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董邦達(dá) 西湖十景冊 水墨紙本 29×38cm×10 保利香港2013秋拍成交價(jià)3047.5萬港元
【作品鑒賞】
蘇杭自古以景美名聞天下。其中尤以西湖為佼佼。西湖佳景一直是文人吟詠、畫家圖繢的絕佳題材,正所謂“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在西湖的眾多美景中,“西湖十景”是聲望最盛的。“西湖十景”之名始于南宋,掇其源始,應(yīng)肇于宋代畫家。清人翟灝、翟瀚在《湖山遍覽》中提到:“考凡四字景目,例起畫家,景皆先畫而后命意”。宋時(shí)畫院畫家所畫的山水題名,多為四字,如馬遠(yuǎn)畫的《柳浪聞鶯》、《兩峰插云》、《平湖秋月》;陳清波畫的《斷橋殘雪》、《三潭印月》、《雷鋒夕照》、《蘇堤春曉》等西湖景跡。以是,“西湖十景”在南宋后漸趨厘固為:蘇堤春曉、曲苑風(fēng)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云、南屏晚鐘、三潭印月。此十景基本緣湖而布,有的則踞于湖上。南宋祝穆《方輿勝覽》、吳自牧《夢粱錄》均有記載。在南宋之后,又分別有元代錢塘十景,清代西湖十八景、西湖四十景,清乾隆杭州二十四景等等。
“西湖十景”的意義絕不僅僅是自然景觀,而是天人和諧共處的人文景觀,在中國園林文化中占據(jù)重要位置,體現(xiàn)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理念。“西湖十景”的圖寫肇于宋,后世各代亦多有佳作傳世。在晚明,士人造園風(fēng)盛行,于此背景下“西湖十景圖”的創(chuàng)作進(jìn)入高峰期,并由此掀起了以實(shí)景為題材的創(chuàng)作之風(fēng)。
歷代《西湖十景圖》
宋
馬麟
西湖十景冊
高士奇《江村銷夏錄》著錄
葉肖巖
西湖十景圖冊
故宮舊藏,《石渠寶笈續(xù)編》著錄
若芬
西湖十景圖
王世貞《畫苑》著錄
陳清波
西湖十景圖
王毓賢《繪事備考》著錄元
吳鎮(zhèn)
明圣湖十景冊
卞永譽(yù)《式古堂書畫匯考》著錄明
佚名
西湖十景圖卷
汪砢玉《珊瑚網(wǎng)》,“嚴(yán)氏家藏手卷目”著錄
佚名
武林十景圖
汪砢玉《珊瑚網(wǎng)》,“鈐山堂畫品”著錄
齊民
西湖十景圖冊
天津文物公司舊藏
俞思沖
西湖十景
俞思沖《西湖志類鈔》著錄
李流芳
西湖十景圖
李衛(wèi)《西湖志》著錄
清
藍(lán)深
西湖十景圖
故宮舊藏,《石渠寶笈續(xù)編》著錄
王原祁
西湖十景圖卷(設(shè)色)
故宮舊藏,《石渠寶笈續(xù)編》著錄
王原祁
西湖十景圖卷(水墨)
故宮舊藏,《石渠寶笈續(xù)編》著錄
錢維城
乾隆御制西湖十景詩意圖冊
故宮舊藏,《石渠寶笈續(xù)編》著錄
董邦達(dá)
西湖四十景冊
故宮舊藏,《石渠寶笈續(xù)編》著錄
董邦達(dá)
西湖十景冊
故宮舊藏,《石渠寶笈續(xù)編》著錄
董邦達(dá)
西湖十景圖冊
故宮舊藏,《石渠寶笈續(xù)編》著錄
董邦達(dá)
西湖十景圖(十軸)
故宮舊藏,《石渠寶笈續(xù)編》著錄
董邦達(dá)
西湖十景圖(十軸)
故宮舊藏,《石渠寶笈三編》著錄
董邦達(dá)
西湖十景并書高宗純皇帝御制西湖十景詩
故宮舊藏,《石渠寶笈三編》著錄
戴衢亨
乾隆御制西湖十景詩意圖冊
故宮舊藏,《石渠寶笈三編》著錄
董誥
西湖十景圖冊
《西湖舊蹤》記載,浙江省博物館藏
劉度
西湖十景圖
