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終于進入歷史的階段了,前面的罪也算沒有白遭。
不過我可說下,前面雖然無聊,但是搞明白之后理解后面壓力就不大了,建議對著地圖啃哈,好了不廢話了。
雖然不是文科生,但是我還依稀記得當年的歷史書上有很多的什么“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書里面講的東一錘子西一棒子,這都什么東西,除了上面寫了好我“我們在xxx年前就有xxx啦,領先xxx多少年”這種滿滿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語言,我沒記住任何東西,下面的內容,就是一步一步走近這段神奇的歷史。
圖 東亞區塊我們會發現標有顏色的區域基本都是沖積平原,只有這些地方會有發達的農業,但是卻因為洪荒導致泛濫。所以平原的邊緣成為了各個部族的樂土
上回書說到(霧),仰韶文化的東羌人(O3)開始在向華北平原擴散,那么在擴散的時候,發生了什么事情呢?
恩,就是數千年前和自己分道揚鑣的親戚,O2系的“苗蠻”人。其實這個比較侮辱性的稱呼是后來諸夏居高臨下起的名字,其實人家的名字叫做“三苗”。
三苗生活的地方也在前面說了,實在長江中游的廣大地區(重慶湖北湖南),這里雖然耕地不是太多,但是也不至于總泛濫,森林茂密,物種豐富,所以人家這群走野路子的就自己發展起來了,公元前5000年,在羌人還算蓬勃發展的時候,三苗人在洞庭湖發展出皂市文化。
圖 皂市文化陶器
可是我們再看看羌人的仰韶文化
圖 仰韶文化
這兩個同時代發展出來的文化,工藝水平差異確實不小,皂市文化直到最后也是以石器為主,因為長江的泛濫,森林的密布,三苗文化在這個時期一直都不如仰韶文化發達,但是隨著羌人分裂和以及三苗的遷徙,兩個文化發生了碰撞。
輝煌的“大溪文化“產生了。
圖 大溪文化陶器 有沒有發現有明顯的仰韶文化的影子
在這個時期,分散了多年的表親,三苗和東羌終于有了交流,要知道這兩個民族都是曾經從”百濮“(O2)分離出來的民族,可惜這個時代的百濮老家(東南亞)的留守人民們,還在豹紋SM套裝呢(霧)。
大溪文化開始有了成體系的農業,可是這個農業可和仰韶的”粟(小米)“完全不同,他們種的是喜好潮濕的”稻(大米)“,大溪的三苗人的農業一定不是從仰韶傳過來的,難道是上天賜予了金坷垃?
這個時候大家別忘了前面說的,和百濮民族(O2)同出異門的——百越(O1)。
百越當時分家的時候挑戰了最潮濕且靠海的長江下游(江蘇浙江)和東南沿海(福建廣東),南邊的百越越來越苦,最后只能跑路,這是后話稍后再說。而北邊的百越卻把握住了長江下游的良好條件。
著名的——河姆渡文化就是出自他們的手。
河姆渡文化可是一個完全不亞于”仰韶文化“的神奇文化,他們也在前5000年逐漸發展,可是濕潤的長江下游,讓他們有了非常高超的”架空房屋“,這個可比仰韶的半地穴房屋高級多了,潮濕的環境造就了人家終于不用刨坑了,在地上造了房子,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進步。
而最早的水稻農耕,就是從河姆渡文化產生了,由于較早的進入了大規模的農業社會,人家很早的就進入了”父系氏族“,說實話不知道要比后來漢人包裝出來的”神農“高到哪里去了(霧),可惜后來漢人成為了主流,百越人的文化就慢慢地被遺忘了。
而且河姆渡人有了一個非常高級的技術——黑陶。
黑陶是利用河水底部的細密土壤高溫燒制而成,各種公益指數都要高于仰韶文化的”彩陶“,而這個黑陶技術很重要*3,我們也就是通過黑陶技術的傳承逐漸弄清楚了這片土地先民的融合。
圖河姆渡黑陶
所以三苗人的大溪文化就這樣生活在仰韶文化和百越河姆渡文化的十字路口上,逐漸出現了發達的文明,而且事實證明,不論什么時代,十字路口上的民族都是發展最快的,所以隔著帕米爾高原和其他白種民族隔絕的我們,在早期發展較慢就可以理解了。
大溪文化終于拋棄了自己的啟蒙老師仰韶文化,開始更多的受百越人的河姆渡文化影響,大溪文化晚期農耕技術已經很發達,當然也出現了更成熟的”黑陶技術“。
圖 大溪文化黑陶
隨后前3300年左右,大溪文化進入2.0版,升級為——屈家嶺文化,苗人文化發展到高峰。
圖 漂亮的屈家嶺文化黑陶,工藝水平已經超過同時期的仰韶文化彩陶了
三苗終于開始越來越無視北邊的羌人,開始向東發展,逐漸占領了現在的江蘇和安徽。
那么長江地帶人家三苗和百越活的都不亦樂乎,此時的山東地區又是什么樣呢。也就是在漢人開心的向東擴張的時候,終于發現了,怎么看都和自己長得不太一樣的哥們——東夷人,這群人不是O,是C。(沒忘了吧,第一批走出非洲的棕色人種)
山東丘陵就是華北平原的一個BUG,它在最東邊,但是因為地勢很高,所以一直沒有什么洪水的侵擾,但是C們一直生活在山里,文化發展的也不是很快,但畢竟是老主人,所以也算有著不錯的文明。
隨著洪水的漸漸平息,他們也開始在世界舞臺嶄露頭角了。
問題來了,在你沒什么耕地而且也沒什么地理優勢的前提下,除了等死的選擇是什么?
