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中小學生“邏輯思維力” 的競爭時代
前言
科學已經證明,智力的核心是邏輯思維,邏輯思維的有無決定了人與獸的區(qū)別,邏輯思維的高與低決定了天才與常人的差距。所以,智力教育的首要目標就是培養(yǎng)卓越的邏輯思維能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邀請全球500多位教育家,請他們列出心目中最重要的教育目標,結果“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居16項教育目標的第2位。
遺憾的是,邏輯思維如此重要,但國內中小學校卻沒有將《邏輯思維》課列為一門必修課,甚至連選修課都很少考慮,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戰(zhàn)略性的教育失誤。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傳統(tǒng)教育對邏輯思維的認識度不夠,因此導致重視度不足。
1、在中小學開設《邏輯思維》課的必要性
在傳統(tǒng)教育目標的序列中,智力教育與知識教育是不分家的,它們被統(tǒng)稱為“智育”。而在實際操作中,學校一般會把90%的時間放在知識教育上,而對智力教育基本無視,長期以來被社會各界詬病的“填鴨灌輸”的教學模式,“高分低能”的教育結果就鮮明反映了這一傾向。
傳統(tǒng)教育把學生的頭腦當成“知識倉庫”來塑造,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海量的知識輸入存儲到學生的頭腦中,當學生們從學校畢業(yè)時,一個個被塑造成“兩腳書櫥”型人才。如果把教育體制比作一條生產線,顯然這種以知識教育為主的體制是一種“腦殘式”的教育生產線,最終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是低智能的。
當人類跨入21世紀,社會形態(tài)已經由信息時代上升到智能時代,知識信息的大爆炸,互聯網的無所不通,導致知識的獲得變得極其簡單和廉價,在以前只有進入到高等學府才能享受到的優(yōu)質教育內容和教學資源,今天通過互聯網瞬間即可唾手而得,而且新知識、新技能在互聯網中的傳播速度,更新速度更是遠遠超過了正規(guī)學校。往往是大學生們從學校剛畢業(yè),就發(fā)現所學知識已經貶值了一半……種種跡象表明傳統(tǒng)知識教育模式與現代社會真實需求之間越來越脫節(jié)。
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勞厄曾這樣評價教育:“重要的不是獲得知識,而是發(fā)展思維能力,教育無非是一切已學過的東西都遺忘掉的時候所剩下來的東西?!?span lang="EN-US">
為了在“動態(tài)知識環(huán)境”中以不變應萬變,現代教育目標序列開始將知識教育的價值大大降低,轉而大幅度提升智力教育的價值。目前發(fā)達國家,越來越重視對“智力”的研究和探索,逐步建立起以“高階思維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以“基礎知識”學習為輔的新型教育模式。簡單來講,就是把頭腦力作為“刀”,把知識作為“磨刀石”,教育的主要目標是磨礪頭腦力,例如提高學習者自學知識能力、問題分析能力、想象創(chuàng)新能力、信息搜集整理能力等,而積累知識、繼承知識則退居為次要目標。
顯而易見,智能時代的教育競爭、人才競爭將是“思維能力”優(yōu)劣的競爭,而非“知識存量”多少的競爭。
那么,為什么必須盡快在中小學開設《邏輯思維》課呢?
