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平遙縣,是中國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縣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杰出范例。
平遙古城,也是中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市之一。
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平遙古城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篇二、城墻
平遙古城墻,與陜西西安城墻、湖北荊州城墻、遼寧興城城墻并列為中國現存最完好的四座古城墻。
平遙古城墻馬面多,造型美觀,防御設施齊備,為中國歷代筑城之僅有,并以筑城手法古拙、工料精良堪稱于世,是研究中國古代筑城之制的珍貴資料。
篇五、平遙縣衙
坐落于平遙古城中心,始建于北魏,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坐北朝南,南北長二百余米,東西寬一百余米,房屋二百余間,主從有序,錯落有致,是中國現存的明清時期縣衙的典型建筑。
中國歷代以來,土地、賦役、戶籍、訴訟等國家的政務,最終依托于地方來處理。在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縣始終是封建政權的基層組織,主持縣衙的官員亦被稱作當地的“父母官”。明清時期,共有149任知縣在這里為官。
我國目前尚存的古代衙署已屬罕見,除直隸總督署、南陽府衙、霍州署以及內鄉縣衙外,平遙縣衙是其中保存完好的一座。
平遙縣衙遵循封建禮制,左文右武,前朝后寢。
中軸線上有六進院落,由外至內依次為:大門、大堂、宅門、二堂、內宅和大仙樓,大堂又叫“親民堂”,內宅又叫“勤慎堂”。
東側線上由北至南有花廳、常平倉、贊侯廟、土地祠,常平倉又叫錢糧廳。西側線由南至北有:牢獄、公廨房(遺址)、十王廟、洪善驛、督捕廳。
1、第一進院落◇儀門
進入縣衙的第一進院落,可看到東西各有窯洞六間,取六六大順之意,這就是賦役房,為明萬歷年間的建筑,是收取賦稅錢糧的場所。
儀門是縣衙的第二道門,顧名思義,即“禮儀之門”。
2、第二進院落◇大堂
進入儀門,到了縣衙的第二進院落,六房對稱設置,清一色的青磚灰瓦,六檁硬山前廊式。“吏”“戶”“禮”居東,“兵”“刑”“工”居西。
進入大堂,可看到正中屏風繪有山水朝陽圖(又叫海水朝日圖),屏前高出地面一尺的地方稱作“臺”,臺上四根柱子圍成的空間,叫“官閣”(因大堂四面通風,冬天在此工作肯定寒冷,故在案下放一火爐,用以取暖,也叫“暖閣”),是知縣發號施令的法堂。
在封建社會,人與人之間地位不平等,原告和被告進入大堂必須下跪于堂前東西兩塊跪石上,原告在東,被告在西,由于東尊西卑的緣故,古代案件在審理之前,被告的地位是低于原告的,無形之中,部分肯定了被告有罪的事實。
3、第三進院落◇宅門
宅門是通往內宅的咽喉之地,旁邊設有“門子房”,相當于的保衛科。有人想見知縣首先得通過門子,人們圖方便,給門子好處,行賄賂,塞紅包,這就是現代人所講的“走門子”的歷史淵源。
4、第四進院落◇二堂
穿過屏門,便可見二堂,二堂外懸一聯,曰:
與百姓有緣才來到此
期寸心無愧不負斯民
其意不言自明,下聯“愧”字少了一點,而“民”字多了一點,意即對百姓要少一點愧疚,這種巧妙的寓意法則是中國文字所特有的。
二堂正中屏風繪有“松鶴延年圖”,比大堂的“山水朝陽圖”多了幾分生活氣息,公案上的令簽也只有黑色令簽,沒有紅色令簽,說明在這兒是不能判死刑的。屏風上方懸有匾額“思補堂”,原稱“退思堂”,均為退思補過之意。
5、第五進院落◇內宅
過了二堂,就到了知縣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內宅,也叫“勤慎堂。
