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恒寶給學生上寫作課。 受訪者供圖
■ 黃恒寶
“耶!我的作文發表了。”學生開心的叫聲,綻放在保亭思源實驗學校三(7)班的教室里。在浩瀚的書海里,在漫漫的求學路上,我和一群鄉村孩子相互攙扶,一路鼓勵,演繹出一段山村教師的寫作教學故事。
保亭地處海南山區,很多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學中,我發現,很多學生的作文語法顛三倒四,交上來的作文就短短幾行字。我感到焦慮萬分,滿腦子想著孩子們以后的寫作課應該如何教?我將孩子們的習作作業編輯成作文集,進一步分析、總結,從中反復琢磨山區孩子的寫作方式。最終,我決定從孩子們的生活入手,為孩子們豎起一盞習作的航燈。
從“說”開始,抓好課前5分鐘
剛接手三(7)班時,我發現這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樂于接近老師,課后喜歡嘰嘰呱呱說個不停。但是,在課堂上,這些孩子卻靦腆得很,常常沉默不語。我決定從“說”開始,抓好課前5分鐘,訓練孩子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在課堂上,我以小組為單位,讓孩子們通過個人展示或同學合作展示的方式,從課文中挑選優美的段、篇,進行模仿訓練。
我們一天一練,從自然段開始。例如:在人教版第5課《灰雀》中,從“我與列寧”的對話,我們可以引申到生活的對話,從說到寫,做對話片段的訓練。還有《翠鳥》一課,描寫翠鳥外貌這一自然段,也可以做描寫動物、人物外貌的訓練。我經常組織孩子們開展活動,如:吹氣球、丟手絹、梅花朵朵開等,讓孩子在活動中樂學、樂說、樂寫。
同讀一本書,同寫一首詩
很多鄉村孩子的學習基礎差,閱讀習慣沒有養成,沒有感受到讀課外書的快樂。孩子們如果一直不讀、不看,語文知識和寫作題材的積累從哪里來?視野如何開闊?如何學習與借鑒別人精彩的表述方法?
教學中,我發現,孩子們很喜歡聽故事。我就利用周末時間,在全班微信群里分享自己聽到和看到的故事。從此以后,我和孩子們經常共讀一本書,分享故事精彩片段。學習過程中,我們同讀了很多書:《蝸牛屋》《好臟的哈利》《莎莎的月光》《安徒生童話全集》等等,一個學期分享了這么多故事,慢慢孩子說順了,膽子大了,寫作自然也生動了!此外,我們還共同分享兒童詩作品,例如雪野老師《愛讀書的樹葉》《有禮貌的百足蟲》,聰善老師《一只毛毛蟲》《小螞蟻的船》等。我們還聽海口濱海九小學生張可佳的朗讀。在課堂上播放有聲有色的朗讀作品后,班里的孩子就安靜了,以后更喜歡看書寫作。他們還動手寫兒童詩。學生習作《公交車》《抓山雞》《老師,你辛苦了》《外婆的歌謠》等兒童詩刊登在《南國都市報》習作欄目。
抓好“點”的訓練,以點帶面
為了讓孩子們繼續暢游書海,我又對他們進行了“點”的訓練。例如:在進行人物外貌的描寫時,我先讓孩子們從書中尋找別人的描寫語言,然后跟同學們一起分享。然后,我讓班長站在站臺上,讓孩子們描繪他的外貌,進行“點”的訓練。孩子們的寫作內容包括:“xx,長得……,他的頭……,眼睛……,還有同學們都喜歡他的原因……”。
此后,我們經常進行“點”的訓練,如:人物對話、場面描寫、連續動詞的運用等,讓學生們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這一切訓練點,都從孩子們的日常生活進行取材,孩子們感到熟悉,自然就樂于分享。
精彩呈現,抓“細節”的訓練
我一直以“先說后寫、先寫后教”的模式去訓練孩子們的寫作能力,引導孩子們抓細節描寫,做好每周的小練筆,讓故事精彩紛呈。例如,我們一起玩吹氣球的游戲。我一邊吹,一邊走到孩子面前,但孩子們不能說、不能動,可心里緊張極了,誰都怕老師在自己面前吹爆氣球。孩子們心中有了感覺,下筆寫作時自然就有神了。就這樣,我們一點點地交流、一點點地分享故事,嘗試小練筆。同時,做好讀寫遷移,從課文中取出可以做小練筆的片段,讓孩子們從品讀、模仿寫作,漸漸過渡到寫作日常生活的景和事。
經過兩年的努力,鄉村孩子們的作文終于有了起色!從2013年至今,在我的指導下,孩子們在《海南日報》等全國多份報刊上發表了200多篇習作!孩子們笑了,孩子成長了……
(作者系保亭思源實驗學校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