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經常擁抱你的孩子嗎?
沒有被媽媽擁抱過的孩子
沒有和媽媽互相凝視過的孩子
和他人建立身體聯結是有困難
情感流動來源于與孩子的情感交流互動
孩子沒有一個學習榜樣
孩子的身體沒有被溫柔對待過
孩子有用身體交流挫敗的經歷
每個孩子都使用身體的交流的方式
手舞足蹈、哭、笑、呀呀學語
要求母親擁抱、換尿布、喂奶
如果母親拒絕了,或者面無表情
孩子就會產生挫敗感
認為母親不喜歡他的身體
認為他的身體是骯臟的、不可愛的
細心的母親
使孩子感受到成功吸引母親的喜悅
讓孩子產生“我的身體是美好的”
從而產生“我是可愛的”的感覺
足夠好的孩子交流---身體的有呼有應
讓母親產生滿足感
也讓孩子產生滿足感
長大后的孩子
就不會覺得自己的身體讓自己羞愧
足夠好的母親
不是每一次都能捕捉到孩子的需求
也不需要每一次都捕捉到孩子的需求
有時,一次孩子互動,需要幾個回合
才能彼此了解對方
也就是說在這幾個回合里
雙方都要耐受對方的不理解
耐受住那個挫敗
繼續互相表達、給予和支持
其實很多問題從嬰兒期就開始了
例如:一個出生二個月的嬰兒
哭了一上午,媽媽最初判斷尿了
換完尿布,嬰兒仍哭
媽媽再喂奶,仍哭
抱、哄、逗都不管用
媽媽懷疑是病了
抱到醫院,真的病了
在這個過程里
母親和嬰兒的情感對話
喚醒的不僅是正面情感
也喚醒負面情感
在這個負面情感里
嬰兒要耐受失望、悲傷、憤怒等
母親也要容納這些情緒
并回應這些情緒
嬰兒失望時,和嬰兒一起皺眉
言語表達“寶寶很失望”
母親要知道這些情緒不是針對自己的
這樣嬰兒就會接納自己的情緒
認為這些負面情緒是自己的一部分
這就是自己所謂的壞的一部分
有些母親,看到嬰兒哭,會很火
可能緣于母親不允許悲傷
這時候母親可能會回應憤怒
悲傷中的嬰兒看到母親的憤怒
他就會感覺到悲傷是不好的
哭是不好的,最好不要哭,不能哭
當他長大,他是不允許自己哭的
這是一種情緒的壓抑造成的創傷
在母子、母女關系里
包容的那個人很多時候真的是孩子
為了包容母親,孩子會把自己分裂成兩個人
一個是假我,專業名詞叫假性自體
一個是真我,專業名詞叫真實自體
假我,指孩子為了取悅母親
以犧牲自己的真實內在自我為代價
而發展形成的一種外在人格
孩子為了順從母親而壓抑了快樂高興的自我
認為快樂是對母親的傷害和疏離
只有和母親一樣,才能讓母親快樂
你的無知行為,給孩子造成的另一種認知
孩子通過母親的喜歡,喜歡上自己的身體喜歡上自己
任何一個孩子都是有能力的
如果孩子沒有感受到母親的喜歡
他會天然靠近一個類似母親的人,去確認母親的喜歡。
孩子通過母親的喜歡,喜歡上自己的身體喜歡上自己
任何一個孩子都是有能力的
如果孩子沒有感受到母親的喜歡
他會天然靠近一個類似母親的人,去確認母親的喜歡
在更深層的內在
孩子與母親的關系決定了未來自己的家庭關系
決定了未來與伴侶相處的模式和方法
決定了孩子與周圍朋友關系的和諧度
決定了孩子每天內心喜悅的力量
決定了孩子是否可以更加堅定的走在幸福生活的路上
在更深層的內在與父系的關系
孩子與父親的關系決定了未來與事業,財富的關系
決定了未來與伴侶相處的模式
決定了孩子的獨立性,自信心,安全感等
在更深層的內在
與父親的關系,也決定了未來是否在同樣的親密關系的能量模式里循環和重復
與父親的關系,也決定了未來會吸引一個什么樣的異性親密伴侶
知道昨天我為什么要讓你們先看到自己的問題了吧
好好的反思一下吧
你要看到你的思維模式、行為模式和教育模式
這是核心問題,也是根源,你看不到自己的問題,別人給你再多方法也是沒有用的
因為你的思維沒變,行為的改變是很牽強的,是沒有溫度和能量的,缺乏生氣,這種互動孩子是收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