故宮博物院藏
永瑢
西湖十景圖冊
杭州西湖博物館藏
佚名
西湖十景圖冊
杭州西湖博物館藏
楊伯潤
西湖十景
潘臣青《西湖畫尋》記載
康熙和乾隆二位皇帝曾多次巡幸江南,他們的駐蹕、吟詠及宸翰,大大增加了江南山水的人文厚度。據(jù)《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記載,清代康熙三十八年(1699),“圣祖仁皇帝南巡,駐蹕西湖,并賜題詠,建亭勒石”,對南宋畫家的西湖十景作了欽定。乾隆皇帝曾七下江南,到杭州更是“游覽西湖美景,題詩作賦”, “凡名勝之區(qū),無不親灑宸翰,用志表彰”。
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來到杭州,有御制《題西湖十景》等詩六首。其后的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南巡時(shí),又分別有《西湖十景迭舊作韻》、《題西湖十景再迭舊作韻》、《題西湖十景三迭舊作韻》、《題西湖十景四迭舊作韻》等諸詩。經(jīng)乾隆皇帝的一再吟詠,“西湖十景”幾乎成為西湖名勝的代名詞。
最初,“西湖十景”諸景皆有御碑亭,亭中御碑,正面乃康熙御題景名,背面則是乾隆御制詠景詩。可惜的是,后來因?yàn)榉N種變故,平湖秋月、斷橋殘雪、雷峰夕照、花港觀魚、柳浪聞鶯、三潭印月、雙峰插云等七塊御碑蹤跡不見,目下僅存蘇堤春曉、曲院風(fēng)荷、南屏晚鐘三碑。
乾隆帝如此鐘愛西湖,詞臣、畫師們也各盡所能,詞臣修志,畫師圖真,皆是為君王出游提供方便。《西湖志纂》即是由禮部尚書、大學(xué)者沈德潛,吏部尚書、大書法家梁詩正,武英殿編修官傅王露三人合纂一部供皇帝游賞西湖的指導(dǎo)典籍。《西湖志纂》之“四庫提要”云:
……至乾隆十六年,躬逢圣駕南巡,清蹕所臨,湖山生色。德潛因取舊志,復(fù)與王露重加纂錄,芟繁就簡,別為十卷。而梁詩正亦奏請重輯《西湖志》。會德潛書稿先成,繕錄進(jìn)御。蒙皇上優(yōu)加錫賚,特制詩篇,以弁其首。并敕詩正,即以德潛此稿合成之。詩正復(fù)偕王露參考厘訂為十二卷,于乾隆十八年十二月奏進(jìn)。首名勝各圖,次西湖水利,次孤山、南山、北山、吳山、西溪諸勝跡,而終以藝文。雖門目減于舊志,而大綱已包括無余。且仰荷宸翰親題,榮光下燭,尤從來輿記所未有。……
這部《西湖志纂》,在乾隆其后巡幸江南游覽西湖時(shí),一直攜于身邊,時(shí)時(shí)御覽,以導(dǎo)游蹤,復(fù)助游興。
歷代描繪西湖美景的畫作不計(jì)其數(shù),但得以存世流傳的至為難得。康乾二帝每次南巡前后,都會有官繪本西湖圖問世,或是為皇帝南巡作詳導(dǎo),或是總結(jié)皇帝南巡圣跡。故而,傳世“西湖十景”圖以清宮舊藏為主體。在這些清宮舊藏的“西湖十景”圖中,董邦達(dá)為數(shù)最巨,有五件之多。
董邦達(dá)(1699-1769),字孚存,號東山,富陽人。雍正十一年(1733)得中進(jìn)士,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內(nèi)閣學(xué)士、戶部、工部及吏部侍郎、左都御史、工部尚書、禮部尚書等職。欽賜“紫禁城騎馬”,此為當(dāng)時(shí)清皇室給予漢人的最高政治待遇。乾隆三十四年(1769)董邦達(dá)去世后,乾隆皇帝特賜祭葬,謚“文恪”。
乾隆九年(1744)董邦達(dá)與張照、梁詩正、勵宗萬、張若靄、莊有恭、裘曰修、陳邦彥、觀保等一起參加了《石渠寶笈·初編》的編纂工作。此外還修《明史綱目》、《皇清文穎》,參與修輯《秘殿珠林》、《西清古鑒》、《熱河志》等書。