內宅中間是客廳,當時的秘密案件、不公開的案件在這兒審,所以老百姓稱這兒也是“三堂”。東梢間是臥室,西梢間是書房。東西廂房為客房。
6、第六進院落◇大仙樓
大仙樓是縣衙中軸線上最后一進院落,是縣衙中保存下來唯一的元代建筑。
樓下正房是典型的北方建筑——窯洞,冬暖夏涼,是知縣吃飯的餐廳,對聯:
柴米油鹽醬醋茶除卻神仙少不得
孝悌忠信禮義廉無有銅錢可做來
窯洞中間是宴請上司的地方,東梢間是供知縣喝茶的,西梢間是吃飯的地方,西梢間墻上是知縣的菜譜。
7、花園
從大仙樓東廂房穿過,就到了縣衙東側線的花園。知縣不帶家屬,平時享受不到天倫之樂,所以留個娛樂的場所也是應該的。篇六、票號
1、日升昌票號(中國票號博物館)
日升昌票號是中國第一家專營存款、放款、匯兌業務的私人金融機構,開中國銀行業之先河,是中國現代各式銀行的“鄉下祖父”。
日升昌票號成立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從此結束了中國鏢局押送現銀的落后形式。
日升昌票號總號設于古城繁華街市的西大街路南,分號達35處之多,遍布全國大中城市、商埠重鎮。日升昌票號以匯通天下聞名于世。
如今的日升昌票號已改為中國票號博物館,共設有20余個展廳,大體上分為史料展示和原貌展示2部分,從中可以看出中國民族銀行業的發展軌跡。
走進大門,里面是一個不大的院落,左右兩側是“信房”和“賬房”。
“信房”是處理總號與各地分號的業務往來,行市要情,平遙日升昌票號發布指示,組織人事調配的重要機構。
“帳房”是票號總理總號帳目,負責銀錢出納的重要機構。
庭院的正面為三間“中廳”,是接待重要客戶和商討總分號營業事宜的地方。
中廳后面隔一個小院是后廳,是日升昌的最高指揮部。后廳門楣上掛有光緒皇帝題寫的“匯通天下”匾額。
2、蔚泰厚票號
蔚泰厚票號是繼日升昌創辦之后國內第二大票號,總號地址與日升昌僅一墻之隔。
蔚泰厚原是綢緞店,眼見日升昌由顏料莊改為票號后生意興隆,十分眼紅,但苦于無人能夠經營票號。恰巧這時日升昌副經理毛鴻翙與經理雷履泰鬧意見,毛受到排擠,就趁機把毛氏拉了過來。毛氏感謝財東對他的賞識,一心與日升昌決一雌雄,銳意經營,使票號業務蒸蒸日上。
蔚泰厚又將蔚豐厚、蔚盛長、天成亨、新泰厚四家商號改組經營為票號。一時間,平遙地面號稱“蔚”字五聯號的一大批票號隆重上市,打破了日升昌票號獨家一統天下的壟斷局面。
中廳是業務接待談生意的地方,這里的家具、擺設都是紅木和紫檀高檔家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票號當時的氣魄和勢力。
后院展廳里,介紹了蔚泰厚及其五聯號十位杰出票號人物。
3、蔚豐厚票號(古民居)
“蔚豐厚”票號,位于古城西大街18號,現在已辟為古民居博覽苑。
該院面闊五間,是南北兩套院串連在一起的大宅院。
北院坐南朝北,大門臨街,屬典型的商號經營性四合院;南院坐北朝南,大門隱于深巷中,由“一主兩跨”帶一個后院組成,屬標準的民居性四合院。
南北院由一條狹窄的過道相連,墻高宅深,布局特殊,建造精良,以“元寶院”而著稱。
4、蔚盛長票號
蔚盛長票號是平遙“蔚”字五聯號之一,由原設于平遙城內的綢緞莊改組而成。
1900年(光緒26年),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西行路過平遙時,因提取醇親王匯來的銀兩下榻蔚盛長票號。1912年求到了書畫篆刻大師吳昌碩先生的墨寶“光緒行宮”四字,故又名“光緒皇帝下榻處”或“光緒客棧”。
5、百川通票號(晉商家私博物館)
百川通曾經是中國十大票號之一,票號舊址現在開設為百川通晉商家私博物館,陳設了明清時期的名貴家私。
通過這些高檔家私,可以清楚地知道明清時期的晉商們是如何興旺發達、如何富有,同時了解一些中國家私發展史。
篇七、協同慶錢莊
協同慶是平遙古城規模最大的錢莊院落。
建筑之宏偉、規模之龐大,講究之豪華,功能之齊全,在平遙商鋪院落中實屬典范。
