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是一條古老的河,一條神秘的河,一條英雄的河,一條美酒的河。
在赤水河沿岸的高山叢林中,每到雨季,幾乎溝溝有瀑布,走進赤水,就好像進入了一個瀑布的世界。 據說赤水地區3米以上高度的瀑布有3000多個,崇山峻嶺沒有發現的瀑布更是不計其數,因此,以赤水河命名的赤水市素有千瀑之鄉的美譽。
赤水大瀑布,別名十丈洞大瀑布,位于貴州省赤水市南部,赤水河支流風溪河上游,離赤水城區三十余公里,長江流域上最大的瀑布,中國丹霞地貌區最大的瀑布,中國十大瀑布之一。
赤水大瀑布景區,赤水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重點組成部分,世界自然遺產——中國丹霞●赤水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
風景區總面積30平方千米,以瀑布群,竹海,桫欏,丹霞地貌為特色,其中以瀑布為主,主要由十丈洞大瀑布、中洞瀑布、雞飛巖瀑布群等組成。
一、丹霞石壁
來到景區,首先看到一面高40余米的崖壁,壁上的石塊多為紫紅色砂巖,峭壁林立,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觀。
丹霞地貌是我國南方紅色巖系發育的一種特殊地貌;是地殼經過漫長的上升運動,巖層節理變化,雨水河流的沖刷逐步形成的。
巖石為什么會是紅色的呢?
當時巖石中的金屬元素在氣候干燥、溫度較高的條件下,發生了較強的氧化作用,形成三氧化二鐵和三氧化二錳這兩種赤紅色礦物元素,當地百姓將它作為染料。這種礦物就把泥沙石頭都變成了紅色,沉積成的巖石也就成了紅色的。
在赤水河畔,這樣的巖石隨處可見。有的位于赤水河中,有的則登上了高山之巔。海拔高度相差1000米這樣大的落差。這引起了人們對地球運動的無盡猜測:在距今2.3億年的中生代,赤水、習水地區是一片波濤洶涌的汪洋大海。
侏羅紀時代,這里是湖泊和內陸湖盆;后來的造山運動將這里抬升變成了陸地,形成了紅層高原,出現了大面積的丹霞地貌。因此,它的名字叫侏羅紀白堊紀紅層(一些學者把地球分為原始紀、第一紀、第二紀、第三紀、第四紀。第一紀又分為若干代,其中中生代是地球歷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時代。中生代又劃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
二、大門石雕
景區大門處豎著兩座雕塑,正面為森林老人,又名大山之神。
四、林間路、石步梯
一條林間路,旁邊是茂密的翠竹和古樹。
赤水大瀑布景區也是桫欏樹的世界。桫欏樹是一種蕨類植物,是研究侏羅紀世界的活化石。曾經被恐龍任意吞食的弱勢群體,雖歷經滄桑卻萬劫余生。
在這里,依稀可以看到大瀑布的頂部以及空中彌漫著得水霧。
八、大瀑布
赤水大瀑布,瀑高76米,寬80米,瀑水從懸崖絕壁上傾瀉而下,似萬馬奔騰,氣勢磅礴。
石頭上“十丈洞大瀑布”是聶榮臻大將軍題寫的。
為什么把瀑布說成洞呢?比如四洞溝、十丈洞等。《說文解字》回答:洞者,激流也。
環顧四周冉冉升騰的水霧,在陽光下變幻出迷人的斑斕五彩,飛架起通天彩虹橋。
晴天麗日,瞬息間出現神秘的“佛光環”,環護著游人,一人一環,人動環隨,令人嘆為觀止。
周圍的觀瀑臺、浪琴灣、龍女潭、飛鴻橋,三圣殿、暗瀑、靈龜石、人妖巖,還有杜鵑林、茶花林、鵝掌楸、楨楠樹等景觀的呼應洗染、映襯壯景,更顯大瀑布的磅礴風姿。
大瀑布前的“龍女潭”,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據傳,遠古時代,十丈洞一帶久旱成災,龍王三公主趁老龍王外出,私降甘霖拯救眾生萬物,玉帝一怒之下把三公主囚禁潭底,深潭由此得名“龍女潭”。三公主身居龍潭仍不改初衷,每遇久旱無雨,就會駕彩虹化雨為瀑,拯救眾生,至今,大家只要駐足龍女潭邊,環顧護繞身旁的“佛光環”,就能聽到龍王三公主銀鈴般的笑聲,油然而生對這位善良美麗的龍女敬意。
赤水大瀑布長期隱藏深閨,直到明代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太監謝安奉皇命為皇宮采集優質楠木建宮殿,才成為闖入圣潔之地初始風采的第一人。謝安進入風溪河谷采木的時候,十丈洞一帶環境古樸,原始森林茂密,野獸出沒無常,交通極為不便。因此,謝安采伐了木材卻運不出去,無法向皇帝復命,只好隱居深山野林二十多年,開青播種,自耕自食。據說有人曾看見深潭里沉沒有謝安當年采伐的楠木。清代仁懷直隸廳同知陳熙晉偶進十丈洞,驚嘆大瀑布的雄奇壯觀,有感于太監謝安的遭遇,無意間賦詩一首卻成了最早發現十丈洞大瀑布的文字記載。
詩云:
洞深十丈鎖云煙,謝監棲遲二五年。
采木使臣歸未得,山中開青已成田。
明代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距太監謝安進風溪河谷采木230多年后,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雇短夫遵大道南行”考究了黃果樹瀑布,卻因交通梗阻未能發現十丈洞瀑布,僅只推舉黃果樹大瀑布為中華大瀑布之最。
直到1986年7月19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首次向世界播放發現十丈洞大瀑布奇觀的新聞,這才揭開了十丈洞大瀑布神秘的面紗,廣為世人所知。
中國科學院考察隊的專家們在考察報告中稱:“論整體景觀,十丈洞當為我國最佳瀑布之一”,可以和黃果樹瀑布相媲美。
赤水大瀑布被國內外專家譽為“華夏又一瀑布奇觀”、“神州丹霞瀑布奇觀”;畫壇泰斗劉海粟老先生題譽為“空谷佳人”。
不少詩人墨客為這一瀑布奇觀寫禿了筆頭:“銀河天上落,”“生不逢地無限恨,能有幾人識壯觀?”有著無窮的壯懷、無盡的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