個學生成績平平,課
從這三個例子來看,尖子生之所以成了尖子生,最最重要的就是:父母,幼兒園、小學和中學的教師不斷而反復的欣賞,而使孩子從這些不斷而反復的欣賞以及成功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了“我是一個成功者”的自我意象,一旦他在學習和行動的時候,這種自我意象就會讓他在自己的內心之中不斷地看到一個趾高氣揚、不斷進取、敢于經受挫折和承受強大壓力的自我,聽到“我做得很好,以后我會做得更好,我有實力,我有能力,我會成功,我一定會成功”之類的倍受鼓舞的信息,于是他便喜悅、快慰的積極心態來想盡辦法,不斷前進,直至成功。這樣的成功同樣也就會成就未來一個接一個的成功,所以他也就成了尖子生。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當一個學生反復遭遇失敗的打擊后這個學生就成了差生。要想讓差生變成尖子生其實道理很簡單,那就是我們師長不斷而反復的欣賞,調動和激發其內在的成功的積極性,讓孩子反復享受到成功的喜悅,然后以成功來促進更大的成功,這樣孩子就會變得如我們所期望的一樣而成為了尖子生。所以我今天講的就是,好孩子是夸出來的,不是批出來的。
生活中,家長總是把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作比較,這也不如別人,那也不如別人,拿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的孩子長處比,這樣只有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影響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甚至產生自暴自棄、偏激、攻擊等行為的發生。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一則寓言,講的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御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很暖和,所以開始解開鈕扣,繼而脫掉大衣。結果很明顯,南風獲得了勝利。這就是我們心理學界常說的“南風效應”,“南風效應”給我們的啟示是:在對待孩子的學習問題上,要特別注意講究方法。北風和南風都要使行人脫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樣,結果大相徑庭。同樣我們要使孩子如我們所愿刻苦努力、學習進步,雖然有時候雷霆閃電、暴風驟雨的訓斥和打罵孩子,一次、兩次可能因為你很兇,孩子懼于你的威懾起了作用,但是長此以往卻使孩子“你有政策,我有對策”,所以我們不妨學學“南風”,這就是說當家長的要有善于表揚的心態,舍得夸孩子,特別是感覺孩子缺點很多的家長,很多時候需要帶著放大鏡尋找孩子的優點加以表揚、加以鼓勵,讓孩子從你這兒得到一種信心,得到一種關愛,得到一種被關愛、被肯定的感覺,他的責任感就煥發出來了,于是他的學習就會有突破的,甚至創造奇跡。所以當家長的要舍得去表揚孩子,以這樣一種心態你會突然發現孩子身上有許多優點,值得你去表揚。
正如一段教育名言所提示的: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敵意之中,他就學會了爭斗。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恐懼之中,他就學會了憂慮。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憐憫之中,他就學會了自責。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諷刺之中,他就學會了害羞。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恥辱之中,他就學會了負罪感。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學會了耐心。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表揚之中,他就學會了感激。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學會了愛。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之中,他就學會了自愛。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學會了慷慨。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真誠之中,他就會了頭腦平靜地生活。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承認之中,他就學會了要有一個目標。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誠實和正直之中,他就學會了真理和公正。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學會了相信自己和周圍的人。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友愛之中,他就學會了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
那么,你的孩子生活在什么之中呢?
