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對于盜墓賊來說,也是一樣的,每個朝代的繁華過后,到了末期改朝換代,盜墓賊就登場了。
下一個出場的盜墓賊,估計大家也想到了輪到宋朝了,這個盜墓賊的無恥程度,簡直是空前絕后,可謂是垃圾中的垃圾,敗類中的敗類。
這個人的名字叫——劉豫
南宋初年,其實和后來的抗戰形勢類似,大片國土淪落到敵人的手中,一般來說,這樣的時期總會有英雄人物挺身而出救國危亡。另一方面,也會有漢奸出來渾水摸魚。
本文的主人公劉豫,就是這么個東西。
劉豫,還在徽宗時期,就在朝廷當差,經常犯事,皇帝也沒怎么追究。(估計畫畫去了,沒工夫理他)
于是這小子就越來越不像話,終于被貶官了,到了河北做個提刑,沒多久金人打來了。他立馬腳底抹油,開溜了
四年之后,通過熟人樞密使張愨做了山東的知府。當時山東境內有很多民間的反金武裝力量,因此比較亂。
劉豫不想干,就和朝廷說他要去江南。可是朝廷也不是他家開的,想去哪兒去哪兒,哪有這么便宜的事。拒絕了他的要求,這人就懷恨在心了。
很快金兵開始進攻濟南,當時濟南城中有名猛將,善用大刀,名叫關勝。(有人說他就是水滸傳大刀關勝的原型)勇不可當,稱得上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多次擊退了金兵。
劉豫收了金兵的賄賂,被許下的愿景誘惑,竟然殺害了關勝,出城投降,開始了做金兵傀儡王的一生。
說到這里大家肯定覺得劉豫已經夠無恥了吧?事實證明,腦殘無下限,無恥也可以是沒有下限的。
來吧,看看史書是怎么說的——“劉豫僭立,見兵士賣陵中玉碗,即置陶沙官,再發河南山陵及發民間無主墳墓。”
更直白的說,劉豫仿效曹操設置盜墓機構,自己的兒子當頭頭——淘沙官。
然后做了什么事呢?
把北宋在鞏義的七帝八陵,一個不漏,全部盜光。(七帝八陵是因為趙匡胤給他父親遷葬建陵)
還不算完,繼續,后陵也不放過。接著,臣子的墓,包青天也完了。再來,連平民墓,也掘。
河南境內,盡入魔掌。漢奸盜墓,也有主子相隨,這人就是金人粘罕。
小墓,那就大揭頂,完全把墓刨開。大墓,從陵臺一側挖洞,撬開頂券石,放繩子下去。
一時之間,整個皇陵漫山遍野,都是尸骨,風水寶地變成了亂葬崗。
這里還要說一下,為什么宋朝的皇陵這么好盜呢?
原因在這里,漢唐時期,幾乎是皇帝一即位就開始修陵。而宋朝不是,宋朝是個人文主義特別強的朝代,宋朝的皇帝生前不修陵,而死后必須在七個月內下葬,所以陵墓的防盜系統自然比較簡陋。
再加上內奸帶路,于是,就出現了陵墓全部盜光的景象。
他沉痛地寫道:“永昌陵以下皆驚犯,泰陵至暴露,庭碩解衣覆之。”
他親眼目睹了這一慘狀,看到永泰陵哲宗的尸骨竟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而方庭碩也只能脫下自己的衣服把尸骨包裹起來。
南宋高宗聽說后憤懣至極,不覺凄然淚下,但是又無可奈何。
后來岳飛收復河南,修復了皇陵。可最終還是落入金人手中,皇陵徹底完了.....
