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腑之間有相互滋生,相互克制的關系,因此在疾病發展傳變過程中,往往一臟之病波及它臟,出現臟腑兼病的復雜情況。因此在臨床之際,除對各臟之臟象癥候分類應明確掌握外,還必須注意臟腑兼病,分清原發病和繼發病,掌握主次病機,進行治療。下面即就臟腑之間的關系及其兼病常見類型分述如下…
一、心和肺
心主血,肺主氣,血之運行要靠氣來推動。氣的來源,要靠血來供給,即「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肺氣虛不僅推動血液運行無力,且可導致心氣不足。心血不足,即氣之化生來源缺乏,又可導致肺氣虛。二者交互影響,即成所謂「心肺氣虛」。心火旺盛也能灼傷肺陰,出現「火旺灼金」之癥。總之,心肺兩臟常互相影響,例如現代腎學中因肺氣腫導致的心功能不全,就是由肺病及心,因心功能不全而發生的肺水腫則是由心病及肺的例子。
1心肺氣虛
⑴癥狀:面色皎白無華、精神疲乏、久咳不已、氣息短促、心悸,甚者可見口唇青紫,或肢體浮腫、舌淡、脈細弱。如肺氣腫、肺原性心臟病、慢性氣管炎等可見上述床表現。
⑵病因病機:多因久患咳喘,肺虛及心,或由于心氣不足,導致肺氣亦虛,因而出現心肺氣虛癥。
2火旺灼金
⑴癥狀:口干、干咳無痰、或痰少粘稠,甚者,肺火熾盛,也可耗份心陰,引起心火,證見咳嗽氣喘,咯血,心中煩熱。
⑵病因病機:火旺灼金,即心火消爍肺臟氣陰。心肺同居上焦,心火上炎,易使肺熱傷津。
二、心與脾
心主血、脾統血,二者都和血有關。血的生成在于脾,脾虛則血液生成不良而發生心血不足,心主血的功能便會受到影響。心血不足也會使脾的健運不全。不能發揮統血功能,造成血不循經而妄行。因心影響到脾時,從前叫「火不生土」。臨床上更多見的是「心脾兩虛」。
1火不生土
⑴癥狀:食少、食入難化、脹滿、便溏、心悸、征仲。
⑵病因病機:心火不足,不能助脾陽以健運。
⑵病因病機:本癥多由久病失調,慢性出血或思慮過度,心脾氣血兩傷所致。
2 心脾兩虛
⑴癥狀:心悸怔仲、失眠健忘、面色萎黃、食少倦怠、腹脹便溏、婦女月經過少或閉經,或崩漏等。舌質淡、脈濡細。如神經官能癥、貧血、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病可見上述臨床表現。
⑵病因病機:本癥多由久病失調,慢性出血或思慮過度,心脾氣血兩傷所致。
三、心與肝
心主血,肝藏血。肝得到血的濡養,肝陽才得以效藏。肝的疏泄條達也有助于心血的運行。若心火盛可引起肝火化風,肝火盛也可影響及心,一般叫做「心肝火旺」;心血虛可致血不養肝,出現一系列癥狀,肝陽虛亦能影響心陽而致所謂「木不生火」之癥。
1心肝火旺
⑴癥狀:心火旺則心中煩躁、眼紅腫痛、或鼻子出血。肝火旺則手足蠕動,甚或抽搐。
⑵病因病機:肝為剛臟,有暴躁好動的特性,若心火盛可引起肝火化風。反之,肝火亢盛,也可影響到心。
2木不生火
⑴癥狀:心情不舒、消瘦、膽怯、心悸、征仲、警惕、健忘、失眠等。
⑵病因病機:肝陽虛弱,外發之氣不足,不能協助心陽。
四、心與腎
