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倚邦二村
古六大茶山包括:易武古茶山、倚邦古茶山、攸樂古茶山、蠻磚古茶山、莽枝古茶山、革登古茶山。
古六大茶山之倚邦古茶山
先說倚邦,倚邦屬于勐臘縣象明鄉,倚邦最出名的是貢茶,從清朝雍正年間起,倚邦曼松的茶就被選為貢茶,每年進貢,曼松茶品質極高,口感豐富,香氣好,飽滿度尤其佳,有了貢茶的稱號,倚邦風頭大盛,成為當時的普洱茶集散中心,那時的易武都比不上倚邦繁盛,清朝末年,動蕩不安,盜匪猖獗,倚邦位置偏遠,茶人不敢入山販茶,倚邦逐漸沒落,茶葉集散中心逐漸轉移到易武,這是倚邦衰落的開始。
1942年,倚邦山周邊的基諾族和瑤族起義,攻打倚邦古鎮,一把大火把這里化為廢墟,連同古茶樹都遭了秧,這場大火毀了曼松很多茶樹,所以今天曼松王子山的茶樹大部分都是后來種植的,樹齡較小。
圖為:倚邦古茶山
難得的是曼松茶雖然樹齡小數量少,但口感有其獨到之處,香氣好水路細膩,甜度足,所以也非常受歡迎,但曼松茶產量非常小,市場上的曼松茶都真假值得考究,想買曼松茶的茶友要非常小心仔細的研究曼松茶的特點,最好是親自上山或者找熟人購買,以免上當受騙。
說道倚邦就不得不說小葉種,倚邦是有部分小葉種茶,是從四川引種過來的非常獨特的小葉種,但大部分還是以云南特有的大葉種茶為主,所以不能從大葉種和小葉種上來判斷一款茶是不是倚邦茶。并且小葉種茶生長在同樣的環境氣候中,口感和倚邦大葉種并無明顯區別。
總體來說,倚邦茶的特色是滋味飽滿濃厚,香高馥郁,苦澀味較輕,回甘爽口,有甘冽之韻,歷來為各地茶商所推崇。
古六大茶山之革登古茶山
革登位于版納勐臘縣,每次一提到革登古茶山,都會有種痛心疾首的感覺,清·阮福所著《普洱茶記》中說:“思茅志稿云,其治革登茶山有茶王樹,較眾茶樹高大,土人當采茶時,先具酒醴禮祭子此?!鼻濉ぬ摧驮凇兜岷S莺庵尽分幸灿邢嗨频挠涊d:“茶山有茶王樹,較五茶山獨大,本武侯遺種,至今夷民祀之?!币邪钅┐了局硬苤僖嫦壬凇兑邪畈枭降臍v史傳說回憶錄》中談及茶王樹時說:“這棵茶王樹在光緒初年,每年尚可產茶六至七擔之多,是茶樹中稀有之物,可惜已死。
這是對革登茶王樹的記載,字里行間依稀可以看出當時祭祀茶王樹的盛況,但革登最讓人痛心不是茶王樹的逝去,而是更多古茶樹的消亡。
清代中期是革登茶山的繁榮時期,茶園總面積達6000多畝,茶葉產量達100多噸,可見革登曾經的繁盛,咸豐年間,莽枝茶山的民族械斗波及到了革登茶山,那場戰亂使革登茶山人口大減,革登老寨住戶大部分遷走,到了清末民初,革登老寨已無人居住,曾經繁華的革登至此開始逐步衰落,那場戰爭損毀了革登古茶山大部分茶園,至今革登茶山所剩下來的古茶樹所剩無幾,僅存茶房、秧林、紅土坡等幾片古茶園,累計不足五百畝,以目前革登的古樹茶產量,名列六大茶山頗有幾分壯志暮年、名存實亡之感。
但革登茶依然受到茶友追捧,因為它獨特的口感,革登茶最讓人難忘的是它的山野氣韻,非常強烈而馥郁的山野花韻是革登的獨到之處,,其它口感方面,革登茶口感較窄,上顎香甜微蜜感,微苦,舌尖甜味明顯,中后段微苦有甘韻,湯質稍薄。
目前革登的產量較少,市場上可見到的革登古樹茶也非常有限,如有幸得到,且飲且珍惜?。?/p>
古六大茶山之攸樂古茶山
攸樂古茶山位于版納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境內,攸樂是古六大茶山中唯一不在勐臘縣境內的茶山,攸樂山也叫基諾山,實際上攸樂是基諾的音譯。
攸樂古茶山面積在古六大茶山中算比較廣的,種茶歷史非常悠久,史籍記載,清朝雍正年間(1729年),普洱府曾在基諾山設置管理古“六大茶山”的攸樂同知,派五百兵丁駐防。清末年間,古茶園面積有1萬畝左右,幾經滄桑,至今大部分被毀,古茶園荒蕪面積達70%以上,全鄉現存古茶園面積只有2900多畝。