答案是,融合和商貿,東夷就是這樣一個民族。
前4500年,山東逐漸出現了成型的“大汶口文化”,遺址在山東泰安,泰山就像個洪荒中的孤島一樣存在于亞洲東部。(當然了,之前還有疑似早期東夷文化的磁山文化,但是因為沒定性,所以先不說)
大汶口文化一直很孤立,但是石器文化的升級版“玉器文化”確實整個東方文化體系最發達的之一,玉器文化作為一個詭異的石器文化變種,在全世界的文化中也是很少見的。
圖 大汶口鉆孔玉器
東夷的祖先畢竟是這片土地的土著,他們有著很多古老詭異的習俗,他們經常會搞一些把骨頭弄變形的“人體改造”,死者隨葬獐牙、獐牙勾形器以及龜甲等,也為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所少見。
這個文明一直和中原隔離,等到他發現南邊的三苗和西邊的東羌都已經在周圍蠢蠢欲動的時候,他們開始抱大腿活動了,他們瞬間的抱上了羌人的大腿,受到了很大仰韶文化的影響。
圖 受到一定仰韶文化影響的陶豆對這是個只有東夷才會出現的詭異器具,是一種高規格食器,當然造型也能看到滿滿的異域風情,這種東西的造型來源于百越的“馬家浜文化”但是圖樣又很有仰韶的味道,說明這個時候的東夷已經開始和周邊民族廣泛交流了。
大汶口的東夷人開始和擴張過來的羌人逐漸融合,一直保持著半臣服狀態,粟開始在山東地區傳播。但是東夷人最愛做的事,就是經商。他們在文化的交流中更樂于做二道販子,我們可以在大汶口文化的后來發展過程中發現各種文化影響的痕跡。尤其是上面的“豆”這種容器,一個商業民族更崇尚浪漫情懷和巫術,他們不像羌人那么務實,而是樂于祭祀和飲酒這種很“魔性”的行為。
洪荒時代的丘陵人,鳥成為了洪荒消退的吉祥象征,正如后來給諾亞叼來橄欖枝的各自,大汶口人非常的崇拜“鳥”這個動物。*3
圖大汶口文化中后期的白陶鬹,造型來源于鳥。這是一種非常高超技術的炊器了,代表著融合了多民族的商業民族手工藝的進步,這也是其他部族不能匹敵的。
我們知道,文字這個東西,若不是不安定導致的祭祀,原始社會是用不到的,這是一種記錄大事的重要的途徑,那么對于經常經商和祭祀的東夷人來說,文字的雛形也出現了。
圖 大汶口刻畫符號
所以可以說東夷人的技術是這幾個文化里面進步最為迅速的,但可惜的是,他們不斷地和羌人還有少量的三苗融合,已經失去了原來的單純民族特性了,而且在那個時代,生產模式和地理條件都限制了東夷人的戰斗力,所以迫不得已只能活在東羌和三苗的夾縫中。
而這個時候東羌的另一個部門,生活在內蒙古遼西(赤峰)的紅山文化部落,逐漸滲透到了華北平原(河北地區)。
那我們就來說說這個神奇的“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出現在內蒙古,很多人聽到這個都被嚇到了,怎么羌人還能跑到那個地方去。
實際上內蒙古這個概念是很晚很晚才出現的,諾,其實內蒙離河北以及我們現在的首都北京近的令人發指。
圖 紅山文化的位置
我們不確定紅山文化到底是從華北平原為了躲避洪荒跑到內蒙一帶,還是直接從黃土高原走過去的,但是支持他們從黃土高原走過去的學說比較多,這里就不細說了。反正這個紅山文化是個融合了很多東夷(C)玉文化但是C血統很少的一個民族(根據出土墓葬推測,為純華北人種),和大汶口一樣,這個文化一直比較隔絕,除了玉器十分發達,其他的也一般。但是這個部族最神奇的是——圖騰崇拜。
紅山文化非常崇拜一種神奇的動物,這種動物有很大的蛇的影子,但是又不完全是蛇,是一種很綜合的圖騰,這也就是后來所謂的"玉龍“。
圖 紅山文化玉龍
不僅僅是玉龍,這個文明還有這很多奇奇怪怪的圖騰崇拜,并且和其他部族交往不是很多,所以文化變得很不走尋常路,但是因為地理位置,分布廣泛,而且民風也比較彪悍。
所以這個看似在所有文化里最不占優勢的部落,就要進入華北平原,登上歷史舞臺了。
現在的時間,我們定為前3000年,大地進入了一次非常平和的時期,這也是最后一次洪荒之前的美好饋贈。
