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一起學習臟腑辯證腎的部分。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腎是一個藏真陰育元陽的臟器,是一個臟,主收藏,不宜泄瀉。所以腎的發病都以虛癥為主,很少見到實證。
腎虛包括陰虛和陽虛兩大部分。腎的病因有,第一個是先天不足,比如媽媽懷孕時身體比較差,生下來孩子瘦瘦小小,體弱多病,這就叫先天不足;第二個是勞倦過度,包括身體上的疲勞和精神上的過度緊張疲勞;第三個是房事不節,第四個是久病失養,我們講了三焦辯證,上焦在肺,中焦在脾胃,下焦在腎,久病會耗傷人體正氣,久病及腎。
陽虛包括腎氣不固,腎不納氣,腎陽不振,腎虛水泛。腎陰虛包括腎陰虧虛和陰虛火旺。腎與膀胱相表里,腎不氣化就會影響膀胱,臨床上小便不利,會講腎不氣化,膀胱不氣化。
下面講講具體的癥型:
腎陽虛的癥狀,一般講有小便清長而頻,形寒肢冷,面色恍白。
腎陽虛的一部分,滑精,帶下多,腰膝酸軟,聽力減退,小便余瀝不盡、遺尿。舌質淡薄白,細弱脈陽虛 (細數脈陰虛)。治則:固攝腎氣。方劑多用大補元煎,益精丸之類的方劑(臨床上少見),臨證可以用腎氣丸等,臨床固腎納氣就可以了。
動則氣喘,短氣,喘逆,慢性氣管炎后期多見,特別老慢支,一動就氣喘不過來,咳逆,動則加重,咳嗽嗆咳時伴有汗出,老慢支咳嗽會咳的一身大汗,咳嗽時伴有小便失禁。腎陽虛的一系列癥候:如形寒肢冷, 腰膝酸軟,面色恍白,再就是舌質淡白,脈是虛弱的。一般的治療是補腎納氣。上面腎氣不固要固攝,腎氣不固我們用東西把它提起來。腎不納氣,我們要補腎納氣。方子有人參胡桃湯之類的方劑。
也叫腎陽虛。它的癥候:面色恍白,形寒肢冷,小便清長,頭昏耳鳴,甚則有陽萎等癥狀。還有有些腰酸,疼痛,房事后加重,還有走路過后足跟痛,這都與腎陽不振有關系,脈是沉弱脈。一般治則就是溫補腎陽。最常用的方子就是金匱腎氣丸,桂附地黃丸,還可以用右歸丸。(右歸丸是溫補腎陽,左歸丸是補腎陰的方子,分為左和右)
腎陽氣不足,水就往上跑。證侯可見:水溢肌膚,就是四肢水腫,甚則嚴重周身都有水腫。一般腎陽不足,腎虛水泛,腫以下肢為重。陽氣不足水腫,按著像爛泥巴,同時兼有腰腹脹滿,小便少。水飲上泛就有痰,有痰就可以導致咳逆上氣,像這種痰都是清稀薄的。腎臟的病變,都有動則加重。舌苔淡白,脈沉滑。沉主里,滑主有痰。前面包括腎陽不振,腎不納氣,腎氣不固。脈都是虛弱脈。腎虛水泛其實是虛實夾雜,實是它有痰濕在里面,虛是陽不足。腎陽虛,病理的產物是實證,痰比較多。治療用溫陽化氣,溫陽化水,方子多用真武湯或濟生腎氣丸之類的方劑。
腎陰虧虛的臨床表現或癥候有:形體比較虛弱,頭昏耳鳴。陽虛有頭昏耳鳴,陰虛也有頭昏耳鳴。陽虛一般很少有不寐,陰虛易導致火旺,就導致少寐健忘,腰膝酸軟,口燥咽干。陰虛到一定程度,陰虛火旺,它也能導致遺精。一般陽虛舌質比較淡,陰虛舌質比較紅而少苔,脈細或細數。治療以滋補腎陰為主,用六味地黃丸或左歸丸。
在腎陰虛癥候的同時,伴有口干咽痛,或者是小便黃,大便干,舌紅少苔,脈細數,虛煩不寐,遺精,顴紅,唇赤(嘴唇看起來很紅),潮熱盜汗,等等一系列的癥狀。治則是滋陰降火,方子常用的知柏地黃湯,這都是腎臟本身的癥候。
腎虛導致的脾虛,簡化的方歌,“脾腎陽虛真武湯,附術茯芍加生姜”。腎陽虛的時候兼有脾陽不足,脾陽不足包括大便溏,完谷不化,甚至是滑瀉難禁,腹脹少食。腎陽虛有形寒肢冷,小便清長等一系列癥狀,就是腎陽虛時兼有脾陽虛,治則多用附子理中丸,四神丸之類的方子。
也就是腎虛水犯,這兩個是一樣的道理。這個腎虛水犯是上犯于肺,水氣凌心是水飲上犯心的部分,除了有腎陽不足的癥狀之外,還可以出現心悸不寧 ,咳嗽短氣,不能平臥,四肢逆冷等癥狀,方子和上面一樣的,治則溫化水氣,還是用真武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