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燦叔
本文經授權使用,特此感謝,其他公眾號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本人!
銷售是一場談判,不管是賣方還是買方,都應該懂得一些談判技巧,讓自己處于優勢地位。在探討議價策略(討價還價)之前,我們需要統一下思想。
那就是:討價還價不丟人,而且是掙錢的一個過程,光榮!
上大學的時候,和舍友一起去商店買日用品,即使一個5塊錢的臉盆兒,我也會習慣性地講價。這時候,旁邊的同學(北方人)對我投來異樣的眼光,他認為,男生講價,婆婆媽媽,這不是菜市場大媽的作風嗎?
從那時候起,我就一直他們灌輸一種思想:講價是一種談判技巧,不僅不丟人,還長臉,因為每講回來的一分錢,都是你賺到的!
不管是買方還是賣方,都需要接受“討價還價”這個過程,先要掌握的法則是:臉皮不厚,吃不到肉;臉皮厚,吃個夠!
當然,講價不是漫無目的、隨性而為的事情。這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技術。在討論議價策略之前,我們首先需要知道議價區間(可能產生成交的議價區域)。
議價區間=買方保留點-賣方保留點,如果值為正,則可以議價,如果為負,則不能產生成交。
就像我想買輛保時捷,4S店的底價(賣方保留點)是300W,我想給的最高價(買方保留點)是30W,這種情況是不可能成交的,還有什么議價的必要?
有一種說法是“先報價先死”,真的是這樣嗎?
在談判雙方實力相當,或者彼此不夠了解的情況下,先報價一方一般會處于劣勢。因為一旦先出價,對方就先知道了你的目標值,而他們可以據此更改自己的期望。
所以,如果可能,我們可以讓對方先出價。那么問題來了,如果我們是銷售方、提供方,該怎么辦?
1、第一,我們需要知道對方的預期
如果對方只是想做一個簡單的APP方便進銷存和CRM管理,那表明他們不可能為此付出高昂代價,你需要為他提供的是一套簡單/便宜的解決方案。對方公司的性質/組織結果和營收狀況,也會極大影響他們的預期。
2、第二,我們需要堅定地報出一套準確的價格
開價最忌諱似是而非,如果你報出一個大概的價格,“兩萬左右”、“差不多三萬”,會讓客戶對你產生懷疑。你應該這樣報價,某某配置+某某模塊……分別多少錢,合計是23665.53元。
3、第三,給用戶選擇的余地
因為我們不可能對用戶的需求把握得百分之百準確,能夠一次性拿出讓其滿意的方案,所以我們需要至少準備三套方案:基本方案、加強方案和最低方案。
三套方案都能夠解決用戶核心需求,但配置和服務有差異,對應的價格也會有差異,這就像汽車的高中低配置一樣,看起來外殼都是一樣的,但配置和價格卻相差很多。這個做法,不僅適用于大型項目銷售,也適用于零售。
我們都很喜歡有選擇的權利,作為客戶尤為如此,因為這樣能夠滿足我們虛榮和控制欲的需求。
你給領導交方案,至少需要準備一個PlanB,不然領導稍不開心就全盤否定了方案。你需要的,是讓領導做選擇題,而不是判斷題,更不是問答題。用戶也一樣,消費者更是如此。
一個客戶走進來,試了那頂帽子,覺得價高而不接受,你非得給她解釋,這帽子為什么貴、多么值得一大堆,你越說得多,成交的可能性越低。
為什么不給她多體重一種選擇,一個價格更低、樣式差不多但材質有區別的選擇呢?我們應當讓用戶在價格和價值中做取舍。
所以,當用戶提出“能不能便宜點”、“這超出我們得預算”時,我們自然有了以下解決措施。
1、第一點,也是最重要點一點,不要急于讓步!!!
千萬不能急于讓步,即使你還有很多議價點權限。這不是利潤問題,而是成交問題。如果你很快讓步,很容易讓客戶懷疑我們的報價,認為那是虛假點,即使產生成交,客戶也會想“他會不會給其他人更便宜?”,并不會提升滿意度!
2、第二點,不要讓對方說價格
“你認為多少錢合適?”,千萬不要問對方這個問題!!!說這種話的銷售員,實際上很不專業。他們一方面想獲得最高溢價,但另一方面把握不好消費心理和需求,所以用這樣的話術對客戶進行試探。而這種試探,暴露了自己的無知!
3、第三點,讓用戶選擇,給出不同解決方案
在成交的關鍵時刻,可以犧牲部分條款,讓用戶“占便宜”。其實,在商場中常用的“滿300減100”的策略就是這種策略的延伸——連帶銷售策略。
消費者最終購買的是價值,而不是價格。他們在乎價格,是因為想要撿便宜,但價格背后的價值,才是他們最期望得到的。所以,讓自己的解決方案更具價值,是議價的核心。
◆ ◆ ◆ ◆ ◆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