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湖高新軟件園
東湖高新區基本情況
一、基本情況
(一)發展歷程:不斷上升的國家戰略
1988年:東湖高新區創建成立;
1991年:被國務院批準為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2001年:被原國家計委、科技部批準為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即武漢·中國光谷;
2009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是全國105家高新技術開發區中特批的三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之一(北京中關村、武漢東湖、上海張江);
2011年4月:中組部和國務院國資委確定武漢未來城為四家全國“中央企業集中建設人才基地”之一(北京、天津、杭州、武漢)
2012年5月:獲批東湖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二)自然環境:山水之城
規劃面積518平方公里,生態用地總面積282平方公里,占55%;城市建設用地236平方公里,占45%,其中產業研發用地80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區100平方公里,產業園區43.8平方公里。
(三)智慧之城:中國第二大智力密集區
常住人口40多萬。集聚了42所高等院校、56個國家、省部級科研院所、58名兩院院士、20多萬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和80多萬在校大學生,是中國第二大智力密集區。
創意產業基地效果圖
(四)活力之城:累計注冊企業2.37萬家
目前,已累計注冊企業2.37萬家,高新技術企業481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61家,上市公司32家,新三板掛牌企業29家。
平均每個工作日注冊科技類企業12家。
(五)經濟發展情況:近3年經濟總量翻番
自2009年以來,高新區企業總收入保持年均30%的增長速度。經濟總量3年翻番。在科技部的排名從第10位上升到第4位。
2012年,東湖高新區完成企業總收入5006.36億元,同比增長31.39%;
2013年上半年,東湖高新區完成企業總收入2880億元,同比增長28.79%;預計2013年全年企業總收入可達到6500億元。
二、產業發展情況
(一)產業結構:“131”格局
基本形成了光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生物醫藥、新能源環保、高端裝備制造、高技術服務業競相發展的“131”產業格局。
(二)產業分布:一區八園
已建成或正在建設光谷生物城、光谷未來科技城、光谷東湖綜合保稅區、光谷中華科技產業園、光谷左嶺產業園、光谷中心城、光谷現代服務業園、光谷佛祖嶺產業園。
(三)主導產業
東湖高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2012年,光電子信息、生物、高科技服務等主導產業增長30%以上。高技術服務業達1002億元,成為高新區第二個千億元產業。光谷生物城躋身全國生物產業基地前三甲。
創意產業基地效果圖-鳥瞰夜景
■光電子信息產業
是代表國家參與全球光電子產業競爭的主力軍。誕生了中國第一根光纖,中國第一個光傳輸系統;已建成我國最大的光纖光纜研發生產基地、我國最大的光電器件研發生產基地,我國最大的激光產業基地;其中光纖光纜生產規模全球第一,占據世界市場份額25%,國內市場的60%。(激光企業200多家,市場占有率連續11年超過50%);擁有我國光電子領域唯一的國家實驗室——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
在光通信、激光、集成電路、光顯示、半導體照明、地球空間信息等領域,在國內具有較強競爭優勢。
代表性企業:
烽火科技集團:武漢郵科院是是中國光通信的發源地,其下屬公司烽火科技是目前全球唯一集光電器件、光纖光纜、光通信系統和網絡于一體的通信高技術企業,主導制定了4項國際通信標準。2012年完成銷售額168億元;
長飛:光纖拉絲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光纖銷售規模全球第一,2012年年產值70億元;
光迅科技:光電器件市場占有率排名全球第七名;
華工科技:中國最大的激光設備制造商,汽車頂蓋激光焊接工藝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武漢銳科:自主研發和生產的高功率光纖激光器打破了國外少數公司的產品價格壟斷和技術封鎖。
■生物產業
