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相,無人相,無壽者相,無眾生相。”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本文是對生活中的苦進行解讀,理解了可以幫助你破除我執、我相,希望大家都能破迷開悟,從而擺脫生活中的痛苦。
把現實比作夢境,則有三重境界,一,不知夢境是虛幻,把夢境當真境;二,我知道自己在做夢,但是找不到真我,無法醒來;三,已經覺醒,并清醒地夢著。第一重境則對應現實生活中迷惑的眾生,不知道自己被迷;第二重境則對應已經知道人生如夢,正在尋找真我的人;第三重境則對應已經覺醒的人。
其實現實生活中大多都是第一重境迷惑的眾生,他們只有經歷過生活沉痛的打擊之后才會開始懷疑人生,思考人生。這時可能會使他們到達第二重境,也可能會再次退回第一境,如能保持在第二重境,則有醒的可能,但是能不能醒,也要看個人的福緣。
保持第二重境,必須知道自己在做夢,也就是一直懷疑人生,思考人生,知道自己在受苦;也只有知道自己在受苦,才會一直思考人生,懷疑人生。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順境的人不會認為自己在受苦,不會激勵人去思考人生。
根據導師的開示,解脫是從認識痛苦開始的。
其實人生皆苦。無論貧窮富貴,都要經歷生、老、病、死的痛苦。除此之外,人們還在不同條件、情況下各自感受怨恨會、愛別離、求不得、不欲臨的痛苦。
痛苦又分為三大類:苦苦、變苦和行苦。
苦苦就是顯而易見的痛苦,如身體的病痛和精神的創傷,基本上包含了人生八苦。
變苦通常理解為快樂的體驗。快樂怎么會是苦呢?因為苦與樂是相生相伴的,認為有樂就會有苦。物極必反,樂極生悲,任何相對的概念都是統一的,有快樂才會有痛苦。當你在感受快樂的時候,當時是覺得快樂,快樂只是暫時的,當失去快樂的時候,是不是會感到痛苦。
比如,相聚是快樂的,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相聚的快樂里伴隨著分離的痛苦;戀愛是快樂的,而相愛容易相守難,戀愛的快樂里隱含著爭吵、猜忌、怨恨的痛苦;年輕美貌是快樂的,只是歲月無情催人老,年輕的快樂里隱含著衰老的痛苦;為人父母是快樂的,可把那樣嬌小脆弱的生命撫養成人,要付出多少精力。提心吊膽、不寢不食,這其中又有多少苦!升職加薪是快樂的,不過壓力和焦慮也隨之而來,辦公室政治升級,各種關系處理起來令人頭疼。個人財富增加后如何保管、保值和分配,都是操不完的心。
仔細思量,生活中每一項快樂都伴隨著日后的痛苦。
較之苦苦、變苦,行苦是一種更深刻也更細微的痛苦。它是指陷于輪回的眾生整個存在狀態的無奈和不圓滿。身心受到業力牽引,被種種煩惱束縛。第一重境和第二重境的普通人的生命皆是由煩惱中來,到煩惱中去,全然不得自主地流轉,流轉。
承認痛苦的普遍存在,我們才會去思考人生離苦得樂的方法,希望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導師宣講苦諦,目的就是讓我們認識輪回中生命存在的痛苦本質。只有對痛苦了解越深入、越全面,我們就越被激勵著去實踐離苦得樂的方法。
痛苦和快樂是怎么來的呢?就是因為人們執著于虛妄不實的幻相,執幻為實。
導師說,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我們長期以來對自身以及外部世界根深蒂固的誤解,執幻為實,認為萬事萬物都有一個“我”之實相,也就是“我執”。
萬事萬物皆依賴各種內在和外在的條件而生滅,因此不具有固有性、恒常性,也就是無我和無常。
時間剎那不停地流逝,冬去春來,花謝花開,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萬事萬物都在變化之中,這就是無常。
雖然痛苦普遍存在,但了解了無我、無常也就知道萬事萬物都沒有“我”之實相,都是無常生滅的,基本上就能破了“我執”,也就不會再執著于痛苦,但也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才能真正做到離苦得樂。
“我知道我在受苦”,你才會去思考離苦得樂的方法。而離苦得樂的方法就是去了解無常和無我。了解了無常和無我你就知道現實其實就如夢境一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但生活還是得繼續,醒了之后看你能不能保持清醒地夢著,要不然你還是會再次被迷,也只有能夠保持清醒地夢著,你才能真正地覺醒。
(這里說下題外話,通過鍛煉可以在現實中做到自己在做夢的時候,有破戒的行為時可以覺察到,并能控制,也就是說自己可以在自己的夢中能覺察到自己的起心動念,并能覺照,這是我自己的實修經驗。)
“無相”只是開始,先破迷再見性,如果悟性好的“破相”了就能見性。
【本文講的是假觀,還沒有到達空觀、中觀的境界,其實假、空、中都是有執的,都還有“我”存在,導師只是叫我們無住,到見性開悟篇,我再講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