皇陵完了,盜墓賊還沒完,這老東西繼續當他的傀儡皇帝和北宋作戰。可惜,沒水平,屢戰屢敗。
后來,金人都嫌他是累贅,被廢之后流放,途中死了。
好,終于完蛋了,可惜,死得太晚。
鞏義八陵
宋陵的厄運到今天仍在繼續,哪怕是只剩下石頭,也一樣不得安寧。一月被盜一次,五月又被盜一次,三尊石像,一噸多重,也能被盜,我無言了。
打包帶走
追回來
也許看到這里,大家都會覺得北宋的皇帝們也太慘了點。有慘的,還有更慘的,接下來的這一個,我都不忍心說。
這個人是鳩摩智的祖宗,一個惡毒之極的番僧,他的名字叫楊連真珈,南宋的皇陵實為攢宮。
什么意思呢?就是暫時存放的地方,以后還是要回鞏義老家的。
由于想著還要移葬,所以都埋得比較淺,所以,更容易被盜了。
楊連真珈本來是個番僧,那就好好管你的佛事,做你的喇嘛,可是他不,因為他有個靠山。
忽必烈比較喜歡他,讓他做了個官,江南釋教總攝,相當于現在的宗教事務管理局吧。
這人呢,上任后好事不做,馬上開始盜墓,盜掘南宋諸帝諸后卿相陵寢達一百余座,把盜來的陪葬品用作為修建寺廟的資金。
其中在盜掘南宋六陵時,見宋理宗尸身保存完好,將尸體倒掛在樹上三天,結果流出水銀,又以理宗頭蓋骨奉給帝師為飲器,是為骷髏碗。
《明史》稱:“悉掘徽宗以下諸陵,攫取金寶,裒帝后遺骨,瘞于杭之故宮,筑浮屠其上,名曰鎮南,以示厭勝,又截理宗顱骨為飲器。”
盜陵七天后,楊璉真珈下令將宋六陵遺骨雜在牛馬枯骼中,運到杭州,埋在鳳凰山下南宋故宮舊址中筑起的一座高十三丈的白色塔下,命塔為“鎮南塔”,以“銷王氣”。
后來,此塔毀于雷火,“火燃三日而止”。
關于這段歷史,我不想多說,直接看文獻吧。
宋末元初人周密所著《癸辛雜識》,元末明初黃巖人陶宗儀所著《南村輟耕錄》均記載有楊輦真珈盜南宋帝王陵的記述。
《南村輟耕錄》(卷4)稱:
“歲戊寅,有總江南浮屠者楊璉真珈,怙恩橫肆,執焰爍人,窮驕極淫,不可具狀。十二月十有二日,帥徒役頓蕭山,發趙氏諸陵寢,至斷殘支體,攫珠襦玉柙,焚其胔,棄骨草莽間。”
《元史'世祖本紀》(卷17)有如下表述,
“初,璉真加重賂桑哥,擅發宋諸陵,取其寶玉,凡發冢一百有一所,戕人命四,攘盜詐掠諸贓為鈔十一萬六千二百錠,田二萬三千畝,金銀、珠玉、寶器稱是。”
被楊輦真珈盜走的寶物有,徽宗陵的“馬烏玉筆箱”、“銅涼撥銹管”,高宗陵的“真珠戲馬鞍”,光宗陵的“交加白齒梳”、“香骨案”,理宗陵的“伏虎枕”、“穿云琴”、“金獵晴”,度宗陵的“玉色藤絲盤”、“魚景瓊扇柄”,還有大量的黃金、白銀。
故事總要有個結局,朱元璋來了,趕走了蒙古人,攻占了元大都,在元宮里找到了理宗的頭骨。
洪武二年,他做了件好事,把這些皇帝們的遺骨收集好,安葬了,終于,重新入土為安了。
頭骨飲器
可憐的宋理宗
紹興的宋六陵
南宋墓道石雕
宋末元初的事總有點不敢看的感覺,因為太悲壯,因為太慘。
不管是崖山之后的君臣蹈海,還是亡國之后的被翻尸盜骨。
當第一次讀到陳寅恪說的'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
心里十分不服氣,為什么不是漢,為什么不是唐?而是宋?
慢慢的,不明白,時間會讓我明白,宋朝的國民生產總值或者財政收入是唐朝明朝或者西方某個國家的多少多少倍,我們只需看到當時的中國,已經出現了政府發行的紙幣、商業銀行,大型礦場,農業稅收僅占國庫總收入的30%,而且近2百萬的軍隊全部是領取高薪的雇傭兵。
以至于文藝復興時代的西方學者認為,當時中國1個看守城門的小兵生活條件也要高于歐洲的1個封建君主。
更重要的是宋朝“人”的文明達到了人類社會歷史的巔峰,宋太祖勒石為信,“永不殺士”,真正做到了言論自由。
宋朝的科技發展正處于大爆發的前一刻,中國的“四大發明”中的3項實際上成熟于宋朝,《洗冤錄》、《太平御覽》、《夢溪筆談》等科技文獻都代表了當時世界上遙遙領先的地位,尤其是羅顧的《爾雅翼》實際上已經提出了生物進化學說,比達爾文早許多年。
蒙古人來了,中斷了我們的文明,我們稱他們是蠻夷,不是侮辱而是事實。
蠻夷的意思是什么,不知禮,不知恥,把人分為三六九等,壓迫,取消人民的參政權,政府支持公然盜墓,不會種田,也不會學習,在農田放牧,有的只是大刀。
可惜,武力從來征服不了人心,出來混,是要還的,收拾蠻夷,不用多久,幾十年就夠了,夠把這些人送回老家,對付蠻夷漢人也學會了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于是老朱橫空出世,你狠,我比你更狠,老朱終于還我河山了,只是在這樣殘酷的斗爭中,老朱也學會了殘忍,并且不得不殘忍。
也怪不得他,沒有鐵血,哪有河山?
只是杯酒釋兵權的解決方法,不會再現了,宋的人文氣質,也漸行漸遠了。
小學的時候我曾經以成吉思汗為驕傲,因為我們打到了歐洲。
長大了就會知道,殺戮征服的土地,沒有意義,武力從來不是強大的代表,最難征服的是人心。
如果你也愛好收藏,歡迎添加作者微信:1815713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