董邦達(dá)具有雙重身份——重臣和畫家。為官一生,仕途通達(dá),榮耀無限。這才是其主業(yè)。作畫之于董邦達(dá),乃“副業(yè)”,確切的講,董邦達(dá)乃典型的“詞臣畫家”;由于自身深厚的學(xué)養(yǎng),其于書畫一道,頗深造詣。尤其以山水畫聞名,其畫風(fēng)遠(yuǎn)師董、巨、“元四家”,近學(xué)董其昌、“清初四王”。他的山水畫作品水墨疏淡,設(shè)色雅麗,用筆輕柔,擅用枯筆,皴法松秀,重視以烘染來加強(qiáng)干筆勾勒皴擦之韻味,使筆墨渾然一體,文人情趣極濃。乾隆很賞識董畫,甚至將他與董源相比肩。
董邦達(dá)流傳的作品數(shù)量較多,僅著錄于《石渠寶笈》的就近二百件之巨。這些畫中許多為“臣”字款,專為皇帝御覽而作。乾隆帝為之題志者甚多。
董邦達(dá)一生畫過許多西湖山水畫。僅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所藏,就有二十多件。在《石渠續(xù)編》中即載有《西湖四十景》、《西湖圖卷》、《乾隆御制竹素園詩意圖卷》、《乾隆御制紫云洞詩意圖》等,在《石渠三編》中載有《乾隆御制西湖泛舟詩意圖軸》等。
董邦達(dá)所繪“西湖十景”圖細(xì)表
名稱
形制
詳情
著錄
《董邦達(dá)畫西湖四十景》
冊頁
本幅宣德箋本,四冊,每幅縱九寸八分,橫九寸五分,設(shè)色畫西湖四十景,第一冊十幅,一、蘇堤春曉,二、柳浪聞鶯……。御筆分題行書……“董邦達(dá)所畫西湖諸景,辛末南巡,攜之行笥,遇境輒相印證,信能曲盡其勝。因以十景匯為一冊,各題絕句志之。” ……
故宮舊藏,載《石渠續(xù)編》
(詳見《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匯編》4,第707頁,北京出版社)
《董邦達(dá)畫西湖十景》
冊頁
本幅宣紙本,十幅,縱八寸二分,橫八寸二分。水墨畫西湖十景。一、蘇堤春曉,二、柳浪聞鶯……。款:“臣董邦達(dá)敬繪。”御筆分題行書。詩同所畫《西湖四十景冊》。
故宮舊藏,載《石渠續(xù)編》
(詳見《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匯編》6,第3375頁,北京出版社)
《董邦達(dá)西湖十景圖》
冊頁
本幅宣紙本,十幅,縱九寸,橫一尺二寸。水墨界畫西湖十景。一、蘇堤春曉,二、柳浪聞鶯……。款:“臣董邦達(dá)敬繪。”鈐印一:“邦達(dá)”。御制西湖十景詩,同所繪《西湖四十景冊》,款“臣嵇璜敬書。”
故宮舊藏,載《石渠續(xù)編》
(詳見《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匯編》6,第3376頁,北京出版社)
《董邦達(dá)畫西湖十景》
立軸
本幅宣紙本,十軸,均縱三尺八寸五分,橫二尺一寸。淺設(shè)色畫。一、蘇堤春曉,二、柳浪聞鶯……。款:“臣董邦達(dá)敬寫”,或“恭繪”,或“敬繪”,或“恭寫”。御筆分題行書。詩同所繪《西湖四十景冊》。
故宮舊藏,載《石渠續(xù)編》
(詳見《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匯編》7,第3918頁,北京出版社)
《董邦達(dá)畫西湖十景》
立軸
本幅紙本,十軸,皆縱二尺一寸六分,橫一尺二寸。一、蘇堤春曉,二、柳浪聞鶯……。款:“臣董邦達(dá)敬繪”。高宗純皇帝御筆分題行書。詩同所繪《西湖四十景冊》。又迭前韻十首。
