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一個美麗的圓圈
一個臟器有問題,就會影響到其他臟器,這些臟器之間的關系到底怎么去理解,怎么才能容易記住呢?看看清朝大醫黃元御的說法,既十分有趣,也非常好理解。
黃元御講了一個圓圈的故事,他在給一個病人談論病情的時候,是這么說的,我們人體的五臟六腑,從最上的肺,一直到最下邊的腎,既有上下,也有左右排列。它們的運行,所引導的氣機是怎么運動的呢?從下往上看,最下為腎,腎屬水,水之德嘛,甘居下流。但這個水里,又有火寓于其中,這就是腎陽寓于腎陰之中。一般情況下,這個火往上走,去溫暖脾土,溫暖的脾土就把胃消化吸收過的營養繼續向上輸布,有一部分就到了肺,與肺吸入的清氣結合后向全身輸送。
在中醫的概念里,這個脾臟的氣機,是從左邊升的,肝隨脾走,也是從左邊升(不要去管西醫解剖學的肝居右),脾和肝氣上升到心和肺的位置,也就是最高了,肝木生心火,本也想往上走,但被主沉降的肺氣往下帶,于是,肺氣下降,同時,胃氣也是必須要往下走的(否則就是胃氣上逆、呃逆,口臭),胃氣降,連帶著膽氣也下降,而且是從右邊下降。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圓,因脾左升,帶動肝氣和腎水左升,胃氣右降,帶動了膽氣和心火右降。其中心就是脾胃,一陰一陽。只有脾能帶著清陽上升,胃氣才能帶著濁陰下降,不然,要么就是便秘,要么就是胃氣上逆。所以,脾胃才是關鍵,李東垣的《脾胃論》才會形成一個中醫的重要流派。脾胃就這么重要,把脾胃調好了,一切都就可以正常地圍繞著它們轉起來了。
這個理論一說就懂,后來民國時的彭承祖就是根據這個寫成了《圓運動的古中醫學》,李可老中醫就是據此認為彭承祖簡直是仲景再世,評價高得不行了。我反復讀了三遍這本書,的確受益,中醫千頭萬緒,四萬八千法門,就看你從哪里進入,就從這個圓進入吧,那么好,有病,那就是這個圓不圓了,那就用些藥,分清了這些藥的升降沉浮、性味歸經,就利用它們的氣去撥動一下、幫助一下,該升的就升一點,該降的就降一些,圓重新圓起來就對了。
開胃健脾八珍膏
脾胃是人體的關鍵,后天之本。脾升胃降,脾在前,脾的特點就是“喜暖而惡寒”,必須要把它弄得熱熱的,才升得起來,否則,就冷住了,淤堵在那里了?!?span lang="EN-US">
所以,中醫看重脾胃,“劉太醫”盡管是假的,但他的書還是有市場,因為他書里講的“開胃湯”是真的,他的“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是沒錯的。
中醫重視開胃健脾,就是想把人體的氣機調暢,使其處于一個圓運動的狀態,最有名的補法就是八珍糕,這也是慈禧最愛的一款養身補品:黨參
中醫把人的體質一共分為9種,現在幾乎有接近70%的人都屬于不健康的體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亞健康”狀態,只有30%的人是接近于平和體質的。而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沒有幾個不是脾虛畏寒的,這是由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決定的,是由這個時代的壓力、節奏決定了的,所以,幾乎都可以試試八珍膏,從開胃健脾的角度來自我調整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