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神秘太空電波的發現,這陣子首頁又被各種外星人的猜想刷屏了。
趁著大家難得被天文學勾起了熱情,我得趕緊捧出珍藏許久的一部史詩級巨制。
真心希望所有人、尤其是為了生活焦頭爛額的年輕人們,能有機會看看它——
《宇宙時空之旅》
Cosmos: A SpaceTime Odyssey
美國FOX聯合國家地理頻道,耗資3億美金巨資打造。(看到就是賺到啊!!!
9萬多人在IMDb打出9.3分,放眼整個紀錄片界,也只有《地球脈動》系列可以一拼!
該系列的原版,就是曾影響全球5億多觀眾的《卡爾·薩根的宇宙》(1980年)。
近百年來最偉大的科普大師——已故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出鏡解說,文藝復興般地全面啟迪了大眾的科學、歷史、藝術和哲學,意義極為深遠。
30多年過去,原版中的前沿認知有些已經過時,曾經讓人驚嘆的特效也顯得有點簡陋。
為了紀念卡爾·薩根誕辰80周年,重金打造的重制版在2014年首次播出,隨后被翻譯成45種語言享譽全球,其中近9千人在豆瓣打出了9.7分!
它帶著我們想象110億年前大星系初生時的壯景,
40億年前月球“滾雪球”一般誕生的過程,
也能想象木星上三倍于地球體積的洶涌風暴“大紅斑”,
甚至是地球2億5000萬年后大陸再度合并的樣子……
以最宏觀和最微觀的角度暢游時空的極限,它嘗試帶領我們思考:
人類究竟是怎樣的存在?
不妨先從空間的維度想象一下。
1光年,在離家最遠的人造航天器“旅行者1號”尚未飛到的地方,是太陽系的球狀邊緣——奧爾特云。
10萬光年,超過1000億顆恒星和大量星團、星云組成的扁球狀空間,是銀河系。
1000萬光年,銀河系、緊鄰的仙女座星系、麥哲倫星云等30個星系,組成本星系群。
1億光年,100多個星系群組成更大的超星系團——室女超團。
1000億光年,數千億星系組成的網絡,那是我們現已探知到的最大尺度——可觀測宇宙。
足夠大了嗎?還沒有。
很多人甚至猜想,我們所處的可觀測宇宙,也不過只是無限多重宇宙里的一個小小泡沫。
我們就像是居住在一粒塵埃上的小矮人,在無限的浩瀚里漂浮。
感覺自己很渺小嗎?那倒不必。
宇宙中所有元素的產生,都來源于原子核在大質量恒星的生生滅滅中不斷聚變。
我們所呼吸的氧、肌肉中的碳、骨骼里的鈣、血液中的鐵……都是在早已灰飛煙滅的恒星中心創造出的產物。
所以,無比詩意的結論是:
你我都是由恒星物質所構成的,我們都是星際塵埃。
再想象一下時間。
我們所處的小小宇宙已經存在了138億年。
如果把它壓縮成地球上的一年,一天相當于3800萬年,一秒鐘就是440年。
1月1日,宇宙大爆炸。
1月10日,最古老的一批恒星誕生。
5月1日,銀河系出現。
8月31日,太陽誕生。
9月14日,地球誕生。
9月21日,生命出現。
12月28日,第一朵花綻放。
12月30日,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結束,恐龍滅絕。
12月31日21:45,夜色已深,原始人類才剛剛學會直立行走。
23:59:46,最后14秒,人類發明文字,文明開始發端。
23:59:59,最后1秒,第一次科學革命爆發,近代科學產生。
可以想象嗎?
人類文明僅僅發端于最后1天的最后14秒,你聽聞過的所有文明興衰、王朝更替、愛恨情仇、輾轉反側,都只不過是彈指一揮間。
從伽利略第一次舉起天文望遠鏡開始,科學帶領著我們像初生嬰兒一樣汲汲張望,于宇宙中追尋著一絲意義。
1946年,二戰結束后的第一年,美國向月球發送了一段無線電波,2.5秒后成功接收到了它的回聲。
這是人類發出的第一條空間信息,一段詭異的鐘聲,人們稱它為“戴安娜計劃” 。
自那之后,遍布世界的無線電波、調頻廣播、電視信號、雷達信號,以地球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光速擴張,早已掠過了數千顆恒星和衛星,卻沒有收到過類似的回應。
1957年,前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Sputnik-1。
其他大國緊隨其后,在62年里向太空發射了約200顆人造衛星和太空探測器,航跡遍布月球、太陽系八大行星、冥王星乃至哈雷彗星。
1972年,阿波羅17號執行了人類迄今最后一次登月任務,返航至距離地球45000公里時,為地球拍下了最著名的一張照片——藍色彈珠。(就是微信之前的啟動頁面!