1)知識與邏輯思維
從知識學習的角度來看,任何知識都是專家學者們“高邏輯力”的智慧結晶,因此學習者必須具備一定的“邏輯專業(yè)度”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這些知識。中小學生無論是掌握語文概念,還是學習數學公式,都需要具備較高的抽象思辨素質,才能真正認知理解,否則就只能是死記硬背知識點。如果學生從未接受過系統(tǒng)的邏輯思維訓練,就直接去學習知識,這顯然如同讓一幫新兵未接受任何戰(zhàn)術訓練就上戰(zhàn)場一樣,其“死傷率”必然慘重。
2)智力與邏輯思維
從智力培養(yǎng)的角度來看,教知識是授人以“魚”,培養(yǎng)智力是授人以“漁”。眾所周知,聰明的頭腦是高效率學習的基礎,同樣的學習任務,如果天才用1天就能完成的,常人需要用1周時間,而頭腦愚鈍的人可能需要1個月。因此,先培養(yǎng)提升中小學生的邏輯思維,使其智力成長先于知識積累,才是真正高效的智育模式。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墒牵趯嶋H教育活動中,人們卻反其道而行之,采用了最低效的教育模式,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苦澀的反諷。
3)人才與邏輯思維
古人云:天變,道亦變。當社會由工業(yè)時代向信息時代轉型,人才的評價標準就會隨之發(fā)生變革,同樣今天當社會由信息時代發(fā)展到更高層次的智能時代,對人才的素質和能力要求自然也會更高。按照“技能降維”理論來預測,在農業(yè)時代的作為權貴才配擁有的“讀書識字”高級技能,在工業(yè)時代則成為每個小學生的基本技能。而工業(yè)時代作為腦力工作者具備的“電腦操作” 高級技能,在信息時代則變成了每一個普通人的基本技能。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在信息時代,專家學者們所擁有的分析力、思考力、創(chuàng)造力等高級腦力技能,在智能時代將成為每一個職業(yè)人的基本技能,而邏輯思維作為分析力、思考力、創(chuàng)造力的基礎,也必然,必須成為中小學教育的專業(yè)課程,否則按照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只能培養(yǎng)出“知識型”人才,不可能培養(yǎng)出今天社會所急需的“智能型”人才。
2、國內中小學邏輯思維教育的現狀和問題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看出無論是從學生智力成長發(fā)育,還是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升級來講,把《邏輯思維》課進入教育目標序列,不僅是必須的,而且是迫切。那么現實中,國內中小學在邏輯思維教育方面又做得如何呢?
1)邏輯思維教育之“空”
從課程設置的情況來看,目前國內中小學校尚未意識到要將《邏輯思維》課設為必修課,甚至連選修課也很少考慮。因為按照傳統(tǒng)教育思想,邏輯思維的培養(yǎng)是通過數理化知識學習建立起來的,沒必要設置專門的課程。遺憾的是,傳統(tǒng)的數理化教育對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效率極其低下,這就像我們的英語教育讓學生從小學一直學到大學,但最后卻連正常的與外國人語言交流能力都不具備,不僅口語能力差,寫作能力更差。而與此類似,哪怕一個學生完成了從加減乘除,到微積分的所有數學課程,他的數學思維、邏輯思維可能還是停留在初入門的階段,甚至根本沒有入門。不僅學生如此,許多教師教了一輩子數理化課程也可能對如何用知識學習來提升邏輯思維能力一無所知。
如果《邏輯思維》課在教育目標序列中一直處于缺席狀態(tài)的話,那么在中小學生階段,孩子們的邏輯思維培養(yǎng)只能是空白狀態(tài)。9年時間的教育缺失,足以讓任何頭腦思維退化萎縮到“僵死”,而錯過了這一黃金智力培養(yǎng)窗口,到大學階段無論怎樣補課都已經于事無補了,因為這種思維萎縮所導致的智力缺陷將是永久性的硬傷。
2)邏輯思維教育之“散”
