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上午,第六屆郟縣紅牛節在郟縣體育場開幕。農業部全國畜牧總站站長谷繼承、省畜牧局局長李孟順、副局長楊文明、國家肉牛崗位體系首席科學家曹兵海教授等國家、省市縣領導和知名的肉牛專家出席了開幕式。開幕式后還舉行了紅牛評選、紅牛制品展、紅牛書畫展、郟縣紅牛宴品嘗、郟縣紅牛發展論壇、紅牛交易、經貿洽談、參觀考察等活動。
郟縣紅牛是全國八大良種牛之一,是在郟縣這個特定的地理、自然和人文環境條件下,經過數千年的選育而產生的一個特定牛種。2006年,郟縣紅牛被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庫。自1985年以來,郟縣先后舉行過三屆賽牛會和五屆紅牛節。據了解,目前,郟縣有標準化規模養牛場68個,其中年出欄300頭以上牛場35個,年出欄500頭以上牛場12個,年出欄1000頭以上牛場8個,以郟縣紅牛為主的畜牧業已成為郟縣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農業部全國畜牧總站站長谷繼承講話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肉牛體系崗位專家昝林森教授、陳宏教授與平頂山市畜牧技術推廣站馬桂變站長、原郟縣畜牧局的王局長在一起
參觀紅牛節書畫展
紅牛制品展
品嘗牛肉制品
紅牛評選會場
本屆郟縣紅牛節參賽紅牛1000頭,是從全縣25.88萬頭紅牛中挑選出來的。通過專家評選,共評出特等獎3個,一等獎10個,二等獎30個,三等獎50個,同時對3個標準化規模養牛場、3個規模養牛戶進行了表彰獎勵,為14家標準化養牛場頒發了農業結構調整項目和農業產業化項目扶持資金。
今天是“我”的節日,我很牛
我養的牛獲得特等獎,我最牛
多年來活躍在養牛教學科研一線,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我更牛
下午,郟縣紅牛發展科技論壇在陽光大酒店舉行,來自全國的專家發表了看法
全國肉牛崗位首席、中國農業大學曹兵海教授
國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昝林森教授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陳宏教授
華中農業大學郭愛珍教授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萬發春副所長
鏈接:
一、郟縣紅牛簡介
郟縣紅牛為全國八大良種牛之一,主產于郟縣、寶豐、魯山、汝州四縣市。體格碩大,結構勻稱,體質強健,骨骼堅實,肌肉發達。后軀發育較好,側觀呈長方形,頭方正,頓寬,嘴齊,眼大有神,耳大且靈敏,鼻孔大,鼻鏡肉紅色,角短質細,角型不一。被毛細短,富有光澤,分紫紅、紅、淺紅三種毛色。具有役肉兼用,以肉質細嫩、皮革柔韌而深得中外畜牧專家的好評。目前存欄約30萬頭。
體質外貌
郟縣紅牛體格中等大小,結構勻稱,體質強健,骨骼堅實,肌肉發達。后軀發育較好,側觀呈長方形,具有役肉兼用牛的體型,頭方正,頓寬,嘴齊,眼大有神,耳大且靈敏,鼻孔大,鼻鏡肉紅色,角短質細,角型不一。被毛細短,富有光澤,分紫紅、紅、淺紅三種毛色。公牛頸稍短,背腰平直,結合良好。四肢粗壯,尻寅長稍斜,皋丸對稱,發育良好。母牛頭部清秀,體型偏低,腹大而不下垂,膏甲較低且略薄,乳腺發育良好,肩長而斜。
