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自由—
1.佛教經文都會教我們說,要更加去愛護那些受苦和沒有辦法保護自己的人。我們愈是幫助他們,就會愈覺得自己有用,因而產生一種深刻而真實的滿足感。
2.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很多,但是這是他們的權利,沒有人可以強迫他們改變。重要的是,他們的生命要有意義,換句話說,就是能夠打從內心感到快樂,又不會傷害到別的眾生。
3.如果我們把滿足建立在他者的痛苦之上,那么我們自己遲早也是要受苦的。
4.生命其實是很短暫的。如果我們把這么短的時間都拿來作惡的話,那么我們的生命就一點意義也沒有。
5.所有眾生都有追求快樂的權利,沒有人有權利去摧毀他人的快樂。人類存在的目的,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是為了陷任何眾生于苦海。
6.有些痛苦,像生、老、病、死,是沒有辦法避免的。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減少這些痛苦在內心所引起的恐懼。
7.從佛教的觀點來說,去反省人生是痛苦的現實,并不會讓我們萬念俱灰,成為悲觀主義者,而是帶我們去發現那些痛苦究竟是怎么生出來的——從貪欲,從瞋恨,從癡愚——然后從中把我們解放出來。
8.癡愚在這里的意思,是指沒有辦法對眾生和萬物的真正本質有所了解。癡愚也是貪欲和瞋恨兩種毒素的成因,一旦癡愚消失,貪欲和瞋恨就再也沒了根柢,那么痛苦的泉源就會枯竭了。結果就是會產生一種,再也不用受制于各式各樣負面情緒的、利他主義式的快樂。
9.人有時候會很不幸地被自己的智慧放在一種負面的精神狀態中,在這種情況下,聰明反而讓人又多了一項不快樂的來源。然而,我認為聰明同時也是唯一能夠讓我們克服這些沖突和困境的利器。
心的自由—
1.是我們的心態決定我們受痛苦的程度。譬如說我們生病了,唯一有效的應付辦法,是采取各種可行之道來讓自己好起來:去看醫生,按時服藥,做某些運動等。
2.不過,一般人都會把事情復雜化,去煩惱自己以后不曉得會怎么樣,結果在身體的病痛上又添加了心靈的苦惱。
3.當我們內心充滿憤恨時,整個人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會覺得不舒服,大家都看得出我們在生氣,沒有人想跟我們在一起。
4.何苦呢?氣到頭來,我們還是永遠不可能讓所有的敵人都消失。只要我們心里住著憤怒或怨恨這樣的內敵,就算今天把一切外敵都消滅得一乾二凈,明天照樣又會生出新的來。
5.瞋恨絕不可能以瞋恨止息,唯有愛能療愈。這是古老而永恒不變的法則。
6.我們真正的敵人,是那些心靈的毒素:無知、怨恨、欲望、妒忌和驕傲。只有這些能夠摧毀我們的快樂。
7.欲望的目的是獲得滿足,我們如果被它控制住了,想要的一直增加的話,那目的就永遠沒有辦法達成,得到的不是快樂,而是痛苦。
8.欲望有一項特性,就算我們覺得已經滿足它了,它還是會一再出現,而且一次比一次強烈。那些自甘墮落在欲望陷阱里的人,就有點像口渴的人喝海水:愈喝愈渴。
9.欲望是無止盡的深淵。譬如說我們想要變得富有,也許我們以后能夠賺非常多的錢,但是如果有一天情況允許我們擁有得更多,我們就真的滿足了嗎?與其受限于外界,還不如自己給自己一條界線,讓我們都來降低自己的欲望,學著知足。
10.忌妒會讓我們很不快樂,并且阻止我們在心靈上的進步。如果忌妒是以攻擊的形式表現出來,那還會讓別人受到傷害,這是一種非常負面的情緒。
11.即使在最壞的狀況下,心也可以是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