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即光谷生物城)2007年經國家發改委批復,是高新區以“千億產業”思路建設的第二個國家級產業基地。在全國26個生物產業園區中,2012年光谷生物城被權威評級機構BioInsight評為全國“最佳生物產業園區”第三名。
重點圍繞生物醫藥、生物農業、醫療器械、生物制造、健康服務和生物能源六大領域,建設生物創新園、生物醫藥園、生物農業園、生物制造園、醫療器械園、醫學健康園等6個專業園區。
2008年底,光谷生物城開工建設。近五年來,引進和培育各類企業469多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9家,(包括輝瑞、賽默飛世爾、拜耳作物、費森尤斯等)、3家央企(國藥集團、中國農業發展集團、中國種子集團)、1家跨國企業(柏林化學)落戶,上市企業11家。
引進海內外高端生物人才團隊244個和院士項目10個,18人入選中組部“千人計劃”,占湖北省生物領域“千人計劃”一半。
2012年,生物產業實現收入401.12億元,同比增長32.78%;今年上半年,實現收入258.62億元,同比增長35.45%。
三、光谷自主創新能力
涌現了一批世界領先的成果。
在光通信三超領域(“超大規模、超長距離、超高速率”光傳輸)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我國首臺萬瓦連續光纖激光器,中國成為繼美國后世界第二個掌握此技術的國家。
高端數控系統打破發達國家技術封鎖
國際領先的植物提取人血清白蛋白技術,全國首例水稻表達人血白蛋白產業化;
全球首次商用可控制可定位膠囊內鏡機器人系統。
全球首條萬噸級生物質燃油生產線正式投產。非糧生物質液體燃料技術國際領先。
國內工作幅面最大的3D打印裝備
光谷企業累計主導創制國際標準10項、國家標準200多項。
2012年專利申請量達到10365件,占武漢市專利申請量的43%。
在科技部公布的全國高新區評價中,東湖高新區綜合實力居全國第4位(北京、上海、深圳),技術創新能力排名第2位(北京)。
四、光谷體制機制創新
■人才特區:
近四年來,高新區累計投入專項資金7.64億元,圍繞特色產業,吸引海內外高層次人才4500多名、人才團隊1500多個,173名國家“千人計劃”頂尖人才、5000多名博士在企業創新創業。四年企業工作的博士增加量超過前二十年總和的1.5倍。
■資本特區:
——集聚21家銀行分支機構,13家科技支行,成為全國高新區科技支行最集中的區域。
——集聚股權投資機構200多家,匯聚200多億股權投資資本,是中部風險投資最活躍的區域。
——集聚上市公司32家,新三板掛牌企業21家,資本市場累積融資超過500億元,是全國高新區上市公司最密集的區域之一。
——集聚武漢光谷聯交所等8家交易所,累計交易額超過5000億元。光谷聯交所是全國四大產權交易機構之一。
■政策特區:
1、出臺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創新的“黃金十條”
共有10條政策,其中核心的有2條:一是科技成果處置權改革;二是允許和鼓勵科研人員留崗創業、轉化成果。
2、國務院批復的三項財稅政策試點
研究開發費用加計扣除
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
股權獎勵個人所得稅分期繳納
■創新創業平臺:
1、組建6家企業化運作的新型工業技術研究院
建設了武漢光電、生物、新能源、智能裝備、導航與位置服務、地質資源環境等6個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
按產業需求,實行市場導向、企業化運作、可進可出的運行機制。
2、組建了35家協同創新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有光纖接入、地理信息系統、激光加工、光纖材料、重型機床、紅光高清等6家國家級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3、建設25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其中國家級8家,總面積22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2000家
五、光谷文化
敢于冒險崇尚成功 寬容失敗激勵創新
六:光谷目標
——在光電子、生物、地球空間信息及應用服務等領域形成若干個擁有技術主導權的特色產業集群;
——形成有利于創新創業的體制機制體系和環境;
——到2020年,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將實現企業總收入30000億元;
——成為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園區,享譽世界的“光谷”。
【游久網(uuu9.com)責任編輯:小夢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