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化的他山之石
——讀《規劃綱要》有感之二
2011年06月27日
我楚狂人
2005年年底我有機會到日本與日本同行進行了短暫交流,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日本基礎教育的均衡化發展。日本為了基礎教育的均衡化發展幾乎已經到了模式化的程度了,看似有點刻板,實際上如果不這樣刻板,根本無法真正實現均衡化。我們今天的《規劃綱要》既然已經把基礎教育的均衡化提出來了,那么是否可以借鑒一下我們的東鄰呢?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不妨試試。下面是我當時寫下的一些觀感,與大家分享。
教育均衡化該誰來討論
——東瀛教育一瞥之四
張長霖
自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無類”以來,教育的公平性一直被人注視。在今天,我們遺憾地發現,我們一面在高呼教育均衡化,一面卻在做著擴大不均衡的事。通過種種名目的評比驗收,把學校分成三六九等,造成硬件設施的不均衡,經費的不均衡,課程設置的不均衡,師資的不均衡,生源的不均衡,于是便造成學生成材機會的不均衡。
教育的均衡化,無非就是教育設施的均衡化,經費的均衡化,課程設置的均衡化,師資的均衡化,生源的均衡化,從而讓學生有相對公平的受教育環境。
日本近年來實行教育均衡化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我們不妨借鑒一下。
日本從小學到高中都實行義務教育,各類學校實行“全國一張圖紙”造學校,例如高中,那么全國的高中教育設施基本相同。不會象我們那樣有的富麗堂皇,有的形同破窯。
日本的義務教育經費全部由國家承擔,同類學校全國統一標準。這樣,學校與學生不發生任何經濟關系,學校也沒有窮校富校之分了。
日本的義務教育階段全國一張課程表,學校無權少上一節課或多上一節課,否則就是違法。而反觀我國普遍的加課現象,惡性競爭真叫人不寒而栗。最近我去過某過縣,高三學生一周實際上課81節,這還是教育嗎!
日本的中小學教師不評職稱,更沒有我國的那些名目繁多的榮譽稱號,考核評比。公辦學校教師享受公務員一切福利,根據服務年限自然晉升工資。教師實行流動任教,校長實行流動任職。三年必須換學校任教任職。因此,不可能如我國把名教師當作學校的廣告資源。也不可能人為地造成教師之間的惡性競爭。教師教育效果的認定就看家長會、學生座談會的評價。
日本學生義務教育期間上學實行就近原則,基本上沒有擇?,F象,更不以考分劃線。學生在校期間,穿全國統一的校服,吃學校統一標準的飯菜,任何學生沒有特權。而在我國,一些“名校”人滿為患,一些“弱校”門可羅雀,生計堪憂。擇校之風愈演愈烈。
綜觀以上種種,教師能解決嗎?學校能解決嗎?一省一市能解決嗎?都不能。只能靠國家立法來解決。我希望那些“專家”們,教育行政官員們,少出點擴大不均衡的餿點子,多為教育均衡化立法而奔走呼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