教育家孫云嘵認為:能夠說出孩子十個優點的家長是優秀家長,能夠說出孩子五個個優點的家長是良好家長,能夠說出孩子三個優點的家長是合格家長,說不出孩子一個優點的家長是不合格家長。
美國心理學家威普·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賞識。”作為家長,賞識的核心就是愛孩子,在這里大家可能要說“你這不是廢話嘛,我們不愛孩子何苦要犧牲休息時間來聽你的講座呢?”,過去我們講“疼在心里,恨在臉上和口上”,這對于物質匱乏年代歷經苦難的孩子來講是非常有用的,但是面對物質生活充裕年代的孩子來講,他們并不知道什么是受苦、什么是節儉,更不知道什么是“疼在心里,恨在臉上和口上”這種深沉博大的愛,所以我們對孩子既要疼在心里,也要愛在臉上和口上,用這樣的愛就會把蘊藏在孩子身上巨大的潛能調動并發揮出來,以信任,提醒,寬容等方式正確對待孩子身上的優點和弱點,讓孩子在意識和潛意識中都有“我能”“我行”“我正期待著……” “我有實力,我有能力,我會成功,我一定會成功。” “一定有辦法”等的自信,并用這些積極的意念鼓勵自己,于是便能想盡辦法,不斷前進,直至成功。
好孩子是夸出來的(2)
賞識教育是對孩子的保護。父母是孩子最直接、最親密的保護者,我們不僅要保護孩子的身體健康和人身安全,更要保護孩子的心理安全。可能我們的孩子與別的孩子之間存在著差異,也可能我們的孩子在學習成績之上不如別的孩子那么優秀,同時也可能學習起來缺乏自信,調皮搗蛋,與父母對抗等等,在這些方面我們作父母的反思過自身嗎?比如我們與孩子的問題之間有什么聯系呢?我們是如何想象孩子的呢?我們對這個偶然落入我們懷抱之中的小寶貝身上看到了什么呢?在他稚嫩的肩膀上能扛些什么呢?他的小腦袋里究竟在想些什么呢?他的眼睛滴溜溜、骨碌碌的轉著在尋找著什么呢?在孩子每天所表現出的行為之中我們發現了孩子的什么,以及我們對孩子抱著什么幻想呢?等等等等,這些都需要我們對孩子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愛心。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能學會自信;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之中,他就能學會自愛。有時我們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句熱情的表揚,都可以在孩子身上轉化為無窮的動力。因此,我們一定要精心呵護每一顆美好而脆弱的心靈。當我們的愛注入孩子心田時,我們的愛就會轉化為孩子對知識和世界的熱愛,從而促進孩子良性發展。
賞識教育是對孩子的期待。孩子的學習不是單純的、封閉的、沒有情感色彩的接受過程,而是雙向或多向的、開放的,具有情感色彩特別是具有積極、愉悅和快樂的情感色彩的情況之下,才能收到出奇的效果。所以如果孩子能在學習中不斷的自我肯定與被肯定,那么它就會表現得和我們所期待的一樣,當他取得成就與獎勵之后,就會出現以成功促成功,優秀上更加優秀的效果。著名的羅森塔爾“期待效應”其實就是對孩子施加積極期待,能使期望化為孩子“自我實現預言的作用”,從而使預測成為現實。我們對孩子的良好期待,其實就是引導和推動了孩子積極而健康成長,就如給一艘迷失的航船指明了方向,這樣孩子的目標性、追求成功的積極性就會更強。一旦這種期待被激活,就會轉化為孩子自身的源動力和內驅力,從而逐步樹立信心,建立恒心。作為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想方設法要讓他建立成功地自信心,以及養成取得成功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鼓勵孩子抬起頭做人,挺起胸走路。
賞識教育是對孩子的激勵。行為科學證明:一個人在沒有受到激勵的情況下,他的能力僅能發揮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勵,能力就有可能發揮80—90%,以至更多。由于父母對孩子的賞識,親子之間仿佛架起了一座橋梁,把親子之間的情感聯結在一起。這樣孩子就會主動地和我們溝通和交流,這樣我們就可以走進孩子的內心,然后隨其心順其性千方百計的激發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的熱情,讓孩子找到自尊,尋回自信,使他在充滿愛意的激勵中,經常保持滿足,快樂,穩定的情緒內涵,洋溢著創造的激情和進取的動力。
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只有微小的差異,這就是心態的積極與消極。羅丹曾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那么,就讓我們去做那雙善于捕捉孩子閃光點的眼睛,用放大的眼光去看孩子的優點,用縮小的眼光看孩子的缺點,讓優點同化缺點,缺點轉化為優點。讓孩子嘗到學習的甜頭、成功的樂趣。但同時我們要注意對孩子的賞識不是盲目的夸獎,流于形式的表揚,而應做到適時,適度,不能不加節制,一定要因人而異,有的放矢。教育過程中我們要充分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態。讓孩子能愉快的學習,樂觀的生活。相信自己,也相信我們的孩子——好孩子是夸出來的。鄒韜奮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在學校里表面上的成績,以及較高的名次,都是靠不住的。唯一的要點是孩子對自己所學的是不是真正覺得很喜歡,是否真正有濃厚的興趣……”
