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目標定位】
課程標準
考試大綱
考點搜索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①“百家爭鳴”的背景、概況及影響②先秦儒家思想的特點及對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借鑒意義③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張及異同比較
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
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①董仲舒新儒學的背景、內容、特點及地位②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措施及影響
【基礎知識梳理】
一.“百家爭鳴”
(一)含義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所謂“百家”,是泛指,意為數量多。所謂“爭鳴”,是指當時代表各階級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做出解釋。于是,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爭相發表自己的見解。
(二)背景
1.經濟上,隨著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隸制經濟崩潰。而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諸侯士大夫崛起。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代,各種力量在爭衡、較量。對社會變革的現實發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時弊的各種方案,就必然會出現觀點各異的現象,加上新的統治階級還未樹立絕對的權威,人們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條框的束縛和制約,盡可以暢所欲言。
3.階級關系上,“士”在社會生活中活躍起來,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
4.思想文化上,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私學的興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識淵博和閱歷豐富的文士,同時也為學術繁榮提供了輿論陣地。在社會上,一批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社會力量被稱為“諸子百家”
(三)諸子百家
1.概念:指在社會上形成的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學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和代表:
階級
派別
代表人物
主張
評價
沒落的奴隸主貴族
道家
老子、莊子
主張“無為”,希望社會退回到“小國寡民”的狀態
表現了其沒落、消極的情緒
儒家
孔子
核心思想“仁”“禮”
緩和矛盾,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新興地主階級
儒家
孟子
主張實行“仁政”
調整階級矛盾,以利于封建統治
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
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利用自然、發展生產的朝氣和信心
法家
韓非子
主張加強君主專制,提出以法治國,“法不阿貴”
體現了新型地主階級改革舊制度的進取精神和加強中央集權的迫切愿望
小生產者
墨家
墨子
“兼愛”“非攻”“尚賢”“節用”。
反映了廣大小生產者要求和平、穩定的愿望
(四)歷史地位和意義
1.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的基礎;
2.在“百家爭鳴”的過程中,各家學派相互取長補短,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
3.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爭鳴”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長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并在日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4.“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之后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百家爭鳴”的過程中,各學派互相詰難、批駁,又彼此吸收、融合,終于形成古代中國的思想。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側;道家學說構成了中國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他們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一)董仲舒的新儒學
1.背景
(1)漢武帝時西漢國力強盛,但社會也潛伏著危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2)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3)漢武帝的舉賢良對策為董仲舒闡發儒學思想提供了良機。
2.特點:把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學體系。
3.主要思想主張
(1)董仲舒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
(2)為了加強君權,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
(3)董仲舒還提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后人歸納為“三綱五常”。
4.結果
董仲舒的思想主張,對于扭轉內外松弛的局勢十分有利,深受漢武帝的賞識。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并付諸實行。
5.董仲舒新儒學思想的評價
(1)“春秋大一統”對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大一統國家、穩定社會秩序起著積極作用。但是其中的唯心主義成分應批判。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儒學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起了積極作用。但是扼殺不同流派的思想專制做法不可取,應當鼓勵各種學術思想的爭鳴。
(3)“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帶有神學迷信色彩,應批判。
(4)要求統治者實行仁政,限制土地兼并,減輕農民負擔,在當時有穩定社會秩序的積極作用,對后世也有積極影響。
(5)“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提倡孝道,對中華美德的發揚廣大起了積極作用,對現代社會道德建設也具有深刻的啟示,但是宣揚綱常倫理是為了維護封建專制和等級制度,應批判。
(二)漢武帝措施
1.措施:(1)起用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2)儒家壟斷教育;(3)興辦太學,各郡設學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統。
2.影響: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要點名師精解】
1.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觀點有何異同
【點析】
(1)相同點:
①背景:處于社會大變革時期。春秋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②目的:維護本階級的統治。孔子以維護奴隸制統治為目的,孟子和荀子則是為了緩和農民與地主階級的矛盾,使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③性質:包含民本思想,體現人文精神,具有古典人文主義性質。④內容:主張“仁”和德治,以德治國,施政以德。
(2)不同點:
在人性和倫理觀上,孔子主張“性相近”;孟子主張“性本善”;荀子主張“性惡論”,并主張禮法并施,使人便善,與孟子主張有明顯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