故宮舊藏,載《石渠續(xù)編》
(詳見《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匯編》10,第2317頁,北京出版社)
《董邦達(dá)畫西湖十景并書高宗純皇帝御制西湖十景詩》
冊頁
本幅紙本,十對幅,皆縱三寸六分,橫二寸四分。右十幅,墨畫西湖十景,一、蘇堤春曉,二、柳浪聞鶯……。款:“臣董邦達(dá)”,鈐印一:“達(dá)”。左十幅,隸書御制十景詩。
故宮舊藏,載《石渠續(xù)編》
(詳見《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匯編》12,第4165頁,北京出版社)
此董邦達(dá)《西湖十景冊》,即是上表第三格所列。
是冊乃清宮舊裝,為干清宮御藏之物,純用水墨繪制,用筆工致自然,格調(diào)清雅,乃董氏經(jīng)意之作。每幅各有乾隆御制七言絕句一首,由嵇璜小楷題上。封面有嵇璜隸書簽條:“乾隆御賞西湖十景圖。董邦達(dá)奉敕繪,嵇璜奉敕題。”護(hù)頁鈐有乾隆二寶璽:“太上皇帝之寶”、“淳化軒寶”。末一幀鈐“乾隆鑒賞”、“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瑞親王”等鑒藏印。
嵇璜(1711-1794),字尚佐,晚號拙修,江南無錫縣(今江蘇省無錫市)人。清朝水利專家。嵇曾筠之子,父子皆長于治河。雍正八年進(jìn)士,歷官乾隆間南河、東河河道總督、工部尚書,晚年加太子太保,為上書房總師傅,以治河有功著稱。
嵇璜乃乾隆時(shí)重臣,是有名的水利專家,治理淮、黃甚有成效,深得乾隆仰仗。嵇璜不光是治水的行家,而且多才多藝。乾隆三十八年(1773)時(shí),與劉綸、紀(jì)昀等一起主持編纂《四庫全書》,這部煌煌巨著,給后代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cái)富。乾隆四十五年(1780),嵇璜已官至文淵閣大學(xué)士,四十七年再加太子太保。乾隆與嵇璜同年,他們都已年過古稀。乾隆在《賜文淵閣大學(xué)士嵇璜》的詩嘆曰:“(老臣們)率登鬼箓嗟前后,只剩嵇山不動移。”五十年正月,乾隆舉辦“千叟宴”,嵇璜為漢大臣領(lǐng)班。還有贈其《賜太子太師文淵閣大學(xué)士嵇璜重赴恩榮宴》詩,其中句曰:“木天希遇兩恩榮,戍茂前庚逮后庚。祖節(jié)昔同唐真杲,身階今似漢韋平。”可見君臣之間情誼之篤。
瑞懷親王綿忻,生于嘉慶十年二月初九日子時(shí),乃嘉慶帝第四子,母孝和睿皇后。嘉慶二十四年正月,封瑞親王。年十四。道光三年,命在內(nèi)廷行走。此冊曾由其珍藏。
以《西湖十景》為題材的畫作并不鮮見,董氏亦有多件存世,然此冊純用水墨繪制,筆法精工,文氣十足,構(gòu)圖寫景皆從造化中來,實(shí)為董氏上乘之作。此冊與眾不同之處在于:董邦達(dá)繪景,乾隆作詩,嵇璜題寫。君臣三人,各舒己長,恭心合作,十分難得。
現(xiàn)將十景分述于下:
第一幀“蘇堤春曉”。鈐有“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石渠定鑒”、“寶笈重編”、“淳化軒圖書珍秘寶”、“淳化軒”、“乾隆宸翰”、“信天主人”、“綿忻”諸收藏印。右上小楷題:“御題西湖十景詩。蘇堤春曉,通守錢塘記大蘇,取之無盡適逢吾。長堤萬古傳名姓,肯讓夷光擅此湖。”整幅不設(shè)點(diǎn)色,然春意盈紙,輕揚(yáng)的柳枝,蕩漾的微波,無處不顯春風(fēng)的蹤痕。
