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湯:附子,白芍,白術,茯苓,生姜
五苓散:豬苓、茯苓、白術、澤瀉、桂枝
雖然兩個都是治療下焦水濕的,但不同的是五苓散證是表邪入里,膀胱氣化失職,引起的小便不利,還有少腹里急(現在來講就是膀胱發脹,也就是脹尿了),又有表邪未解,才有了桂枝少量解表,把豬苓澤瀉作為主藥利尿,如果證明表邪未解?脈浮就是表有邪,你看感冒都是脈浮
如何說脈浮就是表邪?邪氣還沒有入里,在表面就被陽氣擋住了,而陽氣出來抵抗,脈象就出現浮,也就是陽氣出來跟表面邪氣打架了
接著說,真武湯治的是腎陽虛,陽不化氣的水濕,正因為腎陽虛,就會表現出下利,腳水腫,腹痛,四肢沉重等,尺脈是沉微或者無力,尺脈就是腎呀。
五苓散是小便不利,膀胱氣化不好,所以膀胱脹尿了,小便偏少出不來;而真武湯是小便多,下焦寒冷,腳易水腫,一個是太陽證(五苓散),一個是少陰證(真武湯)仔細辯證就能明白
那為什么叫五苓散?方中用藥五味,以苓為主,所以叫五苓散,五苓散中“苓”通“令”,意思是命令水行之意,迅速發散而讓水排出,我這樣講,大家膀胱脹,尿出不來,就會想到五苓散了
那為什么五苓散原方作為散劑,而不作湯劑呢?因為水濕要淡利才走得快,如果你用煮的話,藥味太濃,就會減輕它的利水之性了。當然現在一般都是湯劑,所以大家不用煮太久,以免削減其藥性
講的散劑,順便講下腎氣丸(附子,桂枝,山萸肉,山藥,干地黃,牡丹皮,茯苓,澤瀉),為什么做成丸,而不用湯劑呢?因為方中山藥,干地黃煮水之后變得滋膩,就不利于水濕的逐出,還妨礙了脾胃的運化,這就是要生用不能煮,一煮就糊
方中講到中藥,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