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
[Eriobotrya japonica]
校園巧設枇杷園,綠樹站崗年復年。
初夏枇杷枝上掛,行人駐望口流涎。
頑皮童少心頭癢,爬樹持竿勇采鮮。
青果縱然還澀口,花開小臉喜顛顛。
枇杷新蕾何時結?甚時開花甚容顏?
童少誰知曉?愛花者誰曾走近小花前?
愛吃枇杷不賞枇杷花,只因花不艷。
枇杷小花遠喧囂,靜靜結果多又圓。
開花還是寂寞好,最好遠離車馬喧。
身居鬧市何能爾?陶潛曰:心遠地自偏。
注:
1、枇杷,薔薇科。常綠小喬木。原產于我國湖北西部及四川,以福建、浙江、江蘇等省栽培最盛。張騫出使西域,帶回西域樂器琵琶,人們發現枇杷葉形狀酷似琵琶,故起名“枇杷”,與“琵琶”同音,換木旁表意。枇杷樹皮灰褐色粗糙,葉長橢圓形,有鋸齒,革質,背面有茸毛。圓錐花序,有銹色絨毛,花冠淡黃白色,花小。11~12月開花,翌年初夏果熟。果近球形或橢圓形,橙黃或淡黃色。枇杷秋日養蕾,冬季開花,春來結果,夏初成熟,承四時之雨露,可謂得天獨厚。正如明代王象晉所撰《群芳譜》說:“枇杷秋萌、冬花、春實、夏熟,備四時之氣,他物無與類者。”故被譽為“果中之皇”。宋代詩人楊萬里有《枇杷》詩曰:“大葉聳長耳,一梢堪滿盤。”因為枇杷花小簇聚,不鮮艷,不顯眼,無人賞摘,結果就多,一梢之果就能滿盤。其果肉柔軟多汁,酸甜適度,味道鮮美。枇杷果、核、葉及根均有藥用價值。樹供綠化觀賞,花為良好蜜源。憨夫日前在校園一枇杷樹下,正站在借來的椅子上拍攝枇杷花,一位路過的中年漢子見狀,竟驚異地說:“神經病吧,什么花不能拍,這樣的花有什么拍的?”他竟不知這是枇杷花。我笑而告之,他興奮地說:“哦,這是枇杷花,枇杷很好吃!”
2、陶淵明《飲酒二十首》詩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結廬,筑室居住。爾,如此。偏,偏遠。諸葛亮有“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名句。看來,我們校園枇杷樹深知此理。
以下圖片攝自華中師范大學校園枇杷園(2009.11月下半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