先說一下這個時候的情況吧。
仰韶文化已經發展到”廟底溝“階段,在河南、陜西、甘肅、山西全部都有分布,是個有著共性的東羌人的松散部族,他們從一定程度控制著山東的東夷人,但是和自己的同胞紅山文化互相隔閡,但是又有一定的交流。
三苗人從長江中下游已經進入到了安徽江蘇一帶,和東夷保持著良好的商貿關系。
東夷主要依附東羌人,慢慢混入羌人血脈,但是從文化上卻逐漸受到了三苗的影響。
而北邊的百越就老老實實的待在長江流域過小日子,可是南邊的百越就不好過了,封閉的環境和并不好的農業條件,讓他們完成了全人類歷史上最不可思議的一次——大航海時代。
終于我們從上古的部落時代
圖 上古諸部落
圖 簡單的畫了一下這些部族的關系紅色為山脈可以看出洪荒時代,大平原反倒沒有山地邊緣的聚落多,華北平原成了部族們的分界線。
下集預告:炎黃蚩尤的傳說要拉開帷幕,南部百越人成了在兩個大洋廣泛分布的大型民族,而與此同時的西方世界(主要是西亞北非還有印度)是什么樣呢。
其實這里就不光說西亞了,但是為了題目的對稱還是強行裝了一下。
就像前文我用的詭異的三苗形象圖騰當封面,這次用了蘇美爾的楔形文字,你會發現西方的文明之路要比我們走的快了那么一些。
前面說到華北平原的泛濫終于開始暫時性的消退了,可以說在整個早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發掘中,平原周邊(甘肅陜西內蒙山東江浙)的殘留要遠比平原中心(河南河北)的要多。很大一部分程度是中原地區的洪荒還是沒消停,但是進入到前3000年左右,情況就不一樣了。
三苗在南方悶聲發大財,排擠影響自己很深的百越不說,開始把矛頭對向了山東一帶的“東夷”。
東夷也不明白自己招誰惹誰了,自己天天飲酒作詩(霧)做個小買賣,怎么就惹到三苗了,三苗說這就是新石器時代末期階段我們必須要做的事情。這個時候的幾大文明農業發展已經非常完備了,也基本都進入到了父系氏族。尤其是東夷人,在中間當二道販子富得流油,因為氣候轉暖,三苗也不想總在潮濕的長江中下游待著,于是進入了安定下來的華北平原的南端——現在的江蘇一帶。
熟悉的朋友都知道,江蘇和東夷控制的山東是接壤的,其實江蘇和仰韶控制的河南也不遠,這個交叉點就是后來被我們稱為兵家必爭之地的——徐州一帶(臺兒莊也在那邊)。
而這時候東夷和東羌一直關系不錯,屬于依附關系。所以東羌也感覺到了危機,但是北邊逐漸興起的自己的同胞,就是那個崇拜龍的部族也開始想和自己分一杯羹,所以也總是不和。
長江下游的百越(浙江一帶)總被長江中游的三苗(湖北安徽一帶)排擠,干脆也不參與北邊的事情,專心經營自己的的小日子,反正水土豐美。可是百越的南方部門可就苦了,大山里的氣候越來越不好,要知道東亞雖然大,其實平整的地方沒多少,整個江南幾乎全是丘陵,所以現在兩廣一帶的一部分百越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渡海。
他們開始進入到了東南亞,走到了現在的馬來群島的地方,逐漸定居,但是這地方畢竟太小,所以可能有幾個部落的頭領就說——世の中の財寶が、探せ!海のかなたはワンピースがある!抱歉跑錯片場了,不過人類古代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航海行動開始了。
他們陸續走到了美拉尼西亞(太平洋三大島群之一),竟然驚奇的發現了多年前的矮黑人D(估計大家都要忘了吧),遂同化融合之,他們想我在大陸混不下去還征服不了你們么。隨后又陸續進入了現在的“密克羅尼西亞”“新幾內亞、澳大利亞”甚至太平洋深處的”波利尼西亞“,其實這地方已經離美洲不遠了,當然這是一個千余年的漫長歷程。
后來這群人還占領到了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南美洲的復活節島,包括最北端的臺灣島。這群人成為了世界上跨度最大的一個海洋民族,由于他們主要分布在海洋小島上,我們就稱他們所說的古越語為——南島語言,這群人也被稱為——南島民族。不過這也是后話了。
