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段是學生向先生問學的結語。先生回答的內容總結為如下六條:
1.“格物是誠意的工夫”。王陽明對這種格物致知的功夫,提出了“無事時存善”和“有事時省察”兩種方法。前者的主要目的是用加強內心修養的方法去體認天理和良知;后者是強調在為人處世的一切領域自然而然地按照良知的要求去行事,去貫徹倫理道德。因此,他主張通過“靜坐思慮”,在無事時將各種私欲逐漸地克服掉,使心恢復到如水如鏡、本體明凈的程度。可見,“無事時存善”實際上指的是“反身以誠”的本體印證功夫,是“防于未萌之先”的內求本心的功夫。而所謂“有事時省察”,則是企圖通過“聲色貨利”這些日常事務,去“實地用功”,去體認良知。
2.“明善是試身的工夫”。在《大學》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活動被演繹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修養行為,而“格物”是身心修養的重要環節。王陽明主張在正心誠意(即“格物”)的基礎上,發揮人心固有的良知,且服務于“為善去惡”的現實目的。
3.“窮理是盡性的工夫”。朱熹認為,人心包含有萬物之理,但人心不能直接認識心中之理,而必須借助于格物,通過認識具體事物才能窮理。因此,他把《大學》中的“格物致知”,解釋為“即物窮理”。王陽明則批判了朱熹這一“即物窮理”思想,認為朱熹是“析心與理而為二”,把心與理分開,降低了心的作用,從而使當世理學家養成了“外面做得好看,卻與心全不相干”,言行不一,空談義理的錮疾。因此,他教學生要懂得“心即理”的含義,盡在“心上做功夫”,去掉私欲而正其心,居世處事皆合乎天理。
4.“道問學是尊德性的工夫”。陽明先生出生于朱學全盛時期,起初他以虔誠朱學信奉者現身于世;然而不久之后,便對朱學產生諸多疑竇,經過一段長時間的思考,終于開悟了,于是便自立學說,倡導心學。由此可見王陽明在學術上精益求精,善于思考,敢于創新,獨具見地的真功夫。
5.“博文是約禮的工夫”。王陽明認為明代中葉的社會政治危機是因為圣學不明,人們不能信守禮約。因此,他一生以弘揚圣學為己任,懷著“輔君淑民”的抱負,講學不輟,所到之處,成立“鄉約”,或興“社學”,或創“書院”。同時,他還提出立志、勤學、改過、責善是學者的“教條”和準則的思想。
6.“惟精,是惟一的工夫”。王陽明說:“博文即是惟精,約禮即是惟一。”意思是說,只有精通圣哲的經典,上述先賢的天理,并以此去教化人民,才能使人心一致,國家統一,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