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飲食療法的精髓,也就是最高境界,是通過飲食來達到調神的目的。實現它的途徑不在于所食之物,而在于所食之味。可見食物的味道的重要性,然而,今天我們吃飯時還去聞聞味,還在問自己吃得舒服不舒服。因此,可以說,我們真的不會吃飯了。
通過飲食達到調神的目的,途經是吃什么味道,通過氣味的調和達到通神、養(yǎng)神的目的。
每種味道影響三對臟腑,源于伊尹《伊尹湯液經》。
甘,補脾胃,瀉腎、膀胱,緩肝急。
吃東西不消化、不吸收,胃壁薄的人都需要補脾胃。但吃太多,對腎有損,導致尿多、早泄、骨質疏松、齲齒。糖尿病人到最后就是喝水,變不成體液,還是口渴,存不住水。
很多人生氣就拉肚子,吃辣就拉肚子,這就是緩不了肝急。所以吃辣的時候,或者脾氣很急躁的時候,吃點甜食,就好些。緩肝急治療肝疼痛病癥的時候,可以加一點甘味藥。
咸,補心,瀉肺和大腸,潤腎。最咸的藥叫芒硝,礦物藥。還有一味咸藥,石膏。如果肺熱還行,肺涼就壞了。
甲亢,是三焦的火。晚上睡不著,少吃鹽和肉。,食鹽多會傷肺,抽煙的人得肺癌的不多,但吃咸的人,愛得肺癌。
吃堅果,補腎和腦子,吃核桃仁的時候別放糖,放鹽。
辛,補肝膽,有損脾胃。
酸,補肺與大腸,瀉肝膽,收斂心神??偝龊梗瓴桓襟w,飄渺的人,吃點酸的。
苦,補腎、膀胱,瀉心火,入脾胃,燥濕。蓮子去心火。喝水加茶葉,是反佐。
課堂內容大致如上,以下為讀書筆記。
第四章《如何通過飲食來調神》
飲食的味道比飲食本身重要得多,現代人關心的是食材有什么用,而古人更關心的是食材和藥的性。學中醫(yī)飲食營養(yǎng)學,我們一定要知道食物的本性。要了解本性,就要了解它在哪個季節(jié)發(fā)芽、在哪個季節(jié)收獲、在什么地方生長。
五味是如何調神的?
甘味包括甘、淡、甜,它首先是補脾胃的?,F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飲食質量也變好了,這個時候可就不能再大補脾胃、多吃甜的東西了。
水喝多了會傷腎。很多人喝水喝到最后,就出現了憋不住尿,或者是一咳嗽就會排出尿的癥狀。
甘味能緩肝急,有的人一吃辣或者生氣、發(fā)火就拉肚子,這都是因為“土”不厚,緩不了肝急,所以應該吃點兒甘的東西。對于一些肝火特別旺、脾氣特別急的人,適當吃點兒甜食,也能緩解他們的狀況。
中藥的藥方里面經常加的姜和棗,還有南方賣的姜糖,都有些什么用呢?這些都起到了緩解辛溫、辛辣對身體產生的刺激作用。
人的血是咸的,汗也是咸的,因此,當人的血和汗咸度低的時候,這個人的心氣就變虛了,就會沒有心情、沒有心思做任何事情。
咸味過多或過少,都會傷心。咸味過重,傷肺、大腸。咸能潤腎,軟堅散結。咸味兒的食物不是補腎,而是潤腎。補腎補過勁兒了,心火就要滅,還會出現結石。腎虛是遺尿,是往下漏的;而腎實是排不出尿來。
為什么說經方有奇效?服用之后,“覆杯則臥,效如桴鼓”,就是經方治療疾病,效果立竿見影。
辛味補肝膽,讓郁怒變成憤怒,把它發(fā)泄出來,使它得到舒展、生發(fā)。
辛味帶來的另一個作用就是瀉脾胃,因此,吃辛辣的人是胖不起來的。辛味能宣肺,溫病里面煮葦莖、蘆根,講究的是“令香氣大出”,這樣宣肺的作用就可以體現出來了。
酸味能補益肺、大腸,能瀉肝膽,降肝火,能收斂心氣、心神。因此,總出汗的人,走神的人,魂不附體的人,都應該吃點兒酸的東西。
苦味的東西首先補腎和膀胱,我們喝水要加茶葉就是為了避免總去排尿。因為總喝淡水是利尿、瀉腎的,放點兒苦的東西進去,就會起到補腎和膀胱,以及瀉心火的作用。
苦味能瀉心火,排痰濁。如果一個人心火太旺,就應該給他用點兒苦寒的藥;而如果這個人痰濁、陰寒太重,那就應該給他用點兒苦溫的藥。
苦味能燥濕入脾,給腎一個后坐力,防止補脾太過克伐腎水。因此,對于濕疹滲出、襠下有濕、身上總起濕疹等濕氣太重的患者,就要用點兒苦藥來燥濕。
以上這些就是五味對臟腑的影響,遵循這個理論,我們就可以做到正確地飲食,去烹調、去選食材、去配伍組方。背離了這個理論的方子都稱之為時方,而如果符合這個理論,即使我們用的不是古代人的那些藥,也是經方。
以上內容如有侵權,請速告知,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