所以就在東方還是原始部落形式,并且矛盾一觸即發的時候,我們來看看西亞北非現在是什么樣子了。
前面說過,F系人類從非洲走出來的第一站,就是西亞。西亞和北非也就是歐洲常說的“中東”(以歐洲為基準),而同樣是前3000年,這兩個地方已經進入“國家”的前夜了。
西亞的核心是兩條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這地方由于受到信風帶影響,幾乎全都是沙漠,要是沒有這兩條從北到南的河,這地方就真沒幾個人能住了。這兩條河和長江黃河還不太一樣,他們的支流沒那么多,在加上是在沙漠上,所以在間冰期泛濫的很有規律,這非常有利于文明的產生。這兩條河沖積的平原,也就是著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現伊拉克)
而不遠的北非,也是一樣,在廣大的撒哈拉沙漠上,一條從南到北的尼羅河洶涌而來,這可是全世界最長的河流,沒有之一,所以定期泛濫的尼羅河造就了沙漠上最大的“綠洲”,埃及文明就是這么發展起來的。
北非的北邊,西亞的西北邊就是我們所說的小亞細亞半島(現土耳其)和希臘半島,這個是亞歐的分界線,再北邊就是那個傳說中的“高加索山‘。不用懵,一會有圖。
而西亞北非以及希臘半島之間就是神奇的“十字路口”——巴勒斯坦敘利亞地區,當然了還有個說法,叫”迦南“。這地方說亞不亞,說非不非,說歐不歐。
圖 下面要說的文明圈
我們看到,這一片是全世界最大的沙漠地區,在緯線30°附近,被我們稱作“東北信風帶”,所以風從東方吹來,結果東邊好死不死全是高原陸地(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最后搞得這個地方基本上是沒有一點濕潤的海風,所以別看周圍全都是大海,但是這地方卻干的要死。
所以按理說這一片是最不適合人生存的地方。可是偏偏這幾條大河滋潤了這片土地,造成了——尼羅河三角洲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前文已經說過,人類最早的農耕文明就是從美索不達米亞產生的,他們不同于華北平原,兩河和尼羅河:“我們泛濫也是要按照基本法的”。所以這個地方就給這片土地的原住民良好的生存條件。
直到現在對這兩篇土地的居民基因也有著很多的爭論,但是個人比較認可的是,埃及是F系和C系的混血,而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人是西遷的”N、O"系人種,可是注意,他們可不是黃種人,我們姑且看做是白種人和黃種人之間的一類人吧。
前面說過蘇美爾文明在兩河流域已經有了豐富多彩的農業生活和灌溉模式,尤其是在這個樹木及其缺少的地區,木屋子是弄不了了。那就用石頭?抱歉石頭也很少,那怎么辦。
人家率先發展出了——磚建筑。
早在前6000年,美索不達米亞逐漸進入大型農業耕作的“哈蘇納文化”由于人家地方小,而且只是一片片綠洲,也就避免了東方那么大的跨度,精耕細作得以發展,而這個時候的我們卻還沒有進入成型的新石器時代文明。
隨后不久,輝煌的薩邁拉文化就產生了。
先放個圖
圖 薩邁拉古城 比長城早5000年
薩邁拉文化現在由于歷史太悠久,現在很多人也搞不清這到底是哪一個族群的文明,這個遺址位于底格里斯河中游東岸,也就是離巴格達不遠的地方。據放射性碳素斷代,薩邁拉文化的開始大約是前5506年。整個遺址呈長方形,四周有壕溝。內有磚坯結構的T形建筑3座,均由許多大小房間組成,布局規整。房屋的地面和墻壁涂抹泥灰,以外扶壁墻承托支撐屋頂的木板。其中的一座建筑似具有宗教的職能,在一房間的壁龕內發現一“母神像”。還發現有約130座墓,尸體為屈肢葬,多是幼童,用席包扎,上面撒有紅赭粉。隨葬品豐富,除了各種貝殼和石串珠外,還有大量用雪花石制作的、造型別致的碗、罐、瓶、長柄勺及女性雕像、石制生殖器等。等到稍后的時期薩邁拉文化也出現了彩陶,并且有私有制雛形。這一時期的薩邁拉文化已有灌溉農業。居民種植二粒小麥、六棱裸大麥、二棱有稃大麥以及面包小麥等。工具為鐮刀、石葉片、邊擊器、垂直刀片及臼、杵、手磨等石器。家畜為山羊、綿羊、狗等。采集、漁獵經濟仍占一定比例。