從本質來講,任何科學知識都是專家學者們卓越邏輯思維力的“成果”。所以,對任何知識的學習也必然無法回避邏輯思維這一“成因”。因此,在傳統(tǒng)教育中,教師會或多或少介紹一些邏輯方面的知識和方法,不過由于這種邏輯教育是為學習知識服務的,它往往被“淹沒”在海量的知識記憶、解題練習之中,最后在學生頭腦中留下的都是支離破碎,零零散散的印象,或者是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本能邏輯反應力。它距離那種專業(yè)化的邏輯思維技能還相差“十萬八千里”。一旦學生畢業(yè),進入到社會,面對復雜的情境問題,需要獨立分析、獨立操作的時候,他們往往會發(fā)現自己的邏輯思維一塌糊涂,連一個可供參照的標準邏輯思維范式都沒有。
零散的邏輯思維教育導致的另一個嚴重問題就是,教師們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經驗在教邏輯思維,教什么、教多少、怎么教、教不教往往都是視教師個人心情而定的,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素質顯然是極其不科學的。
3)邏輯思維教育之“難”
如果一味苛求國內中小學校不關注邏輯思維教育,這顯然也是不公平。因為在傳統(tǒng)的教育序列目標中,專門學習邏輯思維課程是大學階段的事情,《邏輯學》是大學理科生的必修課,而文科生可選修,因為它太難太深奧,許多文科大學生感覺它比數學更枯燥乏味。為什么邏輯思維課要放在大學,而不是放到中學呢?這是因為作為一門專門研究抽象思維規(guī)律的學問,如果學習者的“智力成熟度”不夠,是很難理解掌握無形的邏輯思維原理和方法的。
《形式邏輯學》是目前全球教育界公認的邏輯思維教育入門教材,不過作為一門由兩千年前古希臘先哲亞里士多德創(chuàng)建的邏輯學說,它顯然過于老舊落伍,很難適應今天人們學習邏輯思維的需求。相對于中小學生的“智力成熟度”而言,傳統(tǒng)的《形式邏輯學》課既難學,又難教。這就需要思維科學研究有重大的突破,誕生一門更先進的、更簡潔的邏輯思維學體系來適應今天教育發(fā)展的需求。
據說,在中世紀,一個成人要想學會百萬位的除法,必須要到意大利弗羅倫薩高等學府深造,終其一生鉆研才能掌握這項計算技巧,但今天一個小學生花幾堂課的時間就可以學會百萬位的除法??梢姡魏螌W科都在不斷進化之中,只有這樣人們才能用更少的時間掌握更高端的知識和技能。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想讓邏輯思維教育中小學化,就必須要打破舊的窠臼,另辟新徑。只有這樣,才能使邏輯思維教育快速普及推廣化。
3、“邏輯思維7級”讓邏輯力培養(yǎng)標準化
按照現代詞典解釋:
邏輯思維是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能動地反映客觀現實的理性認識過程,又稱抽象思維。在邏輯思維中,要用到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方法,而掌握和運用這些思維形式和方法的程度,也就是邏輯思維的能力。
顯然,按照上述定義,“邏輯思維”給一般人的印象是抽象難懂的。而且在真正開始學習邏輯思維時,絕大多數人都會被那些生澀枯燥的概念和原理搞得頭暈眼花,不知所謂。那么,有沒有一個更簡潔的邏輯思維訓練體系,可以幫助人們標準化地掌握邏輯思維知識,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呢?
答案是肯定的,“邏輯思維7級”理論的誕生就恰恰解決了這個難題。
1)邏輯思維 “是什么”的標準化
在“邏輯思維7級”理論中,把邏輯思維從低級到高級劃分為7種基本思維模塊:
1、定性思考——能把事物是什么說清楚的本領。(邏輯思維1級 定義)
2、定量思考——對事物做精確量化認知的本領。(邏輯思維2級 劃分)
3、本質思考——通過表象直接洞察本源的本領。(邏輯思維3級 概括)
4、比較思考——對兩個事物做正確評估的本領。(邏輯思維4級 判斷)
5、因果思考——發(fā)現因果之間無形關系的本領。(邏輯思維5級 推理)
6、想象思考——超越現實束縛憑空假想的本領。(邏輯思維6級 假說)
7、整體思考——將散亂無序的事物整合的本領。(邏輯思維7級 體系)
2)邏輯思維“怎么學”的標準化
在“邏輯思維7級” 理論中,學習邏輯思維是從初級思維模塊開始,一級級提升思維難度,在這個訓練過程中,不僅每個模塊所涉及的問題邏輯難度在不斷加大,所需要的邏輯技能也相應提升。學習者通過標準化的晉級訓練體系,可以明確測評自己的邏輯思維素質水平,知道自己要培養(yǎng)邏輯思維該學什么,以及怎樣學習才能不斷提高。
范例:學習
定義——什么是學習?
劃分——學習分哪幾個層次?
概括——學習的本質是什么?
判斷——學習知識與學習技能有什么區(qū)別?
推理——如何學習才能進入班級成績前十名?
假說——假如知識貶值了,我們該主要學什么?
體系——怎樣制定一個高效科學的學習方案?
