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為政篇第二·一一》,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說:“熟讀自己所學的知識,并由其中領悟新的道理,這樣才可以擔任老師啊。”這樣看,好像當老師很容易,只要在學習中有心得,有新知就行了。但我們仔細想一下,做一名老師是不太難,但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老師就不那么簡單了。
什么叫合格的老師?或者說合格的老師的標準是什么?
我想首先要有專業知識吧,必須經過學習、培訓等渠道積累相關的專業知識、教育知識、管理知識,這樣才有資格站在講臺上“授業解惑”,向學生傳授知識,解答學生的疑問,幫助學生開拓思維,增強學習能力。不然如果面對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睛,卻肚子里什么貨色都沒有,怎么有勇氣拿起教鞭?
這個問題應該不用擔心,不說每個人都有一張文憑,一張資格證,還有經過求職招聘層層考核和篩選,這個能力我相信大部分老師都有。王夫子說“欲明人者必須先自明”,這是最起碼的要求。
其次,我想應該有師德吧!師德是一種職業道德,但我竊認為,師德不僅是教師應該遵守的教師公德,而且還應該是每個教師從業者本身必須要具備的道德品質。《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明確了六項規范: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
從這六個道德職業規范中,應該說是作為一名教師必須遵循的。試想,如果不能愛國守法,怎么可能教出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守法學生?如果不能愛崗敬業,怎么可能有愛心,有責任培養下一代接班人?如果不能關愛學生,怎么可能像呵護花園里的花草愛護孩子健康成長?教書育人不用說,如果不能為人師表,怎么可能嚴于律己,以身作則?如果不能終身學習,怎么可能“知新”,怎么可能與時俱進?
本人有一次聽講座,主題就是“回歸教師本位,重塑師道尊嚴”。主講老師闡述了教育為本的重要性和直言不諱地列舉了現行教育存在著的偏差。他解釋何謂教師?“教”者,上行下效也;“師”者,徳之模范也。他說,真正的教師就是道德的楷模,通過以身作則,行為世范,來正己化人,達到教育他人的目的。古語云:圣賢行不言之教。他指導聽課的學員首先自己覺醒起來,回歸教師本位,再去喚醒別人,讓全社會的師者走上正常軌道,服務他人,讓教師真正發揮他們傳道解惑的作用,實現道德水平和業務水平的雙提升。
有人說教師是一個良心職業,要完全秉承自己的良心,看自己能出多少力,能花多少心思。固然,作為老師,完成任務也是教,盡心盡職也是教,但花一半的力氣、心思和十二分的用心教出的結果肯定大不相同。只有心里始終裝著學生,時時處處想著學生,對待學生像對自己孩子,自己的親戚,自己的朋友,那才是真正的用心,才是真的良心。
但現在又有多少教師能做到這一點呢?按理老師應該敬業、有責任感、有愛心,能教學不厭和不倦,體現出老師的道德修養和人性光輝,也就是要體現出儒家所說的“仁”的思想,真誠地愛人、恕人、立人和達人。
我不想過多宣揚負能量的東西,但教師隊伍中層出不窮地出現了體罰、毆打學生,猥褻、性侵學生,請問師德何在?請問和畜生有什么區別?在教師這樣的隊伍中出現這樣的事情,簡直讓人匪夷所思。有人辯解說,老師也是人,當然也會犯錯誤,但我說,老師不是一般的普通人,他們應該比一般人崇高,比一般人偉大,比一般人更有人格,比一般人更有情操,比一般人更懂得“恥”和“格”。
我想具備了以上二條,應該算是一個合格的老師了,當然教學方法、教學技巧等其它素質也很重要,但已經不影響成為一個老師合格的標準了。我們要求學生按照“德智體美勞”的五字教育方針全面發展,同樣我們也可以按此要求教師在這些方面也有所發展和建樹。判斷一個人配不配當老師,德行好壞是最基本的標準,是最不可或缺的條件。
人們對現行的教育議論紛紛,都在擔憂目前教育中存在的不合理和偏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但積重難返,改革的道路任重道遠,沒有大刀闊斧的決心,沒有艱苦卓絕的意志,想徹底改變現狀有點癡人說夢。
現在學校越辦越多,教師從業人員也逐步壯大。教師隊伍的組成,現在很大一部分非師范專業和藝術類學生進入這一行列,雖然有一張教師資格證,但這些人能教好學生嗎?隨著教師的待遇越來越得到提高,很多的非師范類學生想方設法考取相關證書,邁入這一人類靈魂工程師的門檻。這些證書的含金量到底怎樣?不說濫竽充數,其中不乏為飯碗而飯碗的。當然不排除有突出成就的,超越正兒八經師范生,但畢竟是少數,整體素質堪憂。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價值觀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講進德修業,講無私奉獻,現在一切向錢看,講待遇,講個人發展。一旦老師有了這樣的念頭,他們怎么能熱愛教育,怎么能有教無類,怎么能文行忠信,怎么能以身作則,怎么能學而不厭,怎么能誨人不倦?有人通過補課收費增加收入,有人通過第二職業賺一點外塊,甚至有人為了利益不惜以身試法,如此等等,都令人堪憂。
過去講世道人心,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篇第七·三》)孔子說:“德行不好好修養,學問不好好講習,聽到該做的事卻不能跟著去做,自己有缺失卻不能立刻改正:這些都是我的憂慮啊。”現在不單是有識之士這樣擔憂,整個社會都在為此擔憂啊!“禮失而求諸野”,這是不是每個老師應該有的意識?
過去講“正人先正己”,《子路篇第十三·一三》,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說:“真能端正自身的行為,從政做官有什么困難?不能端正自身的行為,又怎樣使別人端正呢?”雖說的從政,但做老師不同樣要先正己嗎?但是不是每個老師都“正己”了呢?
過去講引導式教學,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衛靈公篇第十五·一五》)孔子說:“不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我不去開導;不到他努力想說而說不出,我 不去引發。告訴他一個角落是如此,他不能隨之聯想到另外三個角落也是如此,我就不再多說了。”現在的老師還有這份耐心嗎?還有這個智慧嗎?
教師這個偉大而神圣的職業是教師通過自己的“傳道、授業、解惑”來潛移默化影響和引導學生,但凡一個合格的老師,只要他用心,他都可以做到,關鍵是看他想不想去做,愿不愿意去做。究其原因,就是看他們有沒有這份心,仁心。如果沒有,還配當一名老師嗎?
老師是人,但更是老師,我們要求老師要關愛人,但社會給老師的關愛也是必需的。現階段國家提出提高老師待遇,消息振奮人心。但是很多人只想著待遇提高了,以后生活會舒坦一些了,而有沒有想到,待遇提高了,身上的擔子是不是也跟著重了?責任心是不是也跟著有了?以后是不是要更加用心和盡心了?老師現在也是社會最受尊敬的職業之一,但是不是只想著受人敬,有沒有想到更加愛崗敬業,更加誨人不倦呢?
講仁心仁德,很多人排斥,覺得離我們很遠,覺得太高大上,我們夠不上。實際上這樣想,是我們的思想出現了問題。“我欲仁,斯仁至矣”,每個人都可以行仁,只是看我們能不能邁出這一步。一個很直觀的例子,看看那些支教老師,看看那些公益書院的老師和義工,人家能做到,我們為何又不能呢?
扯得有點多,但還想再說一句,向每一位老師致敬!向所有曾經在教師崗位工作過的老師致敬!老師,它不是一個職業頭銜,而是崇高的榮譽!但那些不配擁有這份榮譽的東郭先生,請你不要再禍害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