郟縣紅牛成年公牛體高、體長、胸圍、管圍和體重分別為:126.1±7.0厘米,138.1±6.2厘米,173.7±11.8厘米,18.1±1.2厘米,425.0±64.5公斤,成年母牛分別為:121.2±6.2厘米,132.8±7.2厘米,161.5±7.8厘米,16.8±1.2厘米,364.6±47.2公斤。
生產性能
1、役用性能:郟縣紅牛體格大,肌肉發達,骨骼粗壯,健壯有力,役用能力較強。目前,仍是山區農業生產上的主要動力。據測定,閹牛的最大挽力為421.6公斤,公牛為409公斤,母牛為317.4公斤;一對中型成年閹牛一天可耕地3-4畝,挽車速度每小時4公里,載重2000公斤,日行30公里。
2、肉用性能:郟縣紅牛肉質細嫩,肉的大理石紋明顯,色澤鮮虹。據測定,其熟肉率為59.5%(范圍56.2-64.8%)。據對10頭20-23月齡閹牛,肥育后屠宰測定,平均胴體重為176.75公斤,平均屠宰率為57.57%,平均凈肉重136.6公斤,凈肉率44.82%。
3、繁殖性能:在通常飼養管理條件下,母牛初情期為8-10月齡,初配年齡為1.5-2歲,使用年限一般至10歲左右,繁殖率為70-90%,產后第一次發情多在2-3個月,三年可產兩犢,犢牛初生重20-28千克。母牛配種不受季節限制,一般多在2、8月配種。公牛12個月齡性成熟,2歲開始配種,一頭公牛可負擔50-60頭,最高可達150頭。一次射精量3-10毫升,精于密度5億/毫升升以上,原精子活力0.7以上,精子耐凍性良好。
二、郟縣紅牛的發展現狀和發展思路(馬桂變文/第四屆中國牛業發展大會論文集)
郟縣紅牛是我國地方良種黃牛品種之一,主產于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寶豐、魯山三縣,分布于毗鄰的十余個縣(市、區),是在當地優越的生態環境條件下,經過勞動人民長期精心選育而形成的地方黃牛品種,
2006
年被列入國家級保護品種名錄。其主要特征是:被毛紅色,體格較大,體質結實,結構勻稱,后軀發育較好,肌肉豐滿,耐粗飼,抗病力強,遺傳性穩定。其對現有地域環境條件的適應性,以及在該區域分布的廣泛性等,都是其他品種所不能代替的,是我國家畜基因庫中的寶貴財富。改革開放以來,由于過度追求肉牛的經濟效益,盲目引進高度培育的品種進行雜交,以及缺乏強有力的資金、技術、安定的社會環境支持,導致郟縣紅牛數量日趨減少、品種嚴重衰退、許多寶貴的基因丟失;同時長期近交為主的繁殖方式也造成了郟縣紅牛品種單一化程度高,抗逆性降低,使該品種處于瀕危狀態。對此,本文詳細介紹郟縣紅牛的生產現狀和問題,著重針對問題提出了意見和建議,以供相關職能部門和同行參考。
1 郟縣紅牛發展現狀
1.1 郟縣紅牛的特征
郟縣紅牛具有向肉役兼用型、肉用型發展的良好趨勢,其肉用性能好,皮薄、肉嫩、色澤鮮紅、肉的大理石紋明顯,肉味香醇,很受國內外市場的青睞。郟縣紅牛經短期育肥后,平均屠宰率為
57.75% ,凈肉率為 44.82% ,胴體產肉率可達 82.66%
,其顯著特點是耐粗飼、遺傳穩定及抗逆性強,在較粗放的飼養管理條件下即可發揮出較好的生產潛力,是發展肉牛生產的優秀品種資源。
1.2 郟縣紅牛品種數量和基本結構
據調查, 2008
年底,郟縣紅牛存欄 27.16 萬頭,成年種公牛 80 頭,繁殖母牛 13.85 萬頭。成年種公牛在全群牛中所占的比例為萬分之
0.74 ,繁殖母牛在全群中所占的比例為 50.1% 。郟縣紅牛的繁育方式一般采用凍精人工授精和本交兩種方式,本交占 4%
,人工授精占 96% 。初產母牛和山區部分母牛常利用郟縣紅牛種公牛配種,用于純種繁殖的母牛占能繁母牛的 20.5% 。
1.3 郟縣紅牛品種資源保護現狀
1.3.1 建立了郟縣紅牛良種繁育中心
2006 年,在郟縣姚莊鄉建立郟縣紅牛良種繁育中心,種公牛達到存欄 10 頭、基礎母牛近 200 頭。該中心 2007 年 4