也就是說美索不達米亞開發出了和東方截然不同的一種作物——小麥。較為干旱的美索不達米亞非常適合小麥的生長,這種高淀粉作物成為了他們大規模農業的主要來源。
全盛時期的薩邁拉文化,遺址周圍發現許多小型水渠,構成了原始的灌溉網。動植物的馴化過程也漸趨完成,不僅僅種吃的,還種穿的。除了各種麥,還有亞麻、小扁豆等手工業已相當發達,這個時代因為普遍發現了陶紡輪,并發現了素面紡織品的痕跡。亞麻布就很可能已經出現了。薩邁拉文化的索萬遺址出土有非本地產的鍛制紅銅制品、黑曜石等,說明商業雛形已經產生,并且進入銅石并用時代。
也就是說當我們的仰韶文化還僅僅在醞釀階段的時候,兩河流域已經有了這樣發達的文化,而且不僅僅是薩邁拉文化,不遠處的逐漸發展起來的哈拉夫文化也產生了輝煌的農業文明,一時間整個兩河流域村落林立,互相交流廣泛開發,整個地區在有條不紊中發展起來。
圖 薩邁拉的陶器
圖 哈拉夫的彩陶盤(前5000年)
雖然我們還不確定薩邁拉文化到底是不是蘇美爾人的文化,但是確實不久之后的前4300年左右,蘇美爾人的——歐貝德文化產生了。
歐貝德文化是產生在兩河流域下游的,或許是由于上游由于洪荒逐漸變道,兩河流域的文明轉向下游(伊拉克東南和科威特一帶),歐貝德文化已經進入城邦階段,包括后來著名的城市——埃利都、烏爾。都是這個文化的結晶。
所以由于沙漠綠洲模式的文明,導致了城邦文化的不斷產生,和東方的松散的邦聯不一樣,兩河流域的城邦各自為政,由于私有制導致的貧富分化,加上小國寡民,一種奴隸性質的“中央集權”文化開始產生了。
圖 埃利都古城的復原圖 一種發達的城邦文明開始產生
歐貝德文化有著旺盛的生命力,蘇美爾人的文明持續了兩千年而不間斷,終于逐漸產生了人類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
圖 楔形文字的逐漸演變
人類最早創作文字都是多用于祭祀和記載重大事件,可以說最早的文字并不一定是完全為語言而服務,楔形文字最早也是象形的圖畫一樣的符號,但是隨著城邦文明的而發展,人們逐漸簡化圖畫,逐漸發展出了在泥板上刻畫、擁有筆劃性質的文字。文字逐漸和語言緊密結合,開始成為表達語言的模式,所以這種象形文字逐漸成為了即表示讀音,也表示含義的一種成體系的符號。
如“箭”和“生命”在蘇美爾語中是同一個詞,因此就用同一個符號“箭”來表示,這種體系在后來的中國文字中也有體現,不過這是很久很久之后的事情了。
而與此同時尼羅河的埃及文化,由于本土條件較為優良,加上兩河蘇美爾文化的交流和滋養,埃及文化也逐漸崛起了。
古埃及的這個文化,大約在前4000年,逐漸進入前王朝時期。
不過別被這個名字迷惑了,就像我們后來忽悠的“夏九州”一樣,這名字只不過是包裝了一下,其實準確的說,這個時候的埃及也是新石器時代,我們叫它——“涅伽達文化”。
涅伽達文化分為I期和II期,我們又叫”阿姆拉特時期“和”格爾塞時期“好吧,我知道可能記不住,我拿輸入法都智能不出來這個名字。
早期的涅伽達文化其實不比東亞發達,制陶水平也很一般。
圖 早期涅伽達文化陶器
可是隨著蘇美爾發達城邦文化的影響,尼羅河地區的文化開始極其迅速的發展,各式各樣的作物開始耕種,磚制房屋開始飛快發展,甚至棉花和煉油也在廣泛交流中出現了。但是埃及北部因為處在尼羅河下游濕潤富裕,但是南部埃及由于在上游,所以較為落后,但是卻尚武好斗,所以南北埃及的沖突也是此起彼伏,在涅伽達文化I期的中晚期,在埃及南北的兩個墓葬發現了神奇的東西。