興趣從哪里來?靠批評、訓斥是不行的。要找到他的優勢。給他指出方向。讓他看到成功的希望。然后才能揚起風帆,乘風破浪,到過理想的彼岸。
當然,夸孩子不是無原則的戴高帽子,也要講方式方法。我們夸孩子勤奮,不夸孩子聰明;夸孩子進步快,不夸孩子學習好;夸孩子的進取精神,不夸孩子居功自傲;夸孩子的自信,不夸孩子的自負;夸孩子不拘一格的創新,不夸孩子照貓畫虎的重復。
需要說明的是:夸孩子要注意掌握技巧,發現孩子有成績就要給予表揚,特別是在人多的時候更要表揚,激勵他,鼓勵他奮進;孩子有了缺點,不要指責,更不要訓斥,要分析孩子產生問題的原因,找到原因之后在適當的時候找他談。在談問題之前要肯定孩子的成績,指明他努力的方向,然后再說他目前還存在一個小問題,如果這個問題改了他就是一個完美的孩子了。這樣他就很容易接受,也很容易改正不足。
(附)一位母親與家長會
一位母親第一次參加家長會,幼兒園的老師說:“你的兒子有多動癥,在板凳上三分鐘都坐不了。”回家的路上,兒子問她,老師都說了寫什么?她鼻子一酸,差點流下淚來。然而她還是告訴兒子:“老師表揚你了,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了。別的家長都非常羨慕媽媽,因為全班只有寶寶進步了。”那天晚上,她兒子破天荒地吃了兩碗米飯,并且沒讓她喂。
在第二次家長會上,老師說:“全班50名同學,這次數學考試,你兒子排第49名。我懷疑他智力有些障礙,您最好能帶他去醫院查一查。”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淚。然而,當回到家里,看到誠惶誠恐的兒子,她又振作起精神說:“老師對你充滿信心。他說了,你并不是個笨孩子,只要能細心些,會超過你的同桌。”說這話時,她發現,兒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舒展開來。第二天上學,兒子比平時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長會。老師告訴她說:“按你兒子現在的成績,考重點中學有點危險。”她懷著驚喜的心情走出校門,她告訴兒子:“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他說了,只要你能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中學。”
高中畢業,兒子把一封印有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的特快專遞交到她的手里,邊哭邊說:“媽媽,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是您……”這時,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幾年來凝聚在心中的淚水,任它打在手中的那只信封上。
我們大家其實每天都在尋找或發現孩子所表現出的品行,我們在孩子出生就開始了對孩子的幻想或期待,比如,我們翻閱字典、測字打分、請教長輩,甚至求助
在這里我們知道,關于孩子的天賦、潛力等方面的發展,最關鍵的是孩子的第一
作為父母來說,為孩子提供吃住,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同時還需要與孩子有融洽而和諧的交流,激發和鼓勵孩子去有意識的調動老師教的積極性。當然我們千萬別忘了孩子心理上的需要和愿望。他們需要家長提供各種各樣的信息,給以情感上的支持和行為上的幫助。他們有自尊,需要理解。如果家長不能滿足孩子們心理上的需要,對他們心理上的需要漠不關心,那么即使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非常優越,他們也會感到不滿、苦惱,甚至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正如他們的環境和營養中缺少某些物質時會產生身體上的疾病一樣。
孩子是發展中的人。他們的心理有發展的過程、規律和特點。在發展的各個階段,他們的心理特點存在差異,有不同的問題需要解決,有不同的需要應該滿足。他們的心理更與成人不同。如果家長忽視了孩子的特點,把對成人的要求強加給他們,或用對其他年齡階段的要求來對待他們,沒有為他們提供解決這個年齡階段的主要問題的條件,就會使他們產生心理上的問題,產生不信任感、內疚性、自卑感等等,并影響以后的發展。當外界的要求和孩子們的發展水平和特點相距太遠時,這種要求非但不能促進孩子的心理發展,而且會使他們的發展產生偏離。
每個孩子都還是一個具體的人。由于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復雜影響,每個孩子都還具有他個人的特點,表現上有明顯的個別差異。家長如果對兒童的個性特點敏感,采取適合于某個兒童的特點的教養方式和態度,這個兒童的心理就能得到正常的發展。反之,如果家長按照統一的模式,采取不適合兒童的態度和方式,或根據自己的好惡對待兒童,家長和孩子之間就會產生不協調,甚至產生沖突,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有些孩子的特點使他們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對這些孩子,家長更應該精神對待,防止他們的問題產生。