心居上焦,屬陽;腎居下焦,屬陰。心主火,腎主水。心和腎之間具有升降相因,陰陽相濟的關系。借此維持生理上的相對平衡。就是說,心中的陽要下交于腎,溫養腎陽;腎中之陰要上升至心,涵養心陰。心火之所以下降,是由腎水之上升以滋潤,腎水之所以上升,是由心火之下降以熏蒸,這叫「水火互濟」也叫「心腎相交」。兩者之間,是互為制約的關系。
如果腎陰虧虛,不能上承于心,則心陽不受腎陰的制約,就可以導致心火亢盛而產生心煩,怔仲、失眠等「心火熾盛」的證候。如果心火內熾,不能下交于腎,反而下吸腎陰,也會造成「心腎不交」而出現心煩不寐,夢遺滑精,腰疲痛等證。又心火不足不能下溫腎陽,以致腎水不化,就會凌于心而見「水氣凌心」的證候。
由上可見,腎病可累及心,心病也可累及腎,二者可以互為因果,醫生治病就在于調整這些偏弊使之歸于平衡。
1心腎不交
⑴癥狀:心煩不寐、多夢遺精、心悸健忘、眩暈耳鳴、口干舌燥、腰膝疲軟,或潮熱盜汗、小便短赤、舌紅無苔、脈細數。如神經衰弱癥等可見上述臨床表現。
⑵病因病機:腎陰必上滋于心,心火才不亢,心火必下交于腎,腎水始不寒,從而維持兩臟的對立統一!此即「心腎相交」、「水火既濟」之意。凡能引起心腎陰虧,虛火偏亢的病因,均可導致心腎不交。
2水氣凌心
⑴癥狀:心悸、水腫。
⑵病因病機:心火不足不能下溫腎陽,以致腎水不化,而上凌于心。
五、肝與肺
肝藏血,肺主氣,氣源于血,血賴氣生二者相因,相互為用。肺得肝之疏泄則肺氣得以宣暢,津液,得以輸布,營衛和諧,疾病不生,肝得肺津,柔其剛性,其氣方能伸展條達。又肝以升發乃順,肺以肅降為常。肝氣升,肺氣降,相互制約,周身之氣血才能升降有度,通行無陽。如肝氣郁結,即肺失肅降,出現咳嗽胸悶太息,脅肋脹痛,這叫「金實木郁」,肝郁化火,火犯于肺,即出現氣逆喘咳,脅肋作痛,面紅喉干,這叫「木火刑金」,也稱「肝火犯肺」或「木扣金鳴」。
1肝火犯肺
⑴癥狀:咳嗽氣逆,甚則咳吐鮮血,或痰帶血絲,胸脅竄痛、性急易怒、煩熱口苦、頭眩目赤、脈弦數、舌紅苔黃。如支氣管擴張、慢性氣管炎等病可見上述臨床表現。
⑵病因病機:多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上逆犯肺,以致成病。
2金實木郁
⑴癥狀:咳嗽、胸悶太息、脅肋脹痛。
⑵病因病機:肺氣宜宣通,不宜郁滯,郁而不宣,即成是病。
六、肝輿脾
肝主疏泄,脾主運化。只有在肝疏泄條達,氣機通暢的情況下,脾的運化功能才能得以正常發揮,即所謂「土得木而達」。肝所藏的血又賴脾運化水谷精微物質所資助,脾運化不良可以造成肝血不足,即所謂「木賴土以培之」。
肝氣橫逆犯胃或肝強乘脾,這叫「肝脾不和」,而脾氣壅滯也可影響肝氣疏泄,可見消化不良,脘腹脅肋脹痛,消化不良。也叫做「土壅侮木」或「土壅木腐」。以下就肝脾不調病癥再略加解說。
⒈肝脾不調
⑴癥狀:兩脅脹痛、脘腹滿悶、食欲不振、煩躁易怒、腹痛便溏、或婦女月經不、舌苔白膩、脈弦緩。如過敏性結腸炎、潰瘍病、慢性肝炎等病可見上述臨床表現。
⑵病因病機:多因情志不遂,肝氣郁結,肝病波及到脾,或脾虛肝木乘之,引起肝脾同病。
七、肝與腎
肝藏血,腎藏精。精和血的關系十分密切。肝血必須依賴于腎精滋養,肝的功能才能正常;腎精必須依賴肝血以資生,腎精才能充盛。兩者相互為用,互為資生故有「肝腎同源」之說。腎陰不足,不能養肝,造成了肝陰虛,就可導致肝陽上亢,稱為「水不涵木」。也有稱為「肝腎陰虧」的。下面就肝腎陰病癥再略加說明:
肝腎陰虛
⑴癥狀:頭暈目花、面色憔悴、耳鳴耳聾、脅肋疼痛、咽干、腰膝痠軟、顴紅唇赤、手足心熱、盜汗遺精,女子則見月經不調、舌紅少苔、脈虛細而數。如高血壓、慢性肝炎等病可見上述臨床表現。
⑵病因病機:肝腎相互滋養,久病營陰內耗,肝血不足,或房勞過度,腎精虧損等,均可導致肝腎陰虧。
八、脾與肺
肺主全身之氣,但必須依靠脾所轉運的水谷精微以充實,才能氣血暢行無阻。脾主運化水谷精微,但必須依靠肺氣的散布推動,才能輸送到全身內外。脾主運化水濕,肺主水氣的肅降,兩者在水液代謝和通調上起著互相促進相互合作的作用。脾陽虛衰不能運化水谷精微,久之就可引起肺氣虛弱,這叫做「土不生金」或「土虛金弱」。肺氣虛肅降失常,水道不調,水濕停聚,也可引起脾的運化功能失常,聚而為痰為飲,出現咳嗽吐痰或痰飲浮腫等。下面就「肺脾兩虛」病癥略加説明。
肺脾兩虛
⑴癥狀:咳嗽氣促、痰多清白、納食減少、神疲懶言、面色不華、身形消瘦、腹脹便溏,甚則面浮足腫等。舌淡苔白、脈細弱或浮大無力。如慢性氣管炎、肺結核等病可見上述臨床表現。
⑵病因病機:久病咳喘、肺氣虛弱、損傷及脾;或脾氣久虛,精微衰少,使肺氣不足。
九、脾與腎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人體的生命活動,依靠脾腎以維持,脾的運化功能,需依靠腎陽的溫養,腎陽足則脾陽健,脾陽健則能夠運化水谷精微和水濕,如果腎陽不足,必導致脾陽不振,運化失權。這種情況稱為「脾腎陽虛」。反之,當脾運化失權,也會出現腎虛,導致水濕內聚則為腫、為飲。五行學說稱之為「土不制水」。
1脾腎陽虛
⑴癥狀:畏寒肢冷、少氣懶言、精神萎靡、大便溏瀉、完谷不化,或五更泄鳴、腹部隱痛喜按,或見浮腫,甚則腹滿鼓脹。舌質淡、苔白潤、脈沉細弱。如慢性腸炎、慢性痢疾、慢性腎炎等病可見上述臨床表現。
⑵病因病機:本癥多由命門火衰,不能溫養脾土,導致脾陽亦虛,亦可由脾陽久虛,不能運化水谷之精氣,以充養腎,導致腎陽亦衰。
2土不制水
⑴癥狀:水濕內聚為飲,甚或泛濫為腫。
⑵病機:脾之運化失權,生化不及,腎失后天之濟,影響而致腎虛,腎虛則開合不利,而致水濕聚為飲,腫之癥。
十、肺與腎
肺主氣,腎納氣,如果腎不納氣,呼吸就不能歸根,發生短氣。所以說「腎為氣之根」,肺與腎的關系,主要表現在水液代謝和氣的依存方面,肺為水的上源,腎主化氣行水,腎陽虛不能化氣行水,則寒水上泛于肺,叫「寒水射肺」,可導致肺氣不降,水道則失去通調,證見短氣咳嗽,四肢厥冷或浮腫。如外受風寒肺氣不宣,可導致腎的水道不通,證見發熱腰痛全身水腫如「風水」證就是由肺及腎的證候。本證多見于急性腎炎。
肺腎兩者之間常相互影響,肺虛可致腎虛,腎虛也可導致肺虛。肺腎兩虛的病人,在臨床上是經常遇到的。以下就肺腎兩虛(陰虧)略加説明。
⑴癥狀:咳嗽痰出不爽,動則氣促,間或咯血、口干咽燥或聲音嘶啞、腰膝酸軟、消瘦、骨蒸潮熱、盜汗遺精、顴紅、舌紅少苔、脈細數。如肺結核、慢性氣管炎、肺氣腫等病可見上述臨床表現。
⑵病因病機:本證或因久咳耗傷肺陰,進而耗損腎陰,或由于腎陰不足,不能滋養肺陰,兩者都可引起肺腎陰虛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