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鎮物”,很多人都熟知一二,鎮宅之物,辟邪消災之用,在我國民間有很多具有當地特色的鎮物,例如神像、武器、佛經等,還有一些小擺件。祖師爺魯班曾經提出“六大鎮物說”,一曰山海鎮,二曰石敢當,三曰太極八卦圖,四曰門前鏡,五曰一善牌,六曰影壁。要說名氣最大的鎮物,當屬明清時期老北京的五大鎮物。
明清時期,為了驅邪震懾各路妖魔,保證江山永固,京城安全,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之理論,在北京城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分別放置了鎮物。
東方屬木,選擇在廣渠門外神木廠作為鎮東之地,鎮物是金絲楠木。這個地方就是如今的大北窯CBD地區,一篇繁榮景象。據傳神木廠這個地方自從有了金絲楠木后,從來沒有失火過,成為一大奇聞。不知是否因為金絲楠木被破壞和移走的緣故,自從“大褲衩”在CBD拔地而起,卻失火連連。
西方數金,選擇在覺生寺作為鎮西之地,鎮物是著名的“鐘王”---永樂大鐘。覺生寺是大鐘寺的前身,雍正年間建造的一座皇家佛廟,作為清凈修為之所。原本永樂大鐘在萬壽寺內存放,乾隆將其移到覺生寺,因此更名大鐘寺。永樂大鐘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瑰寶,明永樂年間制造,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大鐘高6.94米,鐘口直徑3.3米,重約四十二噸,鐘身內外遍布佛經,總計二十二萬七千多字,巧奪天工,氣魄不凡!有這樣的一口大鐘鎮西,乾隆皇帝睡覺一定很踏實,壽至89歲,永樂大鐘功不可沒。
永樂大鐘
南方屬火,選擇在永定門一帶作為鎮南之地,鎮物是“燕墩”,也稱“煙墩”。煙墩又稱烽火臺,始建于元代,造了一對,其中一只被移到如今首都博物館東側。燕墩有磚臺,上窄下寬,平面呈正方形。臺面上有石碑,乾隆皇帝喜好題字,在碑身兩面親筆題寫了《御制皇都篇》和《御制帝都篇》,希冀國泰民安。
燕墩
北方數水,選擇在頤和園作為鎮北之地。乾隆為母祝壽修建清漪園,后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時修復,更名頤和園。在頤和園廓如亭北面的堤岸上,距離十七孔橋橋頭不遠處坐落著一尊銅牛,有很多游客都在此合影留念。因牛識水性,乾隆希望此牛能夠鎮住洪水,保京城百姓平安。銅牛全身鍍金,牛背上鑄有篆體《金牛銘》,表達乾隆效仿夏禹治水的決心。
頤和園銅牛
中央數土,選擇在紫禁城作為鎮中之地。具體在今天的景山公園,景山作為中央的鎮物。在元代,是一座小山丘,常常用來堆放煤炭,亦稱“煤山”。明朝永樂年間挖護城河,泥土堆放于此,土山愈來愈高,起了個高大上的名字“萬歲山”,又成“鎮山”。明朝最后一個皇帝崇禎便是在萬歲山東坡一株槐樹上吊而死,清替代明坐穩江山,順治時將“萬歲山”改名“景山”,這株古槐被清朝統治者稱為“罪槐”。景山高43米,當時為城內最高點,處在北京城中軸線上。天氣好時,登高遠眺,整座北京城盡收眼底,深受游客喜愛。
景山雪景
古代的鎮物如今都成了文物,歷史在這些文物中凝固并流傳,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這五個地方走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