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豆渣作為食品加工過稱中豆制品的副產品,長久以來一直作為飼料被利用,那便沒有體現出其價值。最近研究表明,豆渣中的有效成分具有廣泛的藥理活性,能降血脂、降血壓、抗氧化、抗腫瘤、增強免疫力、預防血栓和糖尿病等多種作用。由于血糖和血脂存在著復雜的關系,所以可以通過降低血糖直接或降低血脂間接地控制糖尿病。本文就豆渣中的有效成分對糖尿病的影響做一簡單介紹,為進一步治療和預防糖尿病提供參考。
關鍵字:糖尿病; 膳食纖維; 異黃***; 皂苷; 大豆蛋白; 血脂
豆渣為大豆榨油后的一種副產品,因其中含有很多有效成分,如大豆異黃***、大豆肽和大豆膳食纖維等,大量研究表明豆渣中的有效成分對糖尿病的預防和治療有積極的作用,所以近年來受到國內外科研工作者越來越多的關注。
1 糖尿病簡介
糖尿病(Diabetes Meuitus,DM)是目前病因和發病機理尚未完全認識的常見的內分泌代謝疾病。由于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為主,合并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紊亂為特征的綜合征。主要癥狀為多食、多飲、多尿、煩渴、善饑、消瘦和疲乏無力等,甚至伴有糖尿病***癥酸中毒。隨著糖尿病病程的延長,易并發心、腦、腎、視網膜及神經系統的慢性進行病變。世界衛生組織(WHO)于1999年將糖尿病分為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
4個部分。糖尿病是在遺傳易感性基因因子的基礎上。由于飲食、營養、免疫反應和病毒感染等因素作用下而發病,目前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通常認為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以及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發生糖尿病的主要因。
1.1 Ⅱ型糖尿病的發病機理
Ⅱ型糖尿病與遺傳和飲食生活方式有關。Ⅱ型糖尿病的遺傳方式與Ⅰ型糖尿病遺傳不同,不存在特殊的HLA單型的優勢,而具有很明顯的家族性。一般認為糖尿病Ⅱ型屬于染色體多基因隱性遺傳,具有基礎胰島素分泌和基礎胰島素敏感性的異常,但目前對糖尿病Ⅱ型與胰島索基因、胰島素受體基因的相關研究尚未發現肯定的聯系。
肥胖是Ⅱ型糖尿病的最重要的誘發因素之一,40歲以上發病的Ⅱ型糖尿病約2/3患者于發病前體重超重10%,女性更為顯著。
DM的發病除了與遺傳因素有關外,更主要的是與胰島素抵抗有關。胰島素抵抗是指對胰島素促進葡萄糖攝取的作用發生抵抗,而繼發的代償性胰島素分泌增多,對機體可產生一系列不良影響和多種病理生理改變,成為一些疾病的共同發病基礎。其中Ⅱ型糖尿病的患者人數占糖尿病人數的95%左右。所以對Ⅱ型糖尿病的研究具有更廣闊的市場價值。
2 血糖和血脂的關系
因為豆渣中許多成分在某些方面是通過影響脂質來間接的對血糖的調節起到作用,所以有必要簡單闡述一下血糖和血脂的關系。
2.1 高血脂和高血糖互相影響
糖尿病胰島素缺乏會引發高血脂,相反高血脂也會加重糖尿病病情,二者互為影響,互為加重。血液中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脂質增高以后,會在肝臟、肌肉、皮下、腹腔里堆積起來,還有一部分會變成血游離脂肪酸。血游離脂肪酸有兩大危害,第一會引起胰島素抵抗,即過多的血游離脂肪酸可通過抑制肌肉組織等對葡萄糖的利用,促進肝臟將非糖物質如脂類、蛋白質轉化成糖(醫學上叫糖異生),使胰島素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第二會引起分泌胰島素的胰島β細胞功能障礙,因為血游離脂肪酸可以與葡萄糖相互制約,抑制胰島素的合成和分泌,甘油三酯在β細胞內堆積可引起胰島素分泌功能受損和β細胞凋亡,加重糖尿病病情。
2.2 胰島素不足導致好膽固醇減少
血液中的脂質要靠高密度脂蛋白來代謝,一個高密度脂蛋白分子可以“運輸”5~6個低密度脂蛋白或甘油三酯分子到肝臟進行分解處理,最終排出體外。因此,高密度脂蛋白被稱為“好膽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在人體血液中的濃度與胰島素的濃度有關,糖尿病患者體內的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濃度會隨之相應下降,這是因為胰島素缺乏會導致脂蛋白脂酶活性低下所致。高密度脂蛋白必須在脂蛋白脂酶的作用下才能由極低密度脂蛋白轉化而來,脂蛋白脂酶活性下降,極低密度脂蛋白轉化為高密度脂蛋白的量就會減少,從而致使一部分低密度下方的聯系方式醇或甘油三酯等指標就會超出正常范圍,引發高血脂。
2.3 胰島素不足使脂質貯存減少
胰島素對血脂的調控,主要通過兩條途徑,其一是胰島素可以抑制人體內的脂肪組織向血液中分解釋放脂肪酸,脂肪酸釋放不過量,血脂自然不會增高;其二是胰島素可以促進脂肪組織從血液中攝取多余的脂質并貯存起來,使血脂保持在正常范圍。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對血脂的調控作用無法正常發揮,脂肪組織分解釋放脂肪酸的活動得不到抑制,攝取和貯存多余脂質的能力得不到促進,導致脂質貯存減少,分解加強,使進入血液的內容來自淘豆網www.taodocs.com轉載請標明出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