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東
:步云堂主人,1975年生于黑龍江,祖籍河北。畢業于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國畫系,十三歲拜蒙師矯英先生學習中國畫。現師從程振國、張復興先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藝術創作院畫家、導師;北京林業大學國學教育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書畫家聯誼會理事。
出版有:《中國美術家大系張延東卷》、國畫名師指導系列《張延東寫意山水技法》、《張延東寫意花卉技法》、《盛世典藏張延東作品集》
2006年國畫作品參加《守望西部》名家邀請展
2007年國畫作品《濃碧點深幽》入選中國美協第三屆全國中國畫
大展
2007年國畫作品參加法國巴黎中國畫展
2008年國畫作品《素秋》參加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成立50周年美
術作品展獲銅獎
2009年國畫作品《鐘靈毓秀》參加第十一屆全國美展黑龍江選區
獲優秀獎
2011年,協助程振國先生為軍事科學院創作270x700cm巨幅畫卷
《錦繡山河》。
2011年國畫作品《清谷幽居圖》參加北京南海畫院成立十五周年
全國中國畫名家邀請展獲優秀獎。
2012年國畫作品《武當紀勝圖》參加中國美協畫說武當全國中國
畫展獲優秀獎
2012年受邀參加文化部中外交流中心中國山水畫創作院“山水家
園——第二回中國山水畫名家作品邀請展”。
2012年,協助程振國先生為北京市政府創作330x950cm巨幅作品
《云橫雄峰》。
2012年,協助張復興先生為北京市政府創作600x700cm巨幅作品
《林莽春喧》。
2013年國畫作品《正氣蒼?!穮⒓又袊绤f泰山之尊全國中國畫
展獲優秀獎
2013年受邀為國務院辦公廳創作,作品《遠山籠宿霧》被紫光閣
收藏。
2013年受邀為中共中央辦公廳創作,作品《溪山幽隱》并被收
藏。
2013年協助程振國先生為公安部創作270x630cm巨幅畫卷《長
城永固圖》。
2014年協助程振國先生為中國駐澳大利亞使館創作200x500cm
巨幅作品《黃山積云圖》。
2014年協助程振國先生為中國APEC峰會會議中心創作210x680cm巨幅作品《黃山煙云圖》。
在傳統基礎上的創造
——張延東山水畫的藝術追求
賈德江
作為一個高度發展的畫科,中國的山水畫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已經形成了十分嚴格的程式規范,例如他對筆墨的處理、構圖的處理、造型的處理都有著極其嚴格的要求。因此,如果一個山水畫家不下苦功夫去學習傳統的程式規范,不達到運用自如的地步就談不上繼承,更談不上創造與發展。從張延東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是一個對傳統山水畫程式規范掌握于手、了悟于心的青年畫家。這位還未到不惑之年的年輕人,來自于北國,畢業于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系,晉京得良師程振國、張復興親授不過四年,卻已驚人的速度登堂入室,并以得傳統之神髓、富有鮮明創造性的山水畫,多次在全國性的美術大展中連獲獎項,而被批準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聲名鵲起,引人注目。
讀張延東近年所作山水畫,我以為至少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其一、張延東重視筆墨的修煉,強調筆墨自身的獨立價值,多以“筆墨化”的旨趣取勝。所謂“筆墨化”是指講究筆法、墨法和線條勾勒及點皴質量的哪一類作品,骨體堅實,墨法精微。他的筆墨隨機、放松、勁健,富于行草般的書寫性,心手相應,不滯不礙,滿紙煙云,氣象萬千。從中不難見到宋人的氣骨,元人的風韻,有范寬的雄峻,黃公望的松靈,石濤的清新,龔賢的渾厚,也有其師程振國的蒼潤、張復興的茂密。然而細察之,這一切又都若有若無,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很難具體指認哪一筆出自何人,哪一處是源于某家,其作品的整體渾然、氣貫通篇,筆墨的蒼潤相濟、剛柔并用,分明體現著自成一格的探尋,同時又透示出取各家之長熔于一爐的整合能力。