篇八、鏢局
1、中國鏢局博物館
平遙古城除了昔日的票號,最多的就是昔日的鏢局,在財富集中的地方,鏢局與票號是同呼吸共命運的行業。
中國鏢局博物館位于古城南大街中部,講述了鏢局這一行業的產生,經營管理,揭示了鏢局在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對商品流通領域做出的貢獻;介紹了鏢局保鏢的煞星,中國著名的十大鏢局、十大鏢師。
鏢局產生于明末清初,走鏢形式分旱路和水路兩種,旱路有南道和北道兩類。
走鏢時的重要交通工具是鏢車,它的特點是只有一個車輪,這樣走起路來平衡不好把握,但走崎嶇不平的山路比較方便。鏢車上面的三角形小旗稱鏢旗,上面的字是代表總鏢頭的姓,在走鏢過程中,劫鏢的人會看是誰保的鏢,如厲害的鏢頭,他們不敢亂劫。
走鏢時,如看到很遠的山上有土匪的時候,就需喊鏢,如喊鏢不行的話,需春點對話,春點是武林中的行話,只有鏢局內部的人知道,外部人根本聽不懂的,如春點不行的話,就得兵刀相見,以死相拼,所以當鏢師在每走一趟之前就已經打點好了家里的一切。
鏢局有很多業務,如:坐店、護院、守夜,而且保鏢中也有一些規定和戒律,1、戒住新開店房;2、戒住易主之店;3、戒住娼婦之店;4、戒武器離身;5、戒鏢物離人;6、戒忽視疑點。
保鏢的人拿著官府開的通行證,帶上接收鏢物的清單,就可以走路上鏢了,遇到關口的時候,拿出通行證給他看一下,為避免糾纏,鏢師有時便順手塞給他們一些銀兩,就可以順利通過了。
鏢局是個很特殊的行業,它賴于江湖上有強盜才能生存。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票號、銀行、鐵路、郵政、輪船的開通,至民國初年活躍了三百多年的鏢局漸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分前、中、后、樓院四部分,開設6個展室和兩個展區,充分而真實地再現了清代乾隆以來我國鏢局的獨特風貌。
華北第一鏢局,指道光年間由王正清、戴二閭、左二把成立于平遙、祁縣、文水等地的“同興公”、“太汾”、“昌隆”三大鏢局。而王、戴、左三人,武德昭著,武藝高強,名振大河上下。
鏢局在后院辟有練武場,常有武術愛好者在此習練,也常有游客參與活動。
平遙名揚京城、威震全國的王正清武林大師創立于清咸豐五年(1855)年。
其子王樹茂盡得其真傳且有青出于藍之勢,因而同興公鏢局創立之始就成為當時全國著名的鏢局之一。
篇九、陳列館、博物館、故居
1、匯武林武術陳列館
位于古城西大街繁華地段,與中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倚門相望。
這里曾是清末民初平遙著名八卦掌拳師王倫先生的舊居,曾是南北各地內家外家拳師以武會友、切磋技藝的場所。
分前后兩個部分,前院是展館,后院是演武廳和習武場。
全館九大展室:歷史久遠、今日輝煌、英豪武將、武林十杰、太極宗師、形意高手、八卦名家、儒釋道始祖等,令人步步入勝,層層剝繭,有樂有思歸之趣。
2、中國珍奇報紙陳列館
中國珍奇報紙陳列館藏報數量6萬余種,110余萬份。前身是中國私家藏報第一館——苗世明藏報博物館。
該館收藏成果于2001年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列為“報刊收藏基尼斯之最”。
館藏包括清代名國珍奇報、五十年代及文革時期的系列報刊、山西及全國重大時事報、部分各國報紙、少數民族報刊等,還有特大的報、最小的報,發行時間最短的報,手掌報、名片報、絲綢報、煙標報、雨傘報、扇子報等。
3、中國商會博物館(平遙商會)
在原平遙商會舊址創辦。光緒七年(1881)這里開辦了匯源涌票號,宣統三年(1911)平遙商會買了過來作商會會所,解放后商會改組為工商業聯合會。2002年創辦中國商會博物館。
中國商會博物館以中國商會歷史變遷為主線 ,以商會管理文化為中心 ,以聯誼工商各界人士為紐帶,同時設有聯誼會,研究室,購物休閑部等附屬機構。