圖 埃及北部發現的”眼鏡蛇王冠“陶器
隨后又在埃及南部發現標有后來埃及守護神鷹王——”荷魯斯“的陶器。
隨后不久就發現了這兩個地帶中間的城墻遺址。
也就是說在涅伽達文化I期,政權已經逐漸形成,而且很有可能出現了一南一北兩個比較大的部落聯盟,很滑稽的是和東方非常相似,南邊的埃及就像東夷崇拜鳥一樣,他們非常崇拜”鷹“這個動物,而北邊的埃及就像東羌崇拜蛇一樣,他們也非常崇拜"眼鏡蛇“,也就是說這場全新世的洪荒,帶給東西方的圖騰意向出奇的相似,鳥和蛇這種洪荒的預示者也成為了人們的心靈寄托。
到了涅伽達文化II期,埃及終于出現了初級政權的模式。
如,底比斯、孟斐斯、布陀、希拉康波利斯、提尼斯這樣的城邦陸續在埃及出現,以孟斐斯為界,南北埃及的對立越來越嚴重,而南北埃及內部,城邦林立,互相也是各種不服,埃及進入了發展和動亂并存的時代。
圖 埃及的千百邦國
在涅伽達文化晚期,出現了很多貴族墓葬,墓葬里面有豐富的繪畫和刻畫符號,也有著戰場,搏殺這樣的激烈畫面。這些墓葬濃墨重彩的描述墓主人生前的奢華和權勢熏天。
所以比較強力的城邦開始在南北埃及占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大貴族開始不斷產生,如在希拉康波里古墓,就發現了被稱為”蝎王“的大頭領,腳踩眾人。而隨后的”那爾邁“墳墓中,也發現了代表墓主人一聲征戰的”戰場調色盤“。
圖 那爾邁墓戰場調色盤
終于在前3100年左右,也就是那爾邁這個神奇人物的登場,埃及逐漸走上了”最發達文明“的道路。這個人也就是后來希臘的史學文獻中著名的——”美尼斯”。
美尼斯本來是南埃及(一般歷史成為“上埃及”)提尼斯的城邦首領,這人迅速的勵精圖治,發展城邦,逐漸統一南埃及,讓鷹圖騰的南埃及成為了一個鞏固的整體,諸城邦全部拜倒在美尼斯的調色盤下,隨即美尼斯立刻趁熱打鐵,直接跑到了尼羅河下游的北埃及(也叫下埃及),一舉統一了埃及諸城邦,其實這個統一過程還頗有后來的德意志的味道。
城邦的統一,上下埃及的合并,使得埃及成為了一個整體。這個在尼羅河旁的富裕地區終于進入了國家性質的——早王朝時期。
插句話,此時東方還活在炎黃傳說里呢。
美尼斯為了鞏固上下埃及的統治,自己將上埃及的鷹王冠和下埃及的蛇王冠和二為一。
圖 上埃及王冠
圖 下埃及王冠
圖 美尼斯攢出來的王冠
也就是說在埃及,鷹的上埃及統一了蛇的下埃及,建立了埃及第一個王朝——早王朝。
也就過了幾百年,世界的第一個金字塔就要誕生了。
也就是說現在東西方的時間都拉到了前3000年,我們回到東方。
前3000年,正是全世界文明燃燒的時代。
除了兩河流域以及尼羅河的蘇美爾文明和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注意不在印度在巴基斯坦),產生了非常發達的文明,已經進入銅石并用時代,印度河和前面說的尼羅河和底格里斯幼發拉底河一模一樣,也是個北緯30°附近的沙漠河流,所以當地的達羅毗荼人(D系,前面說過了)建立了輝煌的城邦文明,可以說古印度文明是唯一一個D系棕種矮黑人建立的輝煌文明,當然達羅毗荼人的血統也不是很純,他們還有一部分后來的F系原始黃白人的血統。但是可以說在D系的同胞們還在澳大利亞、新幾內亞、日本列島過著土著打獵生活的時候,輝煌的”國家文明“也要在不久之后產生了。
前2600年,印度已經出現了”摩亨佐達羅“這樣的盛大城邦。
圖 矮黑人的摩亨佐達羅遺址
只可惜,這批印度人現在大多活在了印度的底層,不過這是后話了。
先上一個圖
我們發現,最早的三個文明全部都是發展在北緯30°東北信風帶的干燥沙漠地區,東部過來的濕潤氣候全讓東亞給擋上了,而且這些沙漠地區全都有一條南北流向的大河作為”母親河“帶給他們給養,定期的泛濫,造沙漠綠洲,缺乏樹木全部造就了小國寡民的城邦文明燃燒在這幾塊現在看起來貧瘠的土地上。——唯獨除了