4、“邏輯思維7級”讓邏輯力培養(yǎng)實用化
傳統(tǒng)的邏輯思維學習是建立在《形式邏輯學》基礎上的,一般人在學習時會感覺到邏輯思維與大量語法知識內容糾纏在一起,無論是對概念下定義,還是對命題做判斷,或者是推理論證結論,80%的內容都好像是在學習如何把一套語言體系正確化、規(guī)范化,這使得人們在學邏輯的時候仿佛鉆進了一座迷宮,不知道怎么繞才能找到正確的通道,也不知道學了這些內容有什么用。就以最著名的“三段論”推理法為例,基本上沒有人會在現實中用這種方式去推理證明某個結論,它的作用更多體現在結論出來后,用這個方法來證明結論的“程序合理性”。
“邏輯思維7級” 理論把邏輯思維的實用性分為狹義與廣義兩大類,邏輯力在學習中的應用被稱為狹義的實用性,在生活或未來工作中的應用被稱為廣義的實用性。通過學習《邏輯思維7級》課程,中小學生不僅可以用它來提高學習效率,也可以用來應對生活的問題。
1)邏輯思維7級的“狹義”實用化
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定義、劃分、概括、判斷、推理、想象、體系是7個基本思維動作,比如知識點歸類、段落劃分、利害分析,需要用到劃分技能;而作文寫作、數學題解答、政治題闡述,則需要用到推理技能。眾所周知,任何一種能力都是反復訓練的結果,它不同于知識學習,只要明白記住即可。如果說知識學習追求的是多多益善,那能力學習追求的是精益求精。這就像不是你會跑步,就能獲得長跑冠軍一樣,大家比拼的是誰的能力更快、更高、更強。
“邏輯思維7級” 理論把邏輯學習的終極目標定位為卓越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上,因此對于每一個思維模塊的學習都是以能力強化訓練為主,當中小學生的7項邏輯思維技能有了大幅度提升后,他們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自然也就有了明顯的增長,這是真正的“磨刀不誤砍柴工”。
2)邏輯思維7級的“廣義”實用化
從一個人才智成長的全周期來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初級是學習知識階段,中級是運用知識階段,高級是創(chuàng)新知識階段。傳統(tǒng)教育模式只能完成學習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而對運用知識能力與創(chuàng)新知識能力培養(yǎng)嚴重不足,因為這兩個階段不是以知識積累為主了,而傳統(tǒng)教育所擅長的恰恰是知識傳授,如果在課堂上不教任何知識, 90%的教師將茫然無所適從,不知道該教給學生什么東西。
而“邏輯思維7級” 理論的教學方式正好相反彌補了這一空缺,它不教任何新知識,只講如何運用知識,如何創(chuàng)新知識,把學生已經擁有的知識作為“磨刀石”,反復磨礪頭腦邏輯思維能力這把“刀”,培養(yǎng)學習者卓越的知識運用能力和知識創(chuàng)新能力,而這兩項能力才是更高級的才智,是讓一個人受益終生的真正“財富”。
5、“邏輯思維7級”五年來的培訓推廣體會
“邏輯思維7級”課程自2011年開始試講,2012年匯總成書出版,到今年已經有5個年頭,在此期間受教育的學員既有五六歲的學齡前兒童,也有企業(yè)中高層管理者,他們都能從這門實用的邏輯思維課程中獲益。在教學推廣過程中,筆者有三個比較深的感觸在此與大家分享交流。
1)中國人在邏輯思維教育方面缺課太多。
在培訓過程中,我經常發(fā)現即使是一些事業(yè)有成的企業(yè)家、管理者,也會頻頻犯一些低級的邏輯思維錯誤,盡管他們的心智成熟度很高,知識經驗豐富,但是每當遇到陌生問題時,都會陷入到“思維迷霧”之中茫然不知所措,既沒有明確的分析思路,也沒有標準的方法論作指導,完全是靠最原始的試錯方式,一一測試結論的對錯,其實許多問題只要具備較高的邏輯思維能力,就不難快速在頭腦通過思維“虛擬推演”,得出合乎邏輯的正確結論。究其根本原因,還是絕大多數人在學校期間就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的邏輯思維教育,甚至連一些基本的邏輯常識概念都沒有聽說過,其邏輯思維能力是在實際工作中不斷碰壁,慢慢磨練出來的。因此,許多時候他們的思考既不得法,又不知道理。
