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老先生說過的這樣一句經典的話“教是為了不教”,作為語文老師為此不能不思考這樣一個著名的論斷,葉圣陶老先生之所以能夠說出這樣的話,一定有其背景,一定有其原因,他是針對當時“滿堂灌”、“一言堂”傳統的語文教學現狀,的確很有針對性,不僅如此,即便到現在,我們的語文教學的現狀似乎并沒有多大的改觀,“滿堂灌”、“一言堂”的現象依然是比比皆是,依然還有旺盛的生命力。
是葉圣陶老先生的理論過時了,或者不適用,還是我們當下的語文教學現狀根本不能使用這種語文教學理論?這樣的問題,其實作為語文老師我感覺并不是一個簡單是非問題,更不是隨意能夠下論斷的問題。
如果從“教是為了不教”這樣的理念來分析,自然是正確的,自然是教育的發展方向,教育的目的的確是為了幫助學生成長,幫助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學會自己學習,自主學習。這一點恐怕絕大部分的語文老師心知肚明,舉雙手贊成。問題是為什么到了現實的語文教學,非常多的語文老師并沒有真正落實“教是為了不教”,反而一天到晚想方設法講個沒完,生怕學生沒有聽懂,生怕學生沒有理解老師講的內容,怪不得有人說,現在的教育現狀是口頭上是轟轟烈烈素質教育,而到了具體的教學實踐,老師們扎扎實實進行應試教育。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落差?為什么我們的老師明明知道那些好的教育理念卻不去實踐,不去落實?如果深入分析一番我們不難得出:這些老師可能曾經也按照葉圣陶老先生的那種理念去進行語文教學實踐,但是經過實踐的結果并沒有扎扎實實進行應試教育所取得的教學成績好,甚至差了很多,教師肯定在這個方面吃了虧。因為最終老師得靠分數來跟別人競爭,來評比,來贏得職稱待遇;如果教師的教學分數不夠好,教師的利益必然受到影響。哪一個老師是傻瓜?現實的利益大于一切。老師也知道他們的“滿堂灌”、“一言堂”對于孩子的未來發展不利,但是“滿堂灌”、“一言堂”在短時間內極其有效,為了取得好的成績,選擇這樣傳統而原始卻有效的教學方式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假如我們的教育環境不是這種急功近利唯利是圖的短期的分數評價方式,哪一個語文老師希望把自己捆綁在漫無邊際的“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苦痛之中?從本質上來分析,短期的“滿堂灌”、“一言堂”這樣的教學模式,只是反復與強化,對于學習者而言,那是一種機械的重復,學生是容易出現學習疲勞的,學生是容易從內心來拒絕的,最終對學習效果的負影響是很大的,而一旦我們語文教師的外在壓力能夠減輕,有一定的教學自由度,而不是被很多的統一考試綁架,不是沒完沒了的分數排名折騰,能夠從容地面對學生,敢于在不緊不慢的語文教學節奏中,大膽地少說,大膽地讓學生多展現,多鍛煉,讓學生的語文實踐中不斷獲取語文學習的成就感,喚起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與熱情。
當然在當下的語文教學環境下,依然有一小部分老師是能夠按照葉圣陶老先生的這種“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開展語文教學,這些老師有自己獨到的語文教育見解,敢于在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善于引導學生進行語文學習,大膽嘗試“教是為了不教”的語文教學實踐,并且在這樣的教學實踐里既解放了教師,也鍛煉和提升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這樣的語文老師一方面自身素質過硬,另一方面他們對語文教學的駕馭能力超強,能夠較好地掌控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之間的關系。這些語文老師的教學方向其實是語文教學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