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茶樹[Wild tea plant] 非栽培狀態下的茶樹。茶樹在人類栽培前均為野生。當代野生茶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原野生茶在自行繁衍過程中,范圍不斷擴大,并產生新的變異體,多為具有原始性狀的茶樹;二是早年為人工栽培,爾后丟荒的“荒野茶”,大多是生長在人類活動區域內的地方品種。野生茶樹所處環境復雜,抗逆性強,具有遺傳多樣性,是重點收集的種質資源,只要加以鑒定整理,即可用于生產或育種,如勐庫大葉茶、宜昌大葉茶、汝城白毛茶等。過渡型茶樹[Transitive type tea plantD 形態特征介于野生型與栽培型之間的茶樹?;ㄆ鞴俸脱咳~分別具有野生型和栽培型特征。模式標本尚未確立。已初步確定為過渡型的茶樹有1991年發現的云南省瀾滄縣富東鄉邦崴大茶樹。特征:喬木型,嫩枝、鱗片多毛;葉長橢圓形,長13.3厘米,寬5.3厘米,先端漸尖,葉面微隆,緣有細淺齒,側脈7~12對,葉背、主脈、葉柄多毛;花大,花徑4.6厘米,花瓣9~12瓣,花柱4~5裂,子房多毛,花梗長1.3厘米,苞片2~3個,早落;果徑2.8厘米,扁球形或腎形,果皮有微毛;種子球形,較光滑;茶多酚、咖啡堿、氨基酸、兒茶素俱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