唯獨我們的文明是個BUG,我們把目光轉回到東亞。人家在愉快的蓋房子,甚至修金字塔的時候,我們還是這樣。
圖 仰韶文明大較大村落
哎呀真心傷不起啊,同樣是原生文明,差距是不小啊。
當然我們也有個在北緯30°的文明,而且也算是最發的的文明之一,三苗——百越文明,而且這里一點都不干燥,我們可是在青藏高原和帕米爾的東邊,他們造就了西邊的干旱,造就了東方的濕潤。但是人類很矯情,太干也不行,太濕也不行,一定要一個雖然干但是有水正正好好的地方。所以相對強勢的竟然是北邊的仰韶文化,但是三苗的生產力明顯要更高,那么他們心里自然也不平衡。
而前3000年,北邊黃土高原以及內蒙一帶的紅山文化也坐不住了,華北平原越來越肥沃,他們也希望能從仰韶分一杯羹,并且還是同族的東羌,所以這個沖突也埋下了禍根。
東夷在中間當著墻頭草,靜觀其變。也就是說我們這邊全是東西流向不斷泛濫的濕潤地區,和西方的地理條件完全不同,所以也就是這樣的地理條件,造就了我們很難形成中央集權的小國寡民,松散的邦聯,還混雜著游牧的西羌,在這片土地即將盛開夏日的花。
進入到前3000年,三苗從安徽進入了江蘇一帶,開始制約東夷的行動,而東夷這個時候本來是依附于東羌的,東羌開始逐漸和三苗轉為敵對關系。
但是三苗畢竟實力不足,一直也沒有和東羌直接進行正面沖突,而是去對付東夷。這個時候的東夷已經是一個羌人、C系混血甚至三苗的混血民族了,東夷屢屢招架不住,轉而向東羌的大頭領,姜姓的”炎帝“求援,炎帝一看小弟被打唇亡齒寒啊,于是就打算援助。
結果這個時候張家口一帶的羌人部族,也就是很有可能是紅山文化,崇拜龍玉的那批羌人開始趁機也和”炎帝“開戰。
中國的傳說中,炎帝作為東羌大頭領的稱號已經過了9代了,他們自稱是姜姓”神農氏“的后裔,一直保持著松散部落聯盟的主導者。這一代炎帝的名字叫——姜榆罔。
這人年青的時候驍勇善戰,屢次鎮壓不服從的東夷部落,最終讓東夷臣服,所以三苗對東夷的攻擊肯定讓他也很不爽。而這時竟然后院起火,北邊的東羌別姓”姬“開始崛起,姬部落的老大叫做”軒轅“,直接從北方下來讓老姜腹背受敵,但是老姜還是打算先救小弟,它本身就不怎么瞧得起自己的窮遠親姬姓部落。
可是他也低估了三苗的勢力,三苗中的”九黎部落“異軍突起,老大"蚩尤”瞬間就滅了東夷,然后把老姜打了個底朝天,炎帝退回黃土高原。
這個時候軒轅也意識到了問題,如果這樣下去的話,下一個完蛋的肯定是自己,傳說中這個九黎部落首領蚩尤那簡直就不是人,銅頭鐵臂,牛頭人身。反正從這種傳說中就可以看出來這個蚩尤的戰斗力有多強。所以老姬和老姜決定,結成聯盟。
姬軒轅也就是后來包裝出來的“黃帝”,而黃帝和炎帝結成了“炎黃聯盟”。
隨即就是著名的——“涿鹿之戰”,東羌聯軍和三苗的蚩尤在華北平原北部(河北)展開了大決戰,由于姬姓這群人其實也一直和西羌聯系的很深,一直也沒有東羌那么開化(按照學界的大部分看法認為紅山文化是“黃帝”的部落之一),所以民風彪悍,再加上這地方算是羌人的大本營,“羌羌聯合”的炎黃部落越發強大,三苗再善戰也沒法戰勝這么大的一個部落聯合,最后蚩尤被黃帝砍了,三苗殘部退回長江以南,剩下一部分逃入東北地區融入通古斯部族。而很大的一部分留在了東夷的地盤上(山東河北南部一帶)。
但是傳說里就把這個戰爭描述的和花一樣了,又是風伯雨師,又是旱魃的。但是我們也可以猜測,這場戰爭持續了很久,甚至也有可能不僅僅是一代人的事情,最后三苗因為氣候變化和不適應最后導致了失敗。
就像后來的楚漢戰爭一樣,解決了共同的敵人,勢力大增的姬姓羌人開始進入到華北平原,打算控制東夷以及三苗的殘部,因為這個三苗實在太誘人了,他們的“黑陶”技術以及武器制造技術都要高于同時期的仰韶文化。
但是姜姓東羌肯定不能妥協啊,人家畢竟一直是原來的老大,所以兩方最終在“阪泉之野”,(這地方現在學界一般的認可也是離涿鹿地區不遠的,河北北部的“保定、北京延慶”一帶,這個地方正好是三個勢力的交叉點)展開了最終的戰斗,炎帝的姜姓集團毫無懸念的的失敗了,這個作為暴發戶的姬姓羌人部落成為了整個羌人內部的最強部落,原來松散的聯盟變得稍微好了一點,但是本質上還是個部落聯盟而已。
