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云南,茶之原鄉。崇山峻嶺,千山萬水的隔阻,使得這里成為滾滾紅塵之外的一方凈土。我們身處的世界,正在經受劇烈的變革,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邁進。環顧西南、華南、江南和江北四大茶區,傳統的十大名茶產區,都在經受工業文明無情的吞噬,曾經的名山秀水漸行漸遠,令人傾心的名茶難覓。在這令人嘆息的世間,幸運的是還保留有云南這名茶的最后家園。唯有在云南,藍天白云不是奢望,而是尋常的日子,這是現代人戀戀難舍的美好時光。
從籍籍無名到名聞天下,普洱茶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進程。唐宋時期的文人,散淡的語句,寥寥數語:“茶出銀生城界諸山。”自唐以降,數百年以后的明代,一位來自江南的大旅行家徐霞客,歷經千辛萬苦,三次入滇,在他的游記中記述了大理點蒼山感通寺茶。有清一代,趙學敏、師范、阮福等眾多的文人墨客在著述中記載了名遍天下的普洱茶六大茶山:倚邦、革登、莽枝、蠻磚與曼灑,全部位于瀾滄江以西,故名江內六大茶山,更為人所熟知的名字是古六大茶山。
民國時期,南糯、勐宋、布朗、巴達、南嶠與景邁已經成為普洱茶的主產地,但直到二十世紀后半葉,才以新六大茶山為世人所知,這六座位于瀾滄江以東的茶山,也叫江外六大茶山。
名山名水育名茶,普洱茶造極于名山,也應知止于名山。與純料普洱生茶來講,此為金玉良言。
民國時期,現今新六大茶山所產之茶,尚且被稱為壩子茶,名聲遠不如被譽為正山茶的易武來得響亮。而今卻與古六大茶山分庭抗禮,自有大量的擁泵者。
越陳越香的普洱茶積淀了時間的重量,而時間卻是最無情的裁判。現時普洱名山茶,“班章為王,易武為后”已是換了人間。
從江內的古六大茶山到江外的新六大茶山,人們從未停止過拓展普洱茶名山頭疆域的步伐。楊中躍先生所著的《新普洱茶典》中將普洱茶的名山增至五十座。林世興先生的《云南山頭茶》記述的名山頭史無前例的增至一百零八座。想要遍歷這許多茶山,品鑒這一山一味的普洱茶,將成為普洱茶愛好者的畢生追求。作者“馬哲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