月被列為國家級郟縣紅牛保種場。
1.3.2 定期舉辦郟縣紅牛賽牛會
從賽牛會評選出的優秀種公母牛以及從產區群眾飼養的牛群中選出優秀種公、母牛進行登記建檔,組織群眾開展群選群育,并在性能測定的基礎上選購優秀種公、母牛送良種繁育場進行繁育推廣,建立性能測定制度,按照常規性能測定方法,測定生產性能,記錄生長發育、配種繁殖等性狀指標,建立種公、母牛檔案。
1.3.3 健全郟縣紅牛繁育體系,建立完善保種核心群和保種基礎群
以魯山、寶豐、郟縣三個縣的 8
個鄉鎮作為保種區。具體規劃是郟縣的薛店、茨芭、渣元、白廟;魯山的張店、辛集;寶豐的肖旗、石橋。保種區內以本品種選育為主,完善系譜登記制度,尤其是加強種公牛的選留和管理,嚴禁引進其他品種的種公牛及凍精,實行群養、群配、群繁,加強選育,在保證群體數量、保留本品種特征特性的基礎上,不斷提高郟縣紅牛的產肉性能和產品品質。
1.3.4 加強核心群的選種選配工作
在保種過程中,采用各家系等數留種、隨機交配的方法(每頭公牛隨機等量地交配母牛),保種核心群中每頭公牛應在下一代公牛中保留 1
頭它的后裔,每頭母牛在下一代中保留 1
頭母牛后裔送入保種場飼養,達到保持該品種特有優良性狀和特有基因,加強純種選育,提高產肉性能的保種目標。
1.3.5 冷精及冷凍胚胎保種技術方案
2008
年,在郟縣紅牛良種繁育中心核心群體中,選擇健康無病、生產力正常、符合郟縣紅牛河南省地方標準的特等種牛 4
頭,按照《牛冷凍精液制作程序》,采制凍精顆粒 5000 份。 2009
年上半年,和全國畜牧總站、河南農大等部門聯合進行胚胎保種,依照同期發情、超數排卵、人工授精、沖胚采集、檢胚分級、冷凍保存等程序,第一批采制
1 級可用凍胚 15 枚,建立地方郟縣紅牛凍精凍胚基因庫,計劃保存凍胚 240 枚。
2 郟縣紅牛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品種缺陷問題
郟縣紅牛雖然具有許多突出的優點,但是還存在著部分缺點,如體格不夠高大、胸深不夠,后軀發育欠佳,生長發育緩慢等缺陷,最為突出的問題是體格不夠高大,出生至屠宰階段增重慢。經調查,郟縣紅牛的成年體重約為
531.8 千克 ,比南陽牛低 184.7 千克 ,比秦川牛低 62.7
千克,與國外幾個主要肉牛品種相比差距更大。這樣就增加了飼養成本,直接或間接影響到郟縣紅牛的整體生產水平和經濟效益。
2.2 保種育種工作重視不夠
由于財政拮據以及投入項目資金等諸多因素影響,對郟縣紅牛的保種、選育工作重視不夠,加之近幾年來,生產性能較高的品種不斷出現,使郟縣紅牛逐漸被引進品種和雜交品種取代。目前,我市純種郟縣紅牛分布范圍日益縮小,數量日益減少,擔負主要保種任務的種牛場連年虧損,難以維持生計。如何保存郟縣紅牛品種資源,已成為當前產業部門面臨的嚴峻問題。
2.3 養殖方式落后,生產效益低下
目前,郟縣紅牛養殖仍然以家庭副業為主,飼養規模小而分散,基本上使用傳統的飼養管理技術,粗放模式育肥,科技含量低,單位投入產出效益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郟縣紅牛的發展。屠宰行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養牛業的發展,但是由于深加工和綜合開發跟不上,資金匱乏,技術落后,價格上不去,造成資金和資源的雙重浪費。這種掠奪性生產經營方式,將給養牛發展帶來一定后患。
2.4 牛源緊張,繁殖母牛數量下降,存欄數增長緩慢
由于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勞役用牛在我市已經很少,農村養牛越來越少,造成牛源緊張。另一方面,母牛養殖環節周期長,成本高,效益最低,規模養殖場不愿養母牛,不少母牛也被育肥出售,郟縣紅牛母牛存欄有下降趨勢,繁殖母牛的存欄情況堪憂。