學習是腦力勞動,也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過程。人的認知過程,始終伴隨著情感,沒有主動的求知欲望,認知過程中產生不了愉悅,是學不好的。對于情感比較脆弱的少年兒童,尤其如此。在孩子的大腦已經疲勞,對認知活動不再感興趣的情況下,硬逼著孩子再學,不但無效果,還有害,會使孩子厭惡學習,甚至對課內的正常學習任務也這么認為,豈不更糟了! 科學的做法應是:
1、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激發孩子學習興趣的方式是很多的。為孩子創造條件,多聽、多看、多讀,使孩子知得多,見得廣,鼓勵孩子多觀察、多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就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從而激發孩子學習新知識的濃厚興趣。
2、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心理學研究表明,經常取得成功的人自信心比較強,屢屢遭受失敗和挫折的人容易產生自卑感。對于兒童和少年來說,經常受到表揚和鼓勵,有利于增強自信心。懂得科學教育的家長,總是能夠根據孩子的優勢和長處,為孩子創造獲得成功的機會,使他們在多種活動中得到成功的歡樂,增強對于自己能力的自信心。不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表揚鼓勵孩子要謹防超限效應,所謂超限效應是指剌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轉變后進的孩子不是一勞永逸的,孩子的轉化一般要經過醒悟、轉變、反復、鞏固、穩定的過程,而反復又是轉變中的中心環節,甚至會出現幾次較大的反復。這是因為這些孩子意志品質不夠完善,自我約束能力還比較弱,面對孩子的反復,父母要特別謹慎,絕不能氣餒和放棄教育,應有鍥而不舍的精神,根據孩子的不同的心理特點,不斷調整教育方案,使孩子渡過反復關,更快地進步起來。在此過程中要防止"超限效應"的消極影響。因為有的家長面對孩子的反復,會失去教育的信心,過分責備孩子,在批評孩子之后,會覺得意猶未盡,重復批評,接著還是批評……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復同樣的批評,使孩子極不耐煩,討厭至極。家長不能動輒采取“翻老賬”“揭老底”的做法,切忌再用陳谷子爛芝麻翻個沒完沒了的方法,那樣會加重孩子的精神負擔,使他們喪失進步的信心,并容易造成親子之間感情上的疏遠,產生逆反心理。我常聽我們有些家長說我把道理講了一大堆,好話說了一籮筐,但是我要孩子這樣做,他卻偏往那邊跑。從心理角度上講,第一次挨批評時,孩子的厭煩心理并不太大,但是在第二次,往往使厭煩度倍增,如果再來第三次、第四次……那么批評的累加效應就會更大,厭煩心理就會以幾何級數增加,說不定因而演變成反抗心理,甚至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3、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不僅是指孩子有自己的房間,有書桌、臺燈、書柜和各種工具書,還包括良好的心理環境和心理氣氛。如果家長在家里擺麻將桌,吃吃喝喝,來來往往的朋友不斷;家長在家里從不讀書看報,家里也沒有起碼的書報雜志等學習資料,家里沒有讀書的氣氛,那么孩子就不能受到良好的影響,沒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孩子也就不能受到好好學習的家庭教育。因為,教育絕不是不斷重復的簡單說教,它是環境的熏陶,是榜樣的示范,是情感的感染,是心靈的呼喚。
4、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根說過:“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應該通過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種好的習慣。”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日本學者田畸仁先生的研究認為,人們的活動,80%的行為靠習慣支配。由此可見培養良好習慣的重大意義。
同時在指導孩子學習過程中還要避免幾大誤區:1、對孩子嘮叨個沒完;2、對孩子總是數落;3、給孩子規定學習指標,達到有獎;4、對孩子的學習搞疲勞戰術。
“良言入耳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我們要求自己仔細觀察和揣摩孩子的心態、處境,選擇時機有針對性地用“良言”溫暖她、鼓勵她;當孩子受窘時,說幾句話為她解困;當孩子沮喪時,用熱情的話予以鼓勵;當孩子疑惑時,用智慧的語言給她提個醒;當孩子自卑時,點亮她“閃光點”,燃起她的信心。良好有效的學習規律應是有張有弛,有勞有逸。學習的時間對于中小學生來說,一般經過一個小時,就要休息一下,松弛一下,使大腦的疲勞得到緩解,待精力恢復了,再行學習,才能提高學習效率。不要一味地反對孩子玩,適當地玩,也是一種休息。事實上,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那些學習成績優異的孩子,并沒有學得那么苦、那么累,那么不分晝夜,相反,他們學得都比較輕松,合理分配時間,從而保證良好學習狀態。
家長們,好孩子是夸出來的,請你拿出寬容和愛心,多找孩子的閃光點,讓他們自信地走上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