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一個人如果一天到晚無所事事,那一定會有點茫然,也一定會悵然若失,畢竟一個人活著總得做點事情吧。哪怕這個人已經(jīng)退休,他也不是到了完事皆休的地步,他還有很多可以做,也需要做的事情,他也不會到了那種無所事事的狀態(tài)。
當然如果一個人從閑得發(fā)慌到忙得要死轉(zhuǎn)變的時候,這個過程也許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適應(yīng),但他真正進入那種忙碌成為一種正常狀態(tài)的時候,他一定會發(fā)現(xiàn)自己跟以前的自己完全不一樣,無論是身體狀態(tài),還是心理狀態(tài),還是個人的工作學(xué)習(xí)狀態(tài)。這是有可能覺得自己似乎有無窮的潛力,也可能覺得自己有無數(shù)的希望等待著自己,也有可能會覺得十分辛苦勞累。但無論如何,忙碌總比閑得發(fā)慌要好得多,至少自己目前還有活計要做,至少自己不會迷失方向。
不過,如果這種忙碌是對于高三學(xué)生而言,那是一種好事,畢竟高三對于他們來說就是一次。人生能有幾回搏?這個時候再怎么辛苦,再怎么忙碌,都是應(yīng)該的,畢竟年輕人是有無限的可能,年輕人必須要去奮斗拼搏,而忙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說明了年輕人有目標有活干,這是很好的一種鍛煉,也是一種很好的挑戰(zhàn)。
但是如果這種忙碌是對于那些五六十歲的人,未必就是好事了,如果那些五六十歲的人,身體狀況還不錯,心理素質(zhì)也夠強,對工作也有很強的斗志與干勁,甚至還把忙碌當成一種樂趣,這種忙碌自然是好事。因為他們可以在忙碌中獲得成就感與滿足感。如果那些五六十歲的人對自己所干的工作已經(jīng)有倦怠感,而且自己的身體狀況也不太理想,心理狀態(tài)也不好,這個時候的忙碌對于他們而言那就是一種折騰與折磨,甚至有可能傷害他們。
所以,當忙碌成為一種正常,并不是對所有人都合適的,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的。這完全要看對象,看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