4、天吉祥博物館
位于古城南大街北口路東20號,由著名書法家徐文達先生題寫館名。
館址系明代建筑,為面闊六間的二進四合院,是研究古商鋪建筑難得的活標本。清代,平遙著名貨莊長盛蔚曾設號于此。
館內設有7館14室。館藏珍品以不同歷史時期的家俱、瓷器、書法、繡品為重點。
整座院子坐北向南,是由兩主院、兩跨院組成的傳統住宅群體。
雷履泰,作為日升昌的首任掌柜,中國票號的創始人,在其發跡時,也同北方商人一樣 ,大興土木 ,修建宅院。
篇十、平遙文廟
平遙文廟有“小故宮”之稱,規模宏大,規制齊全,也有一條類似的中軸線。
1、欞星門
氣勢恢宏的欞星門是平遙文廟的主入口。
2、大成門
跨入欞星門,是文廟的第一進院落。院中泮池為文廟的象征性建筑。泮池圍欄石板精雕各式吉祥圖案。有琴、棋、書、畫、輩輩封候,犀牛望月……,扶手上刻桃榴,寓孔子弟子眾多,桃李滿天下之意。3、大成殿
大成殿為文廟主殿,面闊5間,進深五間,是全國現存文廟中罕見的宋金時期建筑。
穿過大成殿兩側的東西腋門來到第三進院,首先看到大成殿后墻上碩大的“魁”字。傳說當地如有高中的狀元,可從欞星門中間甬道進入大成殿,即可打開“魁”字門,通往敬一亭舉行祭天儀式,寓“一舉奪魁”之意。
5、尊經閣
第五進院主體建筑尊經閣,明初(1570---1572年隆慶四至六年)建,后廢,近年復修。6、超山書院
尊經閣兩側為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創建的古陶書院,后改名超山書院。是清代官民聯辦學堂。
篇十一、城隍廟
城隍是漢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漢族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城隍神是中國老百姓早年奉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尤其是明清兩代,普天之下各府、州、縣城,包括皇城之內皆修有城隍廟,對城隍神的奉祀亦被列入國祀之典制。
平遙城隍廟位于平遙古城隍廟街中段,三廟合一,中間是城隍廟,東邊是灶王廟,西邊是財神廟。
1、城隍廟戲臺
城隍廟戲臺為重檐二層歇山回廊式建筑,一層為磚砌臺基,臺基內部為空心,上部搭設木制樓板,臺基中還設置有五個大甕,自然形成一個大音箱。戲樓背面書“敢入”二字,相傳為我國著名書法家傅山先生親跡,入字寫得頗有風采,形似“刀”字,這兩個字直指人心,對善惡不分的人提出了嚴厲的質問。
2、灶君廟
灶君廟,是管吃喝的一座廟。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先解決吃喝溫飽,然后安居樂業,繼而追求大富大貴,所以要先參觀灶王廟,再求城隍保平安,最后去財神廟見財神。
3、獻殿、城隍殿
獻殿,故名思義就是上香許愿、進獻祭品的場所。
城隍殿,古人認為,凡與人們生活有關的事物皆有神在,城池與人生活密切相關,當然也應有個城神來保佑百姓,于是產生了城隍。
4、財神殿
財神是中國古人心目中掌管錢財的神,他能給人帶來“大富、大貴”。所以,財神在民間信仰特別廣泛。
5、寢宮
后院的寢宮自成院落。東廂房為知縣齋宿堂,以前平遙知縣上任前,需先拜謁文廟和城隍廟,并在城隍寢宮院齋宿一日,以“聆請神教,端正為官之德”。西廂房為道士室,由城隍廟道長陪宿。
清虛觀作為元至清古建筑,始建于唐顯慶二年(657年),原名太平觀,幾經易名,至清代復稱“清虛觀”至今。
清虛觀共有十座建筑,前后三進院落,在中軸線上有牌樓、山門、龍虎殿、三清殿、純陽宮、玉皇殿,充分立體地展示中國道教文化。
1、清虛仙跡
傳說清康熙年間的一天,曾有一位其貌不揚的老人出現在清虛觀,并在玉皇閣的柱子上留下“一心二仁人”五個字,當時的住持根據字跡和相貌考證,認定這位老人應該是道教八仙之一的呂洞賓,由此有了“清虛仙跡”的動人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