攸樂古茶山是云南大葉種茶的中心產地,歷史地位非常高,位居古六大茶山之首,攸樂種茶相傳從孔明開始,孔明在茶山許多地方被尊稱為茶祖,攸樂山同樣尊奉孔明為茶祖。
攸樂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變故在1942年,不得不說這一年的茶山真是多災多難,1942年國民黨軍隊開進攸樂茶山,燒殺搶掠,茶農四逃,茶山荒蕪,茶葉生產受到嚴重破壞。解放后,人民政府撥款、發糧救濟茶農扶持茶葉生產,使產量逐漸上升,這兩年攸樂的茶比較常見。
歷史上,攸樂的茶民間茶農會加工少量竹筒茶,大部分被易武、倚邦地區的外地茶商收走,這幾年因為交通逐漸方便,每年都有茶商定點守在攸樂收購原料。
龍帕大寨是攸樂山古樹茶資源最豐富的寨子,攸樂值得稱道還有一點,幾百年傳承的制茶技藝,攸樂制茶的歷史非常悠久,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制茶技藝不斷改進,尤其炒茶,當地茶農代代相傳的炒茶技藝到了現在已經非常精湛,所以攸樂的茶,在制作工藝是非常讓人放心的。
攸樂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點,攸樂山的基諾族有一道很出名的菜——涼拌茶,據當地茶農介紹,涼拌茶的菜式多達十三種,實則以葷、素而分,葷的以鳥肉、螃蟹、酸螞蟻蛋、獸肉干巴等,素的以臭菜、甜筍、白參、蘑菇等,加佐料與茶相拌而成,用料都取自村寨山林之間,想想就流口水。
最后說說攸樂山古樹茶的口感特點:香型口感和曼撒、易武比較接近,茶箐色澤較深,香揚水柔,舌面苦澀感稍高,口感聚攏,茶性較烈,茶氣強。
古六大茶山之莽枝古茶山
從有了古茶山往東一段渡過小黑江,首先看到的是孔明山,孔明山因山體神似頭戴道觀的孔明頭像而得名,沿著孔明山繼續東行,就進入了莽枝古茶山和革登古茶山,這兩片古茶山幾乎連成一體,南邊是莽枝,北邊是革登,歷代史籍中,革登和莽枝有分有合,這兩座古茶山上都有較其他茶山更古老的代表性樹種,而且古茶園連成一片難分彼此。
上期說過革登的古茶園由于戰亂大火(即《古六大茶山之革登古茶山》),損毀了許多,相比較革登,莽枝古茶園面積較大,茶樹保存的要好一些,至今還存有約一千畝古茶園,面積大概是革登古茶園的兩倍。
莽枝茶山至少在元代已有成片的茶園,莽枝山腳的曼賽、速底等村寨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千年前已有少數民族在莽枝山居住種茶,種茶歷史非常悠久,明朝末年已有內陸商人進入莽枝山販茶,清康熙初年,莽枝茶山的牛滾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葉集散地。對于這些古茶山來說,悠久的歷史成為一種文化的象征,歷史的積淀賦予它們更加沉厚的底蘊,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乾隆到咸豐年間是莽枝茶山最興盛的時期,茶園蓋山,村寨密集,莽枝大寨、秧林大寨、牛滾塘街是最熱鬧的地方,三個大寨遙相對望,相距不到一公里,被茶園連接著。清咸豐末年,牛滾塘一帶發生了民族械斗,打得慘烈,爭斗雙方傷亡慘重,這場戰禍使莽枝山茶業受到重挫,茶農避亂、村寨遷空不少,商旅畏途,不到莽枝茶山買茶。曾經人喧馬嘶的牛滾塘街,到清朝末年已無人居住。村民們不愿回令人傷感的牛滾塘街,留下的大都遷到離牛滾塘一公里遠的安樂村去住,到1950年牛滾塘也僅有七八戶人家。如今牛滾塘的古廟、清真寺已不存在,只有大碑還躺在荒草中,碑上牛滾塘幾個字還清晰可見,讓人追思往昔的牛滾塘。