而姬姓部落一路向南,直接控制了最為肥沃的羌人故地,華北平原南部(河南),這個地方在這個時期變得比較安定,泛濫也較少,所以東羌的重心從陜西一帶轉移到了河南一帶。姬姓部落這下離東夷(山東江蘇安徽一帶)更近了。
東夷已經不是原來那個東夷了,這下東夷融入了大量的三苗血統,三苗高超的技術進入了東夷集團,姬姓開始利用自己的勢力開始拉攏東夷,東夷歸順姬姓東羌,但是也有點貌合神離,但是崇拜蛇的東羌和崇拜鳥的東夷產生了合流,這也就是時候“龍鳳"傳說的一個很大淵源。
也就是在這個時代,東羌仰韶文化、東夷大汶口文化、結束了,整個華北平原和山東丘陵進入了——龍山文化時期。
不同于陜西河南交界為中心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的重心就偏向了河南山東交界的位置,這也和傳說非常符合了,而龍山文化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黑陶。
黑陶文化從長江一帶正式轉入黃河一帶,所以三苗和東羌沖突也是個可以看到的歷史了。而長江中游的三苗進入了更為發達的“石家河文化”,而長江下游的百越人也逐漸進入了發達的“良渚文化”
而龍山文化,我們就姑且認為是傳說中“五帝——夏”的時代。
司馬遷寫在史記里的五帝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實際上所謂五帝的概念最起碼也是到商代逐漸才有的,而且姑且我們認為炎黃戰爭是前2600年的時代,而被我們看做是“夏”的二里頭文化(前2000年)中間隔了整整600年的空檔,僅僅5個首領肯定是支撐不了的,所以我們只能把傳說中的這么幾個首領看作是龍山文化聯盟的五個勢力。
先給大家看一下龍山文化的黑陶。
圖 龍山文化黑陶杯
圖 龍山文化黑陶
龍山文化以山東為中心,向河南分布,可以說東夷在這次歷練中,成為了一個兼具百家文化的民族,羌人、三苗的骨血更大規模的進入東夷,包括他們的優秀文化。并且東夷將自己原來的經商特性和浪漫主義情懷發揮到了極點,一時之間成為了整個東亞最為發達的文明。
在龍山文化的各個遺址之中發現了如上圖,薄的像紙一樣的蛋殼杯,這東西被稱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所以在龍山文化發現了大量的酒器和禮器,只有浪漫主義情懷夾雜著高度商業化以及手工藝的民族,才能有東夷龍山文化這樣的高度,并且這種文化已經遠遠高于原來的大汶口和東羌的仰韶文化,不得不說三苗的入侵功不可沒。
所以可以說,在黃帝、顓頊這爺倆作為姬姓集團控制北方沒多久,東夷以其極度發達的文化以及實力走向了歷史舞臺。
如果按照傳說來說,顓頊之后的“帝嚳”時代,就是東夷主導的龍山文化控制北方的時代了。
龍山文化迅猛的一統北方,我們在這個時代的中原遺跡中,發現了各式各樣的“光”“花”的圖案。不同于東羌人,東夷這邊有很大的拜物崇拜傾向,可以看出這個時代的人們非常的崇拜光明。在藏語(古羌語殘留)中,甚至三苗(現在的苗族)的語言中,光明分別為(gu)(kaj),根據說文解字中關于華、花、夏三字同音同意同源的解釋來看,原始羌語里代表光明的ha或者ka,成為了整個這個東方民族的崇拜根源。
所以直到后來山西一帶的東羌”陶唐氏“正式奪權之前,整個北方在龍山文化的帶領下迅速發展。
可是這個時候,早在百余年前,也就是前27世紀,世界的第一座金字塔已經在埃及建好了,奴隸制的中央集權國家已經在埃及成熟發展了。
圖 左塞爾金字塔 埃及早王朝時期
下篇預告:洪荒再次襲來,整個世界再次陷入波動,文明開始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