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篇第二0(86)
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錢穆譯】先生說:“在三年內能不改他父親生時所為,這也算是孝了。”
【楊伯峻譯】孔子說:“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地不加改變,可以說做到孝了。”
【傅佩榮譯】孔子說:“如果他能三年之久不改變父親做人處事的作風,就可以稱得上孝順了。”
本章前面已經學過,見學而篇11。
里仁篇第二一(87)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錢穆譯】先生說:“父母的年歲,不可不常記在心呀!叫你一想到,又是歡喜,又是憂懼。”
【楊伯峻譯】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能不時時記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高壽]而喜歡,另一方面又因[其壽高]而有所恐懼。”
【傅佩榮譯】孔子說:“父母的年紀,做子女的不能不記得。一方面為他們得享高壽而歡喜,另一方面為他們日漸老邁而憂慮。”
這句話不難理解,傅教授說得很直白了,做子女的一定要記得父母的高壽,一方面替他們高壽而歡喜,另一方面又為他們日漸衰老而憂心。這是人之常情,是每一個普通人都能想通的道理,但我們平常做得怎樣呢?
古代人過了五十,每到逢十生日得過大壽,這是禮儀的要求。祝壽儀式隆重且講究,要發壽柬,擺壽宴,布置壽堂,拜壽,有的大戶人家還唱大戲。現在雖簡化了程序,對一些細節也不再太講究,但是不是每個老人在他們該享受祝壽的時候都品嘗到了做壽星的快樂?好多的兒女不是忘記了他們的壽日,就是忙于其它事情而忽略了,更不要說“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了。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是我們傳統禮儀在逐步消亡,有人把這些禮儀視為封建糟粕予以打倒批判;另一方面,是我們的子女仁心不夠。人生在世,還有什么比父母過大壽更重要的事情。有人說,有,我們自己子女的事情。不否認,子女的事情在父母心里的確是天大的事,可為父母祝壽和操心子女的事情應該不會有很大沖突吧!我想,還是我們子女潛意識里沒有意識到給父母做壽的重要性。
所以,我想像對祝壽這種禮儀,我們不僅要全盤接受,而且要發揚光大,這是做子女必須承擔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我們都是“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論語·陽貨21》)父母的大恩大德應沒齒難忘,做子女的為父母做一點事情是應當應份的,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時再后悔莫及。
最后還是想講一下最后的那個字“懼”,這個懼是懼怕、害怕、擔心、憂慮的意思,既為父母逐漸老邁憂慮,也為他們來日無多而害怕,是仁的真正表現,內心沒有仁,就不可能有這樣的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