其二,張延東重視從自然中吸取創作源泉,以對自然的感受攝取山川千變萬化、生動奇崛的形態,豐富自己的創作靈感,啟發自己的創造性思維。他曾走南闖北,搜盡奇峰打草稿,多以表現京郊一帶的燕山山脈為主的北方山水,但又不是某山某水的自然景觀再現?;蛘哒f,他的山水既不是純粹的客觀山水,也不是完全的主觀山水,而是客觀中的主觀,主觀里的客觀。這樣的山水,不會像歐洲風景畫那樣成為直實自然的奴隸,陷入筆墨的被動,也不會完全排斥對自然形態的攫取,而走向程式化山水的空泛與粗疏。在創作過程中,張延東不僅強調“外師造化”“走萬里路”“搜盡奇峰”,還在對自然山水的觀照中強調感覺的第一性。盡管濃縮在畫面中的山、水、云、林未必是特定視角或確定形象的真山實水,而是泛化或經驗的形象,或稱之為意象、境象,但就山水畫的終極圖式而言,也沒有背離對自然時空框架的再現,使他極注意在發展取向上注重內部結構和外部形態的結合,注重從物象到心象的提升,從自然物象向藝術情境的超越,他的作品因而得以在廣蓄自然英華、厚積薄發中見出傳統淵源與脫穎而出的活力與創意。
其三、張延東的成功之處,顯然不在于他強調了寫生在山水畫創作中的重要性,而在于他很好地將寫生的印象轉換成了十分地道的筆墨結構,也就是說,他畫中的筆墨既表現了山情水境的神韻,又有著不依對象而在存在的獨特審美意味。很明顯,沒有扎實的傳統功力,沒有對生活的深入研究,他是不可能使傳統程式向新方向發展并獲得新品格的。從主流上看,他筆下的山水傾向于北派“崇偉型”的山水圖式,但他并不一味地強調北方山水的雄強壯偉,而更強調北派山水的氣韻高華。他認為,北派山水傾向于丘壑構造之美,若無筆墨之幫襯,易失于刻板而無韻味。因此,他力求在崇山峻嶺的雄強氣勢塑造中透出南派山水溫潤柔美的墨韻。這應該說是一種試圖貫通南北兩宗又以無法為有法、以我法別眾法的積極的卓有成效的探索。我們可以欣喜地看到,在張延東的許多作品中,這種探索已取得了別具一格的表現力,而逐漸成為他的山水畫的風格標志。
他的近作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山水畫創作。如《幽谷鳴泉》《青峰云隱》《正氣蒼?!贰对葡[境》《溪山晴嵐》《谷地清音》等,屬于“大景山水”一格。丘壑形象不是某地某景的直接取攝,而是化自然素材為胸中意象的結果,具有“理想主義”的特征,多以意象綿密雄偉的山石、林木的重重疊疊的組合,展示磅礴與闊大的氣勢,而景物的鋪陳,多姿多彩,卻繁而不雜,多而不亂,構造出群峰擁立、悠悠時空的無限深邃境界。所畫山體以筆見長,以墨取勝,順勢皴擦,疏密相間,層層積染,層層見筆,間或錯落變化,并具有構成意味,畫面深厚豐富,筆墨更趨精熟蒼勁。畫中樹木叢生,雙勾入筆,枝干欹斜,間雜沒骨,并不依照傳統程式,而是取法自然,有虛有實,變化多端又具個性。滿構圖的畫面看似密不透風,卻蒼蒼郁郁,其中有煙嵐浮動,有瀑泉直下,有水光波動,拉開了前后距離,于厚重深沉中不失靈動,宏闊幽遠中饒有神韻,有樸茂沉雄之古典意趣,更有蒼渾靈透的現代氣息。
另一類是山水畫寫生。20世紀的中國山水畫所以走出一片新天地,是重視寫生、重視師造化的作用。因為寫生,才使得山水畫新境迭出,更具有鮮活感和生命力?,F代山水畫不是只把現代山水形狀畫出來,而是把山川形狀的現代感受轉化成中國畫前所未有的筆墨精神,這是中國山水畫的出路。基于這種理念,張延東一直沿著李可染開拓的寫生和創作山水的思路,探索新的筆墨語言,進行自我風格的調整和升華。他常常懷著一腔癡情登山臨水,或對景寫生,即興紀錄下一時的審美感受,或靜觀默想,捕捉大自然的天籟之音。他在與大自然心心相印的交往中,得山川之靈氣,知草木之性情,搜盡奇峰異景,儲于胸中,付之縑素,創作了一批不僅內容新而且筆墨新、意境新的寫生作品。在這些匠心獨運的作品中,畫家貫穿著一條明確的主線——以真山真水為師,以關愛自然為主旨,以書法為畫法的用筆統領全局,突出勾勒,強化骨體,兼皴帶染,立形存質。由此為依托,強調寫生不是寫實,強調寫意不是描摹,而是有所思、有所想地充分發揮勾勒的優勢和皴擦暈染能見筆的效果,筆隨心運,意隨筆轉,既求實體感,又造虛擬美,使整個畫面透露出蓊郁靈動之氣與清新飄逸之風。諸如《清谷蟬鳴》《初日照高林》《坳里人家》《煙出亂谷》《山色泉聲》《山水冊頁》等都是這樣的作品。因為意在表現感受,所以畫家充分發揮了山水畫意象造型的自由度、情感化,構圖變化多端,表現手法多樣,筆力雄健暢達,墨色潤澤豪放,行文大度,意趣天成,道盡了山水清音。
讀張延東的近作,無論是他的創作還是寫生,給我強烈的感受之一,就是既有成熟老到的筆墨魅力,又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這源于他的畫中有生活、有激情、有思考,可以說,張延東立足傳統,面向生活,走向現代,是一位實力型的具有發展潛力的畫家。在這里,張延東以他的實踐證明,執著敬業的藝術態度和不懈的實踐仍是深入中國畫藝術堂奧的不二法門。
2014年元月12日于北京王府花園
【活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