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邦山位于西雙版納州勐臘縣的最北部,從普洱往南行沿著茶馬古道經(jīng)思茅、倚象、勐旺過補遠江(小黑江)便進入倚邦山,倚邦茶山面積約360平方公里,南連蠻磚茶山,西接革登茶山,東臨易武茶山,習(xí)崆、架布、曼拱等子茶山皆在其范圍內(nèi)。
倚邦山明代初期已茶園成片,有傣、哈尼、彝、布朗、基諾等少數(shù)民族在此居住種茶。 倚邦茶山的中心大鎮(zhèn)是倚邦街,亦稱倚邦,明代稱磨臘倚邦,傣語譯為有茶樹有水井的地方。明隆慶四年(1570年)車里宣慰司劃分十二版納時,六大茶山和整董合為一個版納,稱茶山版納也稱版納整董,茶山版納的治所便設(shè)在倚邦。從明隆慶四年到清光緒末年,倚邦一直是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和行政主管地。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對西雙版納進行改土歸流,置建了普洱府,六大茶山從車里宣慰司的轄地中劃出,歸入普洱府。倚邦土弁曹當(dāng)齋因在改土歸流中協(xié)助清軍平亂有軍功,被清政府授封為倚邦土千總(子孫世襲降為土把總)。從曹當(dāng)齋開始,曹氏家族世襲管理倚邦茶山、革登茶山、莽枝茶冊、蠻磚茶山近二百年。 道光年間的《普洱府志》記載,從雍正十三年(1735年)開始普洱茶由倚邦土千總(曹當(dāng)齋以后為土把總)負責(zé)采辦,倚邦的曼松茶被指定為皇帝的專茶。 民國初年,六大茶山的茶葉加工中心和交易中心已移向了易武,倚邦人口減半,但還有慶太號、盛欲號、元昌號、惠民號、宋元號、鴻昌號、楊聘號、升義祥、慶豐號等十來家茶號,根據(jù)云南省圖書館館藏資歷料分析,倚邦至少在乾隆末年已有茶號。英國人克拉克在光緒十一年(1886年)寫的《貴州省和云南省》一書中記載有"著名的普洱茶產(chǎn)自倚邦的茶山……有許多江西人和湖南人在倚邦做買賣,每年有大量的貨物從倚邦運往緬甸,有茶葉交易往來于仰光、撣邦、加爾各答、噶倫堡和錫金。"從克拉克的記載來看,倚邦茶在道光年間已賣到印度和歐洲。1937年法國人在越南阻撓云南茶進入萊州,倚邦茶銷路又斷,隨之又是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所有茶號全部停業(yè)。倚邦的茶商農(nóng)逐漸遷移歇業(yè),熱鬧喧騰了二百多年的倚邦陷入冷寂蕭條。 1942年,已經(jīng)十分贏弱的倚邦再遭厄運,攸樂山的攸樂人起義攻進了倚邦,戰(zhàn)火將倚邦燒了三天三夜,幾百年筑就的古鎮(zhèn),無數(shù)精美建筑全部化為灰盡。這場劫難使倚邦元氣散盡,無法再振,幾百戶人家遷移他鄉(xiāng),空涼的倚邦在大山深處漸漸被人們遺忘。幾十年過去了,至今倚邦也僅有30來戶人家,大多為茶商的后裔,他們守護著祖宗的茶園不愿離去。 今天走進倚邦,還能聞到古茶的清香,還能看到茶號遺址、大廟基臺、土司府的柱腳石、"龍脊背"石板街、普洱府的茶令牌,乾隆皇帝的敕命碑,這些遺物、古跡是凝固的歷史,記載著倚邦的傷痛和它曾有的輝煌。
古倚邦茶區(qū)內(nèi)有19個自然村,面積360平方公里。倚邦古茶山(傣語稱"磨臘"倚邦,即茶井之意)
古倚邦茶區(qū)海拔差異大,最高點山神廟1950米,最低點磨者河與小黑江交匯處只有565米。
倚邦茶區(qū)產(chǎn)茶著名的地方有倚邦、曼松、嶍崆、架布、曼拱等。
茶區(qū)種茶歷史悠久,在曼拱古茶園中還保留著基部徑圍1.2米,高6米,樹齡500年左右的古茶樹。
至今古茶樹還保留較多的是麻粟樹、倚邦、曼拱等地。
麻栗樹村位于倚邦西面,在象明至倚邦大路22公里處向左岔入2公里。全村25戶,全是彝族,有的住戶是外遷后因茶價好又遷回來的。村子周圍有古茶樹約一百多畝,每年產(chǎn)春茶1500千克左右,雨水茶、谷花茶1500千克左右。所產(chǎn)茶有專人訂購一部分,自銷一部分。茶樹是小葉種大葉種混生。茶樹沒有矮化過,全部成喬木狀生長,最大茶樹離村子約半公里,樹干基部直徑超過30厘米,在這片茶園里,干徑在10至20厘米,高度超過3米的大茶樹有好多棵。麻栗樹村沒有臺地茶,茶樹基本長在林中。為保護茶葉品質(zhì)村里定有罰款規(guī)定:凡從外面帶茶進村賣的村民要罰款。麻栗樹屬于倚邦茶區(qū)茶樹保存較多,生態(tài)較好的茶區(qū)之一,這里種茶歷史也很久遠。村長葉自明家居住在麻栗樹已有6代。
曼拱也是倚邦茶區(qū)老茶樹保留較多的茶區(qū),曼拱及周圍村子還保留下很多老茶園。很多茶樹生長在林中,生態(tài)環(huán)境很好,而且沒經(jīng)過矮化,都成喬木狀生長。在曼拱茶區(qū)茶樹生長最好的在稱為大樹林的山上。
大樹林也叫大黑樹林,距曼拱約4公里,不通汽車,大樹林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地方,這里比曼拱要高出100~200米,有很多幾個人才能合抱的大樹,森林覆蓋率高,茶樹生長于林中。大樹林現(xiàn)只居住著兩戶人家,是兄弟倆,他們的母親曹慧英是倚邦土司曹氏的后人,距他們的住房一百多米處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茶馬古道,曹氏家族的這一支系已有8代定居此地就是為傍著茶馬古道守著周圍的古茶林。由于位置的特殊,在茶馬古道繁忙的年代這里幾乎每天人來人往,住宿的、吃飯的、喝水的過往茶商很多。曹慧英老人已經(jīng)80多歲,每天喜喝配茶,耳聰目明,思路清晰,談起茶馬古道如數(shù)家珍,還能唱山歌。在家旁有一座曹慧英曾祖父曹慶貴的墓,墓建于光緒壬寅年。曹慶貴的封號是"皇清欶授武略騎尉"
大樹林屬于曼拱村二隊,這里約有古茶園80多畝,茶園中小葉種占相當(dāng)比例。在大茶樹最集中的地方,在約一畝地的范圍內(nèi)長著干徑在20厘米左右的大茶樹數(shù)十株。由于大樹林生態(tài)環(huán)境好,有茶商用高于曼拱的價格訂收大樹林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