歷史讓人不勝唏噓,繁華終歸孤寂,孤寂未必就是結束,今天的莽枝依然擁有積淀數百年的古茶園,莽枝古樹茶依然吸引著許許多多的普洱茶愛好者。
莽枝古樹茶特點:以特殊香型著稱,口感和倚邦、革登的香型口感類似,上顎香甜微蜜感,湯水較柔,舌面刺激感較強。
古六大茶山之蠻磚古茶山
蠻磚位于西雙版納州勐臘縣,蠻磚的位置比較特殊,位于倚邦、革登、曼撒、易武四大古茶山之間,蠻磚古茶山包括滿林和蠻磚等地,蠻磚在清末民初年產茶量至少在萬擔以上,產茶量很大,但大部分運往易武加工銷售,雖然位列六大茶山,但蠻磚古茶山一直不太受重視,也正因為如此,蠻磚古茶山歷史上沒有遭受過大的災難,至今得以保存的比較完整。
蠻磚歷史非常悠久,這里依舊尊奉孔明為茶祖,曼莊村在史書中稱為蠻磚,崇拜諸葛亮的茶山人說,諸葛亮當年來六大茶山時在曼莊埋下一個鐵磚,于是這里稱為“埋磚”,后義演繹為蠻磚:另一個說法認為傣語中曼莊的意思為“人寨子中心之村”,因為曼莊過去是人們經常聚會商議解決各種事務的地方,故稱“曼莊”。
蠻磚古茶山的茶園大部分集中在蠻磚和蠻林,蠻磚五百多畝,蠻林一千多畝,茶樹生長的非常好,密度較高,最大的茶樹高約3.9米,基徑34厘米,樹齡在三百年以上。
近幾年來,古樹茶風頭之勁無出其右,茶葉漲價了,茶農自然高興,有需求就有市場,很多古茶山都存在過度采摘現象,包括景邁和易武等茶區,近幾年茶質都有所下降,湯水偏薄,蠻磚最大的好處是由于認識的人少,至今還沒有出現過度采摘這個現象,所以目前蠻磚的古樹茶還保持著一定水平。
蠻磚所產古樹茶,與曼撒古樹茶類似,茶箐色澤較深,品飲時,舌面與上顎中后段口感厚質香滑,舌面微苦,滋味醇厚,厚重感明顯,香氣較沉,不像易武地區香氣高揚,蠻磚古樹茶有厚重感,香氣如有重量,近幾年品飲表現依然非常高,所以如果茶友想存點茶,蠻磚古樹茶是非常不錯的選擇,目前看來,內質沒有明顯下滑趨勢,有后期轉化價值。
古六大茶山之易武古茶山
易武是普洱茶史上的一座豐碑。
易武是茶馬古道的源頭,位于六大茶山的東部,緊靠中老邊境,面積約750平方公里,是古六大茶山中面積、產量最大的茶山,全鎮擁有古茶園面積1.4萬余畝,主要集中在高山寨、落水洞、麻黑、曼秀、三合社等村寨。
易武鄉北與思茅江城接壤,南接瑤區、勐伴,西接勐侖象明,東鄰老撾。海拔差異大,氣候立體型,不同小區氣候條件,造成了不同的生態環境,使之具有溫暖、較溫暖型兩種氣候特點。易武常年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全區山高霧重,土地肥沃,溫熱多雨,熱量豐富,雨量充沛,是種植茶葉的理想之地。
易武茶山,在清朝光緒年間,是江北六大茶山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六大茶山”茶葉的生產、加工和集散地。一時間,各種商號、茶莊、店鋪如雨后春筍紛紛出現。“商業繁盛,馬幫絡繹不絕”就是對那一時期易武的寫照.而易武也因為擁有最為豐富的普洱茶歷史文化遺存,成為云南最為著名的古鎮之一。我們甚至可以想象得到,在易武最為繁華的年代,一隊隊的馬幫沿著青石鋪就的古道踏著夕陽而來,帶來了遙遠他鄉的布匹、鐵器和傳說,而在清展的雞鳴聲中,運走了他鄉翹首以盼的普洱茶和發財的夢想。那些從易武古鎮延伸出去的一條條古道,很多年了,仿佛還在傳來大隊馬幫踏道而來踏道而去的聲音。
易武擁有太多普洱茶的歷史,它如同一塊活化石,記錄著普洱茶的發展歷程,從默默無聞到名震天下,一步一步,每一個腳印都刻滿風霜雨雪。
易武茶因香揚水柔聞名,甘醇順滑帶冰糖香,喉韻甘潤持久,苦澀度低,屬刺激性較低的茶品,尤其經過后期存儲后,蜜香高亢婉轉,韻味悠遠,非常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