第二幀“柳浪聞鶯”。“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草長鶯飛之月,綠柳籠煙時(shí)節(jié),萬樹柳絲迎風(fēng)飄舞,宛若翠浪翻空,碧波洶涌。正所謂“百柳成行,千柳成煙”,細(xì)柳絲絳其間黃鶯隱現(xiàn),竟相啼鳴。以細(xì)膩的筆觸,寫得一片生機(jī)盎然。題曰:“柳浪聞鶯。那論清波及涌金,春來樹樹綠蔭深。間關(guān)幾囀供清聽,還似年時(shí)步上林。”
第三幀“花港觀魚”。據(jù)史書記載,花家山麓有一小溪,流經(jīng)此處注入西湖。因沿溪多栽花木,常有落英飄落溪中,故名“花港”。乾隆作《花港觀魚》詩:“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最是春光萃西子,底須秋水悟南華”。此幀以細(xì)膩筆觸寫“花港”實(shí)境,未見一魚,贈人遐想。嚼味著“花著魚身魚嘬花”,再品此圖,倏忽置身其間了。
第四幀“曲院風(fēng)荷”。是幀右上題御制詩:“曲院風(fēng)荷。九里松旁曲院風(fēng),荷花開處照波紅。莫驚筆誤傳新牓,惡旨崇情大禹同。”畫中層檐櫛比,屋舍儼然。滿池芙蕖,似有陣陣暗香浮動。曩間,康熙帝巡游至此,看荷聽曲,提筆游龍,為此地書名立碑,改“曲(qū)院”為(曲(qǔ)院”,正“荷風(fēng)”為“風(fēng)荷”。
第五幀“雙峰插云”。南高峰與北高峰,地勢高聳,可俯瞰西湖。山巔兩佛塔,遙相對峙,迥然高于群峰之上。春秋佳日,嵐翠霧白,塔尖入云,時(shí)隱時(shí)顯。山中有流水潺潺,蒼松翠竹,宛若仙境。此幀左上題御制詩:“雙峰插云。高不畏風(fēng)雙髻垂,天衣幾縷稱身披。畫師若與開生面,想見淡妝濃抹時(shí)。”
第六幀“雷峰西照”。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寇海盜侵入杭州,懷疑雷峰塔中藏有伏兵,竟放火吞噬了木構(gòu)檐廊,僅剩磚體塔身,塔頂也毀殘了,老樹婆娑,有人題詩嘆為:“雷峰殘塔紫煙中,潦倒斜曛似醉翁”。只剩塔芯的雷峰塔,仍然凌空兀立,以殘缺美的特殊風(fēng)姿又聳峙了四百余年。明末杭州名士聞啟祥曾將他與湖對岸的保淑塔合在一起加以評說:“湖上兩浮屠,雷峰如老衲,寶石如美人。”此說一出世人稱是。故有“雷峰如老衲”之說。“老衲”雷峰塔于1924年突然仆倒,一時(shí)塵埃蔽天,鴉雀驚飛,雷峰之巔碎磚累累,不下萬千。此幀“雷峰夕照”乃“老衲”舊影。塔前為凈慈寺,掩映于蒼松翠柏間。上題:“雷鋒西照。何處高峰無夕照,斜陽此地獨(dú)標(biāo)名。錢王遺跡猶堪指,愛是山頭塔影斜。”
第七幀“三潭印月”。清雍正《西湖志》卷三:“東坡留意西湖,極力浚復(fù),在湖中立塔以為標(biāo)表,著令塔以內(nèi)不許侵為菱蕩。” 蘇軾疏浚西湖后,為了顯示湖泥再度淤積情況,在堤外湖水三個(gè)最深處立了三座瓶形石塔以示標(biāo)記,形成“湖中有深潭,明月印水淵,石塔來相照,一十八月圓”的奇異景致。此幀盡寫仲秋夜“三潭印月”佳景,云氣氤氳,漫鎖水榭亭臺,云氣之上,一輪圓月當(dāng)空。右上有御制詩:“三潭印月。湛凈空潭印滿輪,分明三塔是三身。禪宗漫許添公案,萬劫優(yōu)曇現(xiàn)圣因。”
