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扁豆,別名藊豆、白藊豆、南扁豆,是豆科植物扁豆的成熟種子,呈扁橢圓形或扁卵圓形,淡莧白色或淡黃色,表面平滑,略有光澤,一側邊緣有隆起的白色半月形種阜。咋一看,就好像棋盤上那一個個凌亂分布的白色棋子~
白扁豆屬于的地方品種,青莢做菜用,因其籽粒較大,老百姓習慣稱為“洋扁豆”。蔓生,葉色濃綠,生長旺盛,青莢為綠色,枯萎為黃白色,莢長一般7~10厘米,每莢2~3粒籽,籽粒扁平,為白色。該品種喜溫、通風好光、怕旱澇、耐肥。每667平方米嫩莢產量可達1500千克,高產可達2000千克。
扁豆原產于印度、印度尼西亞等熱帶地區,約在漢晉期間引入我國。
白扁豆的種植技術
選地與整地
以沙壤土、富含腐殖土的耕地、園內陸為佳,翻耕15~20cm,除凈石塊等雜物,做成高15~20cm、底寬40cm的壟。
栽植技術
用種子繁殖。春播,由于種子頂土能力弱,故播種前應先澆水,待可耕時立即下種,穴播,每穴放種子2-3粒,覆土0.6-1cm,略鎮壓。行株距(3-60)cm×45cm。
播種
北方地區以春播為主,4月中旬后,先將壟面耙平后,刨坑,穴距30~35cm、穴深8~10cm,施足底肥,底肥用廄肥、生物肥或有機肥均可,將種子播入,每穴3~4粒,覆土4~5cm,鎮壓。根據土壤墑情決定是否對種子進行催芽處理。
田間管理
在溫、濕度正常的條件下,播種后15天左右陸續出苗。出苗后應立即間苗,每穴留2株,結合除草適當松土,當株高30cm以上時培土、支架。支架要牢固,要有一定的高度,注意透光性能。當株高達1m時打尖,以促進分枝,增加結實量。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澇,以防止和減少落花及病害的發生機率。
采收與加工
當果實由綠色變成白色或黃白色、且種子與果皮已經分離時即可采收,人工或機械脫粒均可,除凈果皮及小癟粒,曬至完全干燥,即可入藥。還可以將扁豆置于沸水中煮至皮軟后,在冷水中稍泡,取出,搓開種皮與仁,干燥,取其皮入藥,即扁豆衣(仁也藥用)。外觀性狀以子粒飽滿、粒度均勻、色澤(黃白)一致、無蟲口、嚼之有豆腥氣為佳。
病蟲防治
根腐病多發生于梅雨季節。癥狀:植株萎蔫、根系腐爛。主要病因:田間積水時間過長,使土壤的通透性能變差,為病菌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使根系受到危害而死亡。
防治措施:
1、雨季及時排澇,雨后及時松土。
2、播種時先將種子用0.5%的多菌靈藥液浸泡4~6小時。
3、發現個別病株及早拔除,用50%的多菌靈800~1000倍液澆灌根穴及周邊土壤,防止病菌擴散、蔓延,病株集中銷毀。
4、注意輪作。
蟲害常見黑色蚜蟲吮食嫩莖梢和花序。
防治方法:平時多注意觀察,做到早發現、早防治,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傳統殺蟲劑噴殺,如25%樂果800~1000倍液,或新型殺蟲劑(按說明使用),一般1次即可見效,如需2次噴殺,應間隔7~10天。禁止使用農業部禁用的有機磷類農藥。
白扁豆的花
“一庭春雨瓢兒菜,滿架秋風扁豆花”。每到扁豆開花的季節,庭院的棚架上總是紅白紫燦爛一片~
這滿架子的扁豆花白白的等著凋零豈不可惜?
拿著籃子,一朵朵采下,曬干,泡茶喝……
白扁豆的功效
白扁豆的營養價值較高,礦物質和維生素含量比大部分根莖菜和瓜菜都高。
它全身是寶,果實(白扁豆)、果皮(扁豆衣)、花、葉均可入藥。
其果實(白扁豆),味甘,性微溫,具有健脾化濕、利尿消腫、清肝明目、消暑解毒等功效。
《本草綱目》記載:“硬殼白扁豆,其子充實,白而微黃,其氣腥香,其性溫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人太陰氣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濁,故專治中宮之病,消暑除濕而解毒也”。《中國藥典》也說:白扁豆“健脾胃,清暑濕。用于脾胃虛弱、暑濕泄瀉、白帶”。
白扁豆的吃法
白扁豆一般用來煮粥、燉湯,當然也可以炒著吃,涼拌著吃,甚至可以用來做解暑冷飲……
小編送上一貼健脾祛濕的“良方”——白扁豆跟茯苓、生姜一起燉排
不僅能脾胃除濕、消暑解毒,還能美容養顏呢!
白扁豆在臨床上是比較常用的中草藥,它的功效主要是補脾、和中、化濕。此類藥物歸脾胃經,并且能夠起到甘、微溫的作用。
對于大白扁豆的作用主要是由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它能夠治療脾氣虛弱癥。主要是起到補氣以健脾,并且能夠化濕,它的藥性比較溫和,補而不滯,適用于脾虛濕滯而出現的食少,納呆,便溏,泄瀉等疾病,臨床上比較常用的參苓白術散中就有扁豆之類的中藥。
第二、對于大白扁豆,它還能夠治療暑濕吐瀉,一般暑濕多夾濕。在夏日暑濕傷中,脾胃不和導致腹瀉,它能夠健脾化濕以和中,并且性味偏溫,但無溫燥助熱,傷津之弊,所以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大白扁豆在臨床上的應用非常廣泛,在很多的方劑中都含有大白扁豆的成分,在中醫經典中《本草綱目》稱之為止瀉痢,消暑,暖脾胃,所以它的作用療效非常好。