人類第一次從太空看清母星的樣子,這個脆弱的小小星球獨自漂浮渾然一體,旋即在地球掀起了全球化的新思潮。
1990年,旅行者1號飛掠海王星,來到距地球60億公里開外。
卡爾·薩根說服NASA將它的攝像頭轉向地球,完成了人類最遙遠的一次回眸——暗淡藍點。
在龐大的包容一切的暗黑宇宙中,我們的行星只是一個孤獨漂浮的斑點,大小還不及照片里的一個像素。
在1994年康奈爾大學的公開演講中,卡爾·薩根向公眾展示了這一照片,并分享了他的思考:
“我們成功地(從深空)拍到這張照片,細心再看,你會看見一個小點。
看看那個光點,它就在這里。那是我們的家園,我們的一切。
你所愛的每一個人,你認識的每一個人,你聽說過的每一個人,曾經有過的每一個人,都在它上面度過他們的一生。
我們的歡樂與痛苦聚集在一起,數以千計的自以為是的宗教、意識形態和經濟學說,所有的獵人與強盜、英雄與懦夫、文明的締造者與毀滅者、國王與農夫、年輕的情侶、母親與父親、滿懷希望的孩子、發明家和探險家、德高望重的教師、腐敗的政客、超級明星、最高領袖、人類歷史上的每一個圣人與罪犯,都住在這里——一粒懸浮在陽光中的微塵。
……
有人說過,天文學令人感到自卑并能培養個性。
除了這張從遠處拍攝我們這個微小世界的照片,大概沒有別的更好辦法可以揭示人類妄自尊大是何等愚蠢。
對我來說,這強調說明我們有責任更友好地相處,并且要保護和珍惜這個淡藍色的光點——這是我們迄今所知的惟一家園。”
拍下了這張照片的旅行者1號,則是距離我們最遠的航天器。
經過35年的航行,它于2012年成為第一個穿越日球層進入星際介質的探測器,旅行者2號則在上個月剛剛成為了第二個。
兩個孿生姊妹極其精妙地利用了176年一遇的行星幾何排列,借助引力彈弓以迄今最快的速度向太陽系邊緣飛馳,而且都隨身攜帶了一張預計壽命長達10億年的金色銅質唱片。
金色唱片包含了幫助外星文明校準時間的氫原子鐘、定位坐標的脈沖星圖,還有飽含善意的人類DNA及解剖圖像,語言問候和音樂集錦,其中就有來自中國的四種方言(普通話、閩南語、粵語、吳語)和古曲《流水》。
更為浪漫的是,唱片內甚至還加入了一段墜入愛河的年輕女子充滿幸福的腦電波——
來自27歲的安·德魯揚,金色唱片項目的創意總監,卡爾·薩根的第三任妻子,本片的導演和監制。
需要經歷3萬年的飛行,金色唱片才能隨旅行者們飛出太陽系。
所以不必費心地外生物的威脅了,即使那時候人類文明僥幸還沒消亡的話,也早已不會留在地球。
反過來想一想,在數億年后的某一天。
如果有一位外星考古學家從星際之海偶然打撈上這顆人類文明的“時間膠囊”,也許就能從這些信息中摸索出我們曾經存在過的唯一痕跡。
感謝偉大的卡爾·薩根,讓我們知曉了自己的卑微和狂妄,同時又賦予了我們一個更大的宇宙。
多年前的一次流星雨夜,我偶然跟著天文學師兄一眾在野外觀察星空。當時許的愿望早已模糊,但當時的興奮卻此生難忘。
當光年之外的星光越過這幾年的時光灑落此刻的地球,我就仿佛又回到了那個時候。
生活的蠅營狗茍仿佛有了一瞬的清凈,我想送給你們卡爾·薩根的一句話:
“在廣袤的空間和無限的時間中,
能與你共享同一顆行星和同一段時光,
是我的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