2.5 規模經營程度低
盡管近年來郟縣紅牛規模養殖戶和養殖小區的數量逐年增加,但規模經營程度仍很低,千家萬戶的農戶散養,規模小而分散,不利于組織,不利于技術培訓和指導,嚴重制約著科學養牛技術的推廣應用。
3 郟縣紅牛的發展思路
大力發展郟縣紅牛,使郟縣紅牛從資源優勢轉向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是發展平頂山市特色畜牧業和強市富民的戰略選擇,對我市畜牧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3.1 加強宣傳,提高認識,重視技術交流
通過媒介和網絡進行宣傳,積極參加各種交易會、博覽會,從而提高郟縣紅牛的知名度,定期邀請專家進行郟縣紅牛的飼養培訓和技術交流,通過宣傳和培訓,提高郟縣紅牛的知名度,從而開展郟縣紅牛的開發利用和招商引資活動,形成郟縣紅牛品種資源保護與利用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
3.2 制定保種和育種方案,進行種質創新
以保種為基礎,以選育為中心,以開發利用為目的,促使郟縣紅牛向著理想目標發展。在現有核心群的基礎上,采取小群活體保種與生物技術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保種,重點搞好凍精、冷胚的制作和保存工作。科學選育優秀種公牛,進行導入外血和級進雜交的育種模式,進行新品系的育種工作。為了解決郟縣紅牛體型結構等和生產性能方面的缺陷,采用本品種選育和分子生物技術相結合的保種方式,利用動物線性模型
BLUP 育種值對種牛進行選擇,以期獲得優良的新品系。利用超聲波活體測膘和 DNA
遺傳標記選擇等分子技術對本品種的生產性能進行選擇,以更好的保留優良的基因。
3.3 搞好母牛基地建設 , 提高其存欄量
加強母牛基地建設是提高郟縣紅牛存欄量的根本措施,政府應正確引導養牛戶,重視能繁母牛的養殖,激發農民養殖母牛的熱情,應增加飼養郟縣紅牛的投入,制定優惠政策,加大能繁母牛的補貼力度,可采取
“ 按出生犢牛頭數補貼 ”
的辦法,進行財政支持。結合能繁母牛的登記注冊工作,實施屠宰母牛上報制度,加強能繁母牛的管理,搞好母牛基地建設,快速提高郟縣紅牛的數量和質量。
3.4 制定優惠政策,提高養牛積極性
為了促進郟縣紅牛的發展,在原有的基礎上加大對農戶的優惠和補貼力度,優先解決飼養用地、建場減免征收土地占用費和協助貸款等,調動廣大農戶的養牛積極性,保證郟縣紅牛健康發展。
3.5 發揮龍頭企業作用,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
大力推廣“公司 +
基地 +
農戶”經營模式,引導企業和農戶通過利益機制實現產銷和服務對接。積極培育郟縣紅牛養殖協會、養牛專業合作社,把千家萬戶的小生產同開放的大市場聯系起來,推廣標準化飼養技術,提高郟縣紅牛的生產水平、產品質量和經營效益。
3.6 創建郟縣紅牛品種品牌,做大做強郟縣紅牛產業
實施“郟縣紅牛”原產地標記注冊保護,創建郟縣紅牛品種品牌。積極引進外資、社會資本和民間資本,采取嫁接、聯合、入股等模式,發展大型肉牛加工企業,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打出郟縣紅牛產品品牌,做大做強郟縣紅牛產業。
——原文發表于2010.11.16.微衛星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