第八幀“平湖秋月”。此幀所寫之景,乃康熙三十八年時(shí)增建完備的。當(dāng)時(shí)將這里原有的龍王堂為御書樓,樓前鋪建跳出湖面的石平臺,臺周圍以欄桿,旁構(gòu)水軒,懸掛康熙御題“平湖秋月”匾額,后人又勒石建景碑亭于其左。一眼無邊的湖面占據(jù)半幀畫面,畫家取俯視角度取景,靜、平主調(diào)突出,湖面微波增加了生機(jī)。右上題:“平湖秋月。春水初生綠似油,新蛾瀉影鏡光柔。待予重命行秋棹,飽弄金波萬頃流。”
第九幀“南屏晚鐘”。“南屏晚鐘”與“雷峰夕照”隔路相對,塔影、鐘聲乃凈慈寺雙美。鐘聲難狀,此幀主寫凈慈寺實(shí)境,故“老衲”亦在其列。“南屏晚鐘。凈慈掩映對南屏,斷續(xù)蒲牢入夜聲。卻憶姑蘇城外泊,寒山聽得正三更。”低吟此詩前兩句,合以畫中景,似有斷續(xù)鐘聲回蕩于山林間。
第十幀“斷橋殘雪”。此最后一幀,作者于左下落小楷款:“臣董邦達(dá)敬繪。”鈐蓋“邦達(dá)”朱文印。右上題御制詩:“斷橋殘雪。想象銀塘積素余,湖光山色又何如。近從趙北橋邊過,一例風(fēng)光入翠輿。臣嵇璜敬書。”鈐蓋“臣”、“璜”二朱文連珠印。另鈐有“乾隆鑒賞”、“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三寶璽。左下鈐“瑞親王”白文印一。此為十景收官之作,故款識、印章、鑒賞印一一俱全。明人汪珂玉在《西子湖拾翠余談》中曾言:“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領(lǐng)山水之絕者,塵世有幾人哉!”地處江南的杭州,大雪罕見,雪湖勝況,不易得見。此幀寫雪景,凍湖不波,萬山木落,雪覆群山,路橋皆白,真如鋪瓊砌玉,晶瑩朗澈,有一種冷艷之美。
綜合考察董邦達(dá)所繪《西湖十景》圖,無論形制為冊、軸還是卷,其構(gòu)圖布景皆大同小異,從是冊與臺北故宮所藏《西湖十景》十軸對比可以顯見,同樣藏于臺北故宮的董氏《西湖十景》卷中,各景的描繪亦是同于冊或軸的單景,由此可見董邦達(dá)是通過實(shí)地寫生,提煉了此十景的圖式并固定了下了,最終成為清代“實(shí)景風(fēng)格畫”的高標(biāo)。乾隆曾為董氏“西湖十景”志曰:“董邦達(dá)所畫西湖諸景,辛末南巡攜之行笥,遇景輒相印證,信能曲盡其勝。因以十景匯為一冊,各題絕句志之。”
“通景輒相印證,信能曲盡其勝”這就是乾隆對董氏的最中肯的激賞。
【作品資料】
作者 董邦達(dá) 尺寸 29×38cm×10
作品分類 中國書畫>繪畫 創(chuàng)作年代 暫無
估價(jià) HKD 15,000,000-20,000,000
成交價(jià) RMB 24,044,775
HKD 30,475,000
USD 3,900,800
EUR 3,047,500
專場 中國藝術(shù)重要專場 拍賣時(shí)間 2013-10-06
拍賣公司 保利香港拍賣有限公司
拍賣會 保利香港2013年秋季拍賣會
著錄:《石渠續(xù)編》(詳見《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匯編》6,第3376頁,北京出版社)
題簽:乾隆御賞西湖十景圖,董邦達(dá)奉勑繪,嵇璜奉勑題。
題識:臣董邦達(dá)敬繪
鈐印:邦達(dá)
鑒藏印:天上皇帝之寶、淳化軒寶、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淳化軒圖書珍秘寶、石渠定鑒、寶笈重編、淳化軒、乾隆宸翰、信天主人、乾隆鑒賞、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瑞親王、綿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