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宋古茶山,勐海最古老的茶區之一,而勐宋茶區最古老的茶園是在滑竹梁子山。
從勐宋鄉山沿山路穿過幾個產茶不多的村寨,經過一道“勐宋人民歡迎你”的竹制牌坊,便開始進入茶山中。一路走來,路兩旁的高坡之上,斜梯之下,一株株泛著時間印跡的矮壯的樹,就是經過人工矮化的古茶樹,發芽比較早。常可見兩三拉祜族的婦女戴著頭巾唱著婉轉的山歌,輕盈的穿梭在茶樹間,采摘蓬勃新發的鮮葉。
再往前,山路愈發崎嶇難行,但與去大班章茶區的路途比較,還是要好走一些。不遠,經過一塊“版納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石碑,便進入了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中,只覺得空氣一下子清涼了許多,連全身的毛孔都開始舒張,看手機也沒了信號。這段最舒心的路程,伴隨著天籟般的鳥鳴,虬結原始的古藤和比比皆是的參天大樹,直到來到落腳處,才讓人從大自然的魅力中分離出來。
在熟識的茶農扎鐵家中放下行李,我們便步行開始了最令茶人期待的路程——轉山。滑竹梁子的茶農都是“依茶而居”,出寨不遠,就是一片300多畝的連片古茶園,在茶樹下幾乎貼地爬行,如同通過鐵絲網。空氣中彌漫著樹苔、枯葉和古茶幽香的氣息,是遠古的原野氣味。地上滿是紅色的落葉,像是為我們的“主角”古茶樹鋪上了紅地毯。劈荊斬藤的橫穿古茶林,天黑始返,才真正領略到這里的茶園生態有多么的原始。??
第二天雞鳴起身,繼續“考茶之路”,在古老而神秘的古茶山里,云海山風就是最美的早點。一塊不起眼的石碑指路牌,向左是勐龍章,向右便是滑竹梁子茶區最貴的山頭——那卡。
那卡是一個以拉祜族為主的茶寨,有130多戶,家家幾乎都產茶,但茶品質還是會有高低之分,這與毛茶的制作流程和工藝有很大關系,好比同樣的食材,不同廚藝的人來做,好不好吃入口即知。往那卡的路上,車輛絡繹不絕,許多熟識的人,熟識的品牌都能碰到,“春茶之戰”看來已經打響了。來到合作茶農家,先試了新制的毛茶,由于海拔高,水溫只有90攝氏度左右,香氣不很明顯,但內質很豐厚,湯質厚實,回甘平穩且持久。
午飯后,轉那卡茶山,單村口后坡的連片古茶林就有400多畝,茶樹以一兩百年以上的樹齡為主,分布相當密集。透過林隙,偶爾可見一絲藍天,遠處的山坳就是國有原始林。越往里走,越是人跡罕至,茶樹上有蟲在悠閑爬行,葉緣留下了嚙噬的痕跡。嫩綠的茶芽,正在迸發著,五六天后,就到了古樹產茶的高峰期了。歸途繞了一個彎兒,幾乎沒有路,茶果衍生的野茶樹隨處可見,過渡型的茶樹也很多,野茶誰都可以摘,只要你喜歡。
下午回來,又試了幾泡頭春茶,稍晚一點,陸陸續續有采了鮮葉送過來的拉祜族幫工。和一位拉祜族老者攀談,問起后山茶樹的樹齡,老人認真想了半晌,用手比劃著告訴我們:“不知道,不知道啊,我小的時候,樹就有這么大了。八幾年有人收茶,鮮葉五分錢一袋,那時候米線兩角錢一碗,我們就采葉子拿去賣......”老人欣喜的述說著這些年茶價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卻分明從他的眼中看到了許多茶農眼中都有著的擔憂。走的時候,他單獨拉著我問:“今年會不會像07年那樣再來一次啊?”我笑著遞支煙給他:“不知道,不知道哩!”
晚上回到滑竹梁子半腰的扎鐵家,熱情好客的拉祜族老朋友整治了一桌豐盛的晚餐,芭蕉花濃湯,芭蕉心炒肉,麂子肉,熏臘肉,還有一只烤的外焦里嫩的小乳豬——是真的外焦......飯后稍事休整,對沖滑竹梁子片區茶和從那卡帶回的茶樣,直喝得人胸膽開張,肺腑清透。
《勐宋茶山行》贊曰:“萬畝茶山萬畝云,三分天賜七分勤。早春佳茗勝仙露,半盞清香喉吻潤。”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