這種靠自我領悟修煉出來的邏輯思維能力,不僅成熟周期漫長,而且要走很長彎路,會養(yǎng)成許多不良的思維習慣。除非能得到系統(tǒng)的邏輯思維進修機會,否則終其一生人們的頭腦力都會卡在某個無形的“瓶頸”上,永遠停滯在較低的邏輯思維水平。
2)中小學生缺失邏輯思維訓練是最大的教育失誤
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孩子們就逐漸進入到抽象知識學習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學到的知識越來越復雜深難,無數博學睿智之士窮奇一生鉆研出來的知識成果,可能會被濃縮成幾堂課,甚至幾個知識點就灌輸到學生頭腦中,這滋味絕度不好受。你可以想象,把一噸糖水濃縮為一粒糖豆吃到嘴里的滋味是何等苦澀,就知道中小學生在學習消化一粒粒濃縮“知識糖豆”時的感覺了。
超負荷的知識學習如果沒有超常的智力來支撐,最后的學習結果一定是“崩潰”,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現在越來越多的學校教育走向了“應試教育”的邪路,原因無他,要想搞真正的“知識教育”,一方面老師沒有足夠的教學時間,讓學生們“細嚼慢咽”,消化理解知識點。另一方面學生們也沒有足夠的“邏輯專業(yè)度”,像真正的科學家、文學家一樣去獨立思考分析。那么,在這種兩難的局面下,如何才能考高分呢?學校就只能在考試技巧上下功夫了。最后大家比拼的教育結果不是“人才”素養(yǎng)水平優(yōu)劣,而是“人材”考試水平高低。
在這一場不可能有真正贏家的教育競賽中,更為悲慘的是那些邏輯思維能力先天就比較差的孩子們,他們小小年紀就一個個倒在了快速傳輸的“教育生產線”上了,跟不上教學大綱、教學進度,只能被作為“殘次廢品”剔除,失去了接受更好教育的機會,早早被打上失敗者的烙印。
也許,無論教育如何改革,都免不了激烈的競爭,但是對某些孩子來講,他們的命運其實是可以被改變的,只要接受短暫的邏輯思維專業(yè)訓練,其學習成績就會有較大幅度的提升。筆者曾輔導過少數中考生、高考生,明顯可以感覺到這種變化。當然,把邏輯思維教育當做一種考試技巧來訓練,是筆者極不贊成的。另外,從根本來講,這種“速成”也是需要有潛力基礎的,假如一個學生的邏輯思維毫無底蘊積累,即使想讓邏輯力“速成”也無潛力可挖。
3)社會各界對邏輯思維教育的認知尚處于啟蒙階段
盡管有少數先知先覺的家長比較重視對孩子邏輯思維的培養(yǎng),一些重點中學、大學也開始將邏輯力測評作為自招的重要指標。但是,相對于國內整體教育狀況而言,這只不過是九牛一毛的“變異”。絕大多數家長和學校還繼續(xù)走在傳統(tǒng)的知識教育道路上,他們并沒有覺察到時代的風向標已經轉變了,如果仍然按照舊的教育模式,讓學生辛辛苦苦地學,讓教師辛辛苦苦地教,十多年后的結果,可能是跑錯了方向。在智能化時代,人工智能技術發(fā)展速度越來越快,在不遠的未來,今天你我他的工作都將被機器人取代,那時候人們唯有培養(yǎng)出更高級的腦力技能,才能有資格繼續(xù)從事腦力工作。但讓人無奈的是,這些更高級的腦力技能,顯然不在目前傳統(tǒng)教育目標序列之中。
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先生在《思考的技術》一書中這樣寫道:新時代是個會因思考力差異而造成極大差距的時代。換句話說,新時代是個“思考力差距化”的時代,這個思考力就是“邏輯思考”。21世紀,是中小學生 “邏輯思維力”的競爭時代,只有覺悟到這一點,我們的家長才知道如何培養(yǎng)孩子成才,中國的教育改革才能明確未來的方向。這不是毫無根據的猜測想象,而是一場已經來臨的大變革,今天它如初升旭日一般緩緩登場,明天必將綻放耀眼光芒,照亮一個新紀元。
面對智能化革命的浪潮,我們的教育準備好了嗎?我們的學生準備好了嗎?
作者:袁勁松 中國思維訓練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