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中 含“人參”的方劑有 22 方,去掉重復的方劑,共 36 方。
1. 養(yǎng)陰生津。如小柴胡湯加減,“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 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 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 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與小柴胡湯主之”“若渴,去半 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樓根四兩”,又如“若渴欲飲 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都是運用人參養(yǎng)陰生津的功效。
2. 扶正祛邪。小柴胡湯是和解劑的代表方,也是少陽病 的主方。聯系《傷寒論》第 97 條:“血弱氣盡,腠理開,邪 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正邪紛爭,往來寒熱,休 作有時。”患者體質較弱,感受傷寒之邪,正邪紛爭,用人參 扶正祛邪。
3. 補中益氣。《傷寒論》在理中丸加減中提到,“腹中痛 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金匱要略》云:“胸痹心中痞, 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 參湯亦主之。”胸痹的基本病機是陽微陰弦,病性為本虛標 實,以標實為主者用枳實薤白桂枝湯,以本虛為主者用人參 湯。另外,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黃連湯、 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中的人參均有補中益氣的功效。
4. 補益心氣。如炙甘草湯,重用炙甘草四兩并合用人參 二兩補益心氣,以通心脈,所以炙甘草湯又稱復脈湯。
5. 救逆固脫。代表方如四逆加人參湯、茯苓四逆湯,條文見 于 《 傷 寒 論 》:“ 惡 寒 ,脈 微 而 復 利 , 利 止 , 亡血 也 , 四逆加人參湯主之。”“發(fā)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臨床常用參附湯搶救陽虛欲脫休克患者,癥 見畏寒肢冷、聲低息微、冷汗淋漓、脈微欲絕。
摘自《神農本草經》講堂實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