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0歲高齡的中醫泰斗李今庸入選國醫大師,成為湖北省第一個獲得此項殊榮的中醫。獲得這一中醫界最高榮譽后,他向中醫教育局建言:“如今國家培養的大批醫學碩士生、博士生不會看病,我認為這不是學生出了問題,而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
干凈利落,一語中的。
有人說,中國的教育界有一個怪現象:想做文學家,千萬不要上中文系,否則一輩子寫不出好文章;想做哲學家,千萬不要上哲學系;想做教育家,千萬不要讀教育學院。雖說有點危言聳聽,但有一定道理。這種現象在應用學科里,尤為常見。比如說傳統武術。按理講,體育學院應該臥虎藏龍,有很多武術高手。其實不然,懂行的人都知道,武術學院里的學生整天練的武術,是用來“表演”的,不是真功夫。真正會功夫的,都在民間。這個容易理解,畢竟現在是熱兵器時代,傳統武術用于舞臺表演也正常。
但,幾千年來孕育、拯救歷代中國人的中醫,能同武術一樣,被用于舞臺表演嗎?當國家培養的大批中醫博士只會埋頭寫論文、講理論,卻不會治病時,他們沒有將中醫發揚光大,反而在做中醫的掘墓人。
01
在某中醫藥大學的課程表上,大一、大二的中醫學科的課程設置與普通院校的課程設置無異,英語、政治、計算機這些與中醫毫無關聯的科目竟占據了大部分的學習時間。真正的中醫學科從大三才開設。在中醫學科里,西醫的人體解剖學、化學實驗課也赫然在列。
早上八點,學生拿起有機化學教材直奔實驗室,對著各種化學器皿,在老師的指導下一遍遍地做實驗。好不容易挨到下午,又是兩節C語言程序設計課。除了這些,還有各種化學生物物理實驗課、計算機程序課。
這樣的日常,讓很多中醫藥大學的學生很納悶:我學的是中醫嗎?
有記者做了一個調查,某中醫藥大學的畢業班,關于未來就業方向,有百分之八十的學生表示很擔憂,準備考研或公務員。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都產生了懷疑,能學好嗎?
一位中醫博士讀了8年中醫,女兒發燒,下了幾服藥都不見效,最后還是到西醫院去輸了液。連他自己都承認,學了這么多年中醫,基本上不會看病,因此也不太信中醫。
其實,在中醫院校畢業生中,很多人都掌握不了“望聞問切”,沒學到中醫看病的真功夫。正如《內經·靈樞》所云:“其未可治者,未得其術也。”這句話意思是,沒治好病,是沒掌握治病的方法,沒掌握治病的要領。《思考中醫》的作者劉力紅感嘆:“中國各中醫大學五十年沒有培養出一個像樣的中醫藥人才。”
02
國醫大師李今庸一一指出中醫教育弊端:一、課程設置不合理,整個教學偏重通識教育,“學生學外語的時間比看醫書的時間還多。”二、教材太亂太多,很多編者將不成熟的觀點注入其中,讓學生不知該相信誰。他以《傷寒論》舉例,“這本書版本不下幾十種,越編越厚,一家之言甚多。”三、中西醫教育比例失調,中醫學生學習西醫的時間,遠超學習中醫,“本末倒置導致學生中醫素養低下。”四、臨床機會少,臨床技能訓練缺乏。
從前學中醫是學徒制,跟師若干年,出師后學生水平一般不低,能達到小有名氣的地步;現在的中醫院校,讀五年本科,不要說達到名醫的水平,就連最基本的中藥辨識都不熟練,開個方子治感冒都沒有底氣。這種現象太普遍了。
為什么呢?
其實很簡單,中醫理論從實踐中提煉出來,學習時也要回到實踐中去。如果只是單純的在課堂上聽一些理論,背一背藥方,是不行的。
舉個例子,體育老師講足球,如果將主要時間放在大課堂上,講如何踢出貝克漢姆那樣的弧線,如何收縮肌肉,應該收縮哪幾塊肌肉,腳面與球接觸需要多少度,球要以什么速度射出……老師講得天花亂墜,力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全部用上了,學生也很努力,背得滾瓜爛熟。然后呢?
沒有然后了。
不幸的是,現在的中醫藥大學,就是這樣的教育模式。
中醫教材方面,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各中醫藥大學的各種中醫教材,全是由西醫編寫的。雖然表面上用的是中醫的詞匯和術語,但內里的思維方式以及理解,全是西醫的。所以,想學中醫的學生,從入門就學錯了,似中非中,似西非西,只會講一些中醫的語言,卻不理會其中的含義。這樣培養出來的人,大病治不了,小病治不好。
所以,真正的中醫教材應該是什么?根本無需按照西醫的方式編排教材,古人留下的經典醫術就是教材。學中醫,必須從《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古籍開始。這些醫書,每一部都是作者總結一生、嘔心瀝血得來的,比那些“教材”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03
中醫較西醫而言,更注重醫者的能力,而不在于理論的發展。中醫的理論雖然比較成熟,但是因為中醫理論之復雜,加上臨床疾病的千變萬化,更需要醫生具備較高的素質才能成長為合格的醫生。因此,如何引進優秀人才、提高人才待遇成為一個燃眉之急。
中醫教育,終究要回歸“師承”。
在中醫界,跟某一個老師學,簽協議,做公證,學制5年,然后參加考試;中國各大院校里,文史哲學科的碩士、博士教育,每周或兩周到導師家上課,跟導師學習,寫文章請老師批改,這也是師承。
學中醫,需要自信。不斷從實踐中尋找經驗,從經驗中獲得自信。而師承教育正好擁有最相配的特質——以實踐為主。
現代教育讓中醫走了樣,很多人認為學中醫門檻高,中醫難而高深。其實從古至今,學中醫并不是一間很難的事。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40歲才學醫,民國名中醫惲鐵樵38歲時棄文從醫。現代中醫名家岳美中25歲開始學中醫,自學成才,曾9次受命為外國領導人治病,為中醫贏得了聲譽。
經過翻譯的白話文,讓醫古文失去了韻味;經過現代邏輯梳理的知識體系,讓中醫的本質含義南轅北轍。只有讀原